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体质教育论”

2009-07-17 09:50王水泉辛志友李海燕
体育与科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增强体质

王水泉 辛志友 李海燕

摘要:本研究的对象是“体质教育论”。主要分析了构成“体质教育论”的几个关键词“真义体育”、“身体教育”、“增强体质”。结论是:(1)通过对“真义体育”之争(“三基论”与“技能论”之争)的整理,发现了“能力论”与“内容论”的课题;(2)通过对“身体”和“教育”的分析,指出为了“身体教育”理论的完善,有必要把“运动技能”也纳入“身体教育”体系,有必要关注身体的意识及感觉感知方面;(3)指出了体质课上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教师通过适当的(运动)教材,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感觉感知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而,学生才有可能意识到用运动(方法)去改善自己的体质。

关键词:真义体育;身体教育;增强体质;感觉感知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097-04

Abstract: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he Education Theory of Physique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following keywords: conceptual P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Physique The conclusion is: 1) the topics of Ability Theory and of Content Theory turn up while we sorting the debating of Conceptual PE (between Three-basis Theory and Technique Theory); 2)by analyzing physique and edu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clude motor skill into the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body consciousness and body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3)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blem should be resolved first is that teachers urge/spur students to use sports and their bodies to sense and perceive their physique state by proper sports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n, will students realize they need method of sports to improve their physical state

Key words: conceptual PE; physic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physique; sensation & perception

1 研究的缘起

“玩儿”、“放羊”,在过去的几年,已经成了体育教师嘴边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词汇。由此还引发了“科学放羊”的大讨论。再加上“游戏课泛滥”、“要不要运动技术”的争论,于是,一些体育教师发出了“体育教学倒退了”的感叹,在迷茫中开始怀念曾经的大纲时代,怀念他们认为“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的体育教学。然而,体育教学能回到“以增强体质为主”或者“以传授三基为主”的老路上去吗?回到老路上去的话,“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管教不管会,管会不管学”等几十年都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又将如何面对?基于这样的现实,反思我们的体育教学,似乎已经成为必要。

反思什么?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以来,围绕我们体育教学改革何去何从的问题,主要以“体质教育论”(或称“体质教育观”“体质教育的思想”,倡导的是“以增强体质为主”)与“三基教育论”(或称“三基体育观”“运动技能(技术)教育的思想”,倡导的是“以让学生掌握三基为主”)的论争为主线。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思想或者理念,但相对而言,并未大范围触动体育教学实践。

以“体质教育论”与 “三基教育论”为主线的论争,又可称之为“真义”体育之争。首先使用“真义体育”的是“体质教育论”阵营。“真义”二字,可以说是导致这场论争是一场不可调和之争的导火索。因为,“真义”(本质)只有一个,打出“增强体质”=体育的“真义”以后,其他立场的理论必定为捍卫他们主张的“体育”而反击。那么,为何那场论争虽旷日持久,而结局却被后人称之为“不了了之”,尤其是“不了了之”之中给后人留下了哪些没有解决或没有被充分意识的课题?除了“真义”二字(不可调和)之外,双方争论的本就不是同一个侧面的问题,也是导致“不了了之”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给后人留下的课题也就是这两个侧面的问题。

具体来说,“体质教育论”是从学习主体应该获得的能力的侧面,把“增强体质”定位为体育课程的目的,其教学内容范围、教学方法体系必然要以能否“增强体质”(主体的能力侧面)为标尺;“三基论”则是从内容(运动技术•运动文化)的侧面,把“运动技能”的提高定位为体育课程的目的,其教学内容、方法体系则是来自于运动训练领域。可以说,双方的争论更主要停留在了单纯的“能力论”(或称“目的论”)与单纯的“内容论”之间的争论上(两个侧面的问题)。后来,张洪潭先生提出的“技术健身论”(技术健身教学思想)[1]看似是对前两个论调的超越,即张先生把“运动技术”放在了内容的位置,把“体能”(≠“体质”)放在了目的的位置。但是这种超越,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依然值得再考,因为即使要解决问题,也要在同一个层面找到接点之后才有解决的可能。即,要么从学习主体能力获得的角度分析“技能的掌握”与“体质的增强”的关系(能力论•目的论层面),要么从运动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增强体质”的练习内容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运动文化论•内容论)。当然,最终期待的是内容(运动文化继承与发展)与目的•目标(主体能力的发展)兼顾,但在此之前,则有必要对内容论与目的论分别整理。

