生物学准教师师德意识的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2009-07-16 03:05
中学生物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师职业师德

房 佳

文件编号:1003-7586(2009)11-0017-03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座谈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准教师的师-德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生物学准教师的师德意识水平整体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师德意识高而师德行为意向水平较低、准教师的集体主义念参差不齐、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教学技能的实际演练机会较少等。

关键词准教师师德意识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C,633.91文献标识码B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基地,担负着为中小学输送合格教师的任务。高等师范院校的准教师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否担负起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所接受的教育和形成的素质。要担负起基础教育的重任,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修养,而且更需要崇高的师德修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只注重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育,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尽人意的结果。

下面通过调查南京师范大学和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8届和2009届师范类在校本科生的师德意识状况,旨在了解生物学准教师的师德意识现状,探索生物学准教师的师德意识特点,并分析影响生物学准教师师德意识的因素,同时提出了对生物学准教师的师德意识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改进高等师范院校师德教育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1调查设计与结果

1.1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座谈访问法为辅。使用的工具是由笔者独立设计完成的“生物学准教师师德意识调查问卷”和准教师访谈提纲,主要涉及生物学准教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同学的团结情况、自我审视能力、本校生物学准教师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等方面的内容。

1.2调查对象

调查和访谈对象是南京师范大学和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8届和2009届136名本科师范生。此次问卷调查的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2问题与对策

2.1存在的问题

2.1.1生物学准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信心不高

高社会期望与低现实地位的悬殊,使生物学准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信心不高。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然体现出一定的社会要求——社会期望,这些社会期望是人们判断教师师德水平的重要依据与标准。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期待高而教师的实际地位低(教师付出了大量且艰辛的劳动,而得到的经济报酬却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教师对学生付出的感情投资却往往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理解等),从而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明显的受挫感。这种低落的社会地位严重地伤害了教师的感情,许多准教师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动摇了自己原本想要选择教师职业的决心。正如调查显示,“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表示非常赞同的只占21%。

2.1.2生物学准教师的专业与职业选择存在困惑与矛盾

当前就业压力与家庭压力的交锋,使得生物学准教师的专业与职业选择出现困惑与矛盾。面对当前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各行业的激烈竞争以及多子女家庭(调查显示72%的生物学准教师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境况压力,而教师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安全性又成为吸引准教师的最大因素。考虑到这些,92%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

与此同时,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又是必须要关注的,正如调查显示“如果有机会跳出教育界、到收入高的单位去的机会”可能或一定会去做的占九成,由此可看出,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远远胜过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准教师并不是带着满腔的热情走进的教育界,必然会影响准教师将来的工作热情、教学态度和对学生的负责程度。这是一种恶性信号,像吃苦耐劳、安贫乐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样的传统观念在当代准教师身上已经淡化,这对传统的师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那么准教师和教师的师德水平难免会走下坡路。

2.1.3高校对师范生的管理、对师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突出

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是使各学科的师范生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育科学修养、职业道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为各中小学输送各种合格的教师。虽然现在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但是师范生的教育这一人才培养重点不应该改变。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管理除了课程方面有区别,其余方面几乎没有区别。像这样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一视同仁”的管理特点,在无形中降低了对师范专业的重视程度,那么,师范生所应发展的特色技能就得不到管理体制上的保障。通过访谈调查,许多生物学准教师也都有这种想法,师范专业就业面本来就窄,如果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教育再没有特色的话,毕业以后与其他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相比,自己根本没有竞争力。这种想法透露了一个信息,师范教育需要重视,管理体制与培养方式走到了需要转变的边缘。

2.1.4高校师范类课程内容局限,欠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

目前,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课程还基本上是指“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教师职业道德”对于生物学准教师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学科,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无形中淡化了师德培养的重要性。

调查显示,只有半数的被调查者对本校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非常或比较满意。对于教师所应了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被调查者更是知之甚少。这些调查结果应该引起各高等师范院校的注意,准教师最直接的成长环境是高等师范院校,提高准教师的职业道德最直接的材料就是学校开设的课程,什么样的课程能给准教师提供最优化的成长条件,这是值得各高等师范院校反复思考的。

2.2对策

2.2.1加强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完善政策法规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提出,先后颁布了《教师法》、《教育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从政策层面上看,在我国规定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并未超过公务员工资,而且还存在着地区与校际差别问题,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间、城市与农村间教师工资差别日趋显著。鉴于此类问题,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关注应该一直持续下去。对教师利益进行保障的最强有力的后盾就是国家政府的各项法规和政策,因此,对相应的政策法规的完善工作应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2.2.2丰富高校师范类课程内容,建立准教师职业道德实践平台

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缺乏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这明显不利于准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鉴于此,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应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举办各种关于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讲座;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渗透多种职业道德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师德意识;最后,学校或院系应多多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引入正当的竞争机制,使各位准教师在竞争中相互学习、进步。

2.2.3加强高校与当地中学的交流,强化教育实习

加强高等师范院校与当地中学的交流,加大教育实习力度,丰富教育实习模式,让生物学准教师在与中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丰富师德情感,提升师德意识。一方面,可以让生物学准教师进入中学课堂观摩优秀教师的课,以“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去体会优秀教师的课;另一方面,让中学生走进大学,在大学里上生物学课,以此来增进生物学准教师与中学生的感情,加速生物学准教师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并进一步提升师德意识;此外,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保证教育实习质量,变集中实习为分散实习,以便于理论知识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做到学以致用,有利于师德意识与师德行为的统一。

2.2.4发挥高校教师言传身教作用,严格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

高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人才基地,高校教师承担着“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特殊使命,他们是师德教育的主体,其教育思想和道德修养水平是影响师德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因素。加强生物学准教师师德教育,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先行一步。要求学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应率先垂范。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周儒荣教授曾提出,作为一名教师应做到三个?不甘心”(不甘心落后于别人,不甘心受制于人,不甘心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和三个“比重要”(事业比生命重要,工作比家庭重要,学生比子女重要)。这几句话精炼地概括了一名合格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人生的真正价值体现在教育工作中。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教师职业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影像中的教育学——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教育与职前教师培养探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现代数字技术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