笔者在以上分析中,指出了“真义”体育之争过程中未被充分认识到的两个主要课题:“能力论•目的论”的课题与“运动文化论•内容论”的课题。本文将以“体质教育论”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能力论”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方法是:(1)首先,通过对“体质教育论”的来源、含义以及实践层面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体系的整理,以便清晰“体质教育论”的本来面目;(2)其次,分析“身体教育”的含义及其逻辑上存在的问题,意图是清晰“身体教育”的教育学意义,采用的手法是对“身体”和“教育”分别进行分析;(3)最后,分析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质”的含义及问题,意图是分析“体质教育论”在体育教学实践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2 “体质教育论”的本来面目

重新反思“体质教育论”的切入点在哪里,恐怕只有从“体质教育论”本来面目中去寻找。因此,首先要做的是,确认“体质教育论”的来源、含义以及实践层面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体系。而在倡导“体质教育论”的学者当中,最坚决、最彻底的无疑是林笑峰先生(以下称林老)。本文讨论的范围也将限定于林老的“体质教育论”。另外,为了与后面的分析尽可能保持一致,笔者将主要围绕构成“体质教育论”的几个关键词——“真义体育”、“身体(的)教育”、“增强体质”进行整理。

林笑峰的系列文章中,在较早时期使用的是“身体的教育”,后来则使用“身体教育”一词,林老是否解释前后两个词汇的区别,笔者目前并未找到相关资料。实际上,据笔者所看到的文献,一字之差的两个词汇,其含义有很大的不同,“身体教育”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感性教育”,而且把人的存在理解成身体存在时,“身体教育”(Body Education)则涵盖了教育的全部[18]。具体区分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本文中,笔者将根据林老的观点,把两个词汇作为同义词使用。

“体质教育论”的涵义是,以“增强体质——健身”为本质的“身体教育”[2]。其来源:一是,毛泽东于1917年以“二十八画生”的署名,发表在《新青年》第三卷2号上的《体育之研究》;二是;1952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之际,毛泽东所作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三是,前苏联的一些相关文献,例如,阿什马丽娜的《身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另外,“真义体育”中的“真义”二字,从林老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推断其来源[3],即《体育之研究》的第一段中“……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的“真义”二字。还有,林老构想的“体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方法等[4],如果进行对照的话,其来源依然可以追溯到《体育之研究》。那么,林老以这些来源作为基础,他在论证“体质教育论”的过程中又做了哪些具体方面的努力?

林老为“体质教育论”所做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对“体育”=“身体教育”=“真义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的教育”这几个等式构成的概念体系的论证方面。一是,他对“体育”,与“体操”、“身体文化”、“身体娱乐”“竞技”“棋牌”等“运动文化娱乐”所做的区分;二是,他指出“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体育”与“运动文化娱乐活动为主的体育”(他认为后者不是“真义体育”)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方面:他把前者称为“增强体质的教学过程”,把后者称为“运动教学过程”,而且,前者和后者是“两股道上跑的两趟车”。可以说:(1)他对“体育”与“运动文化娱乐”所作的概念上的区分,不仅仅让当时的相关人士知道了在一些部门、行业所使用的名称中的“体育”二字,在概念使用上存在错误,也给“体育”与“竞技、运动文化娱乐”活动划定了范围,更为“体育”获得应有的地位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2)他把体育的“真义”及目的定位为“增强体质(健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当时并没有更有效遏制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教学竞技化(锦标主义)的理论,而且,当时“竞技运动教材化研究”也并未起步,这也许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3)在笔者看来,以“增强体质——健身”作为真义的“体质教育论”,是我国从“主体能力发展(形成)”角度理解体育的雏形。总之,如果放在当时的背景中去看“体质教育论”,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极为卓越的理论。

另外,林老所构想的“以增强体质为主的教育”的内容、方法体系的关键词是“健身运动配方”[5]。其依据,是他所主张的“体育科学”(有别于“运动科学”或“竞技科学”)。“健身运动配方”具体方面,将与后面要论述的“增强体质”部分放在一起。

以上,笔者对“体质教育论”的要点进行了概括。那么,“体质教育论”是不是“过时了”[6],尤其是,“体质教育论”能不能称之为“真义体育”,笔者将通过对其中两个关键词“身体教育”、“增强体质”的讨论,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其分别验证。

3 “身体教育”的含义及其问题

为了清晰“体质教育论”中的关键词“身体教育”的含义及其问题,笔者采取的手法是对“身体”和“教育”分别讨论。

其一,“身体教育”的教育学意义在哪里?把“体育”赋予与德育、智育平等(并列)位置,是林老长久以来的追求。林老认为“体育是完善人类身体的教育过程”。其依据是:教育“的总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7]。林老这样考虑“体育(身体教育)”的依据是一个“公式”,即“PE=f(a•b•c)”,其中“PE—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P:身体,E:教育);f—factor 因素;a—被作用项,受教育者,学生;b—作用项,教育者,先生;c—工具项,教材”[8]。令笔者感到有些缺憾的是,林老并未对这个公式做更加详细的解释。这样一来,很可能出现两种令林老不满意的理解或误解。第一种:根本就不能理解这个公式到底是什么含义;第二种:也是笔者的推测,放在体育课的具体场景中去理解时,有学生(a)、有教师(b)、还有运动教材(c),我们在上体育(PE)课,这样一一对号入座,也能套上这个“公式”,同时还理解了体育(PE)与身体运动(c)的区别(身体运动作为教材被放在了“媒体项”的位置),除此之外,并不能理解这个公式如何证明他所说的“体育”的教育学意义。笔者解释一下不能理解的理由。如果我们把这个公式看成是函数公式的话,a、b、c是自变量,f是函数(‘function),PE是因变量,因变量PE的取值,是由3个自变量a、b、c决定。即,如果按函数公式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来理解,只要有学生、老师、运动教材,并且是以运动教材为媒介,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了教育行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体育(PE)。林老或许不是从函数公式的角度去说这个公式,因为他很可能把因变量PE当作了固定值(以增强体质为主的教育=身体体育)。假如PE已经是固定值,用这个公式就已经不能证明“体育”的教育学意义。

笔者对这个公式再做一些资料方面的补充,林老或许会同意。日本体育哲学研究者佐藤臣彦曾提示过一个类似的公式,但两者对公式的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佐藤[9]首先提示了“教育”的函数定义:E=f(a,b,c︱p)。其中,E:教育‘education,f:函数‘function;a:作用相;b:被作用项;c:媒介项(a与b之间的媒体,即教育中的教材);p:目的•目标‘purpose;︱:条件。进而,佐藤[10]以E=f(a,b,c︱p)为基础,提示了“体育(身体教育)”的函数定义:PE=f(a′,b′,c′|p′)。其中,PE:体育;a′作用相;b′:被作用相;c′:媒介相; p′:目的•目标;|:条件。对佐藤的“教育”及“体育”的函数定义进一步解释就是:在佐藤看来“教育”及“体育(身体教育)”属于“关系概念”,也就是以一定的目的•目标(p或p′)为条件(|),自变量a、b、c(或a′、b′、c′)之间发生的关系。当然,他所说的目的•目标必须要加一个限定词——可实现性。笔者最想强调的是,目的•目标虽然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教师等人为设定的,但肯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教育”及“体育”当然也不是固定值,而是因变量。

如果我们对前一个公式“PE=f(a•b•c)”与后一个公式PE=f(a′,b′,c′|p′)进行对照的话,我们会发现:后一个公式中,自变量a′,b′,c′相对固定时,决定因变量PE取值的是人为设定的目标p′。“体质”属于身体,“运动技能”同样属于身体,都满足目标项的要求,因此,“身体教育”不仅仅限定为“体质”方面(≠“增强体质”),也应包含“运动技能”方面,甚至还有其它。或许林老理解的“体质”并非我理解的通常意义上的体质,而是包含了“运动技能”。我这种推测是因为,林老反对的是指竞技运动的技能(锦标主义),而不是我们日常的走跑跳投攀爬等技能。

其二,林老的“身体教育”中的“身体”是什么含义?我们先看看他所说的一段话,然后再做判断,林老在解释“增强体质”的问题时,开头说了这样一段话:“人的身体是物质的,极其复杂……解人体之谜像探测宇宙一样困难。”[11],通过这段话,结合他紧接着谈到的“增强体质”的问题,笔者的理解是:他所说的“增强体质”是指提高人的身体的物质方面的质量。那么“物质”又是什么呢?马列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物质”是指:“世界统一于物质”(马克思),而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12]。笔者对这两段话的理解是,“物质”虽然是一个抽象概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石头、木头、机器等与人的身体一样,在本源上看成都是物质的。如果笔者的理解成立的话,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仅仅用“人的身体是物质”的这句话,“人的身体”与石头、木头、机器等如何区分?尤其是如何对物质侧面的人实施教育?根据前面引用的列宁的叙述,笔者这样理解教育:只有意识(灵魂、精神)介入,并且感觉感知发挥作用时,教育或教化才能成为可能。林老没有明确说明“人的身体”在意识(灵魂或精神)及感觉知觉方面的性质,的确是一个缺憾……

那么,林老把“身体”理解为“物质”的,其哲学渊源又在哪里?笔者的推测是西方近代认识论。即,如汤浅泰雄所说:“在西方近代的认识论中,认识主观包括两个基本能力——悟性与感性。具体来说,悟性是指借助思考的判断作用,感性是指借助感觉器官的知觉作用。近代认识论把这两个能力仅仅作为认识主观中意识的能力予以理解,身体的应有样式从认识作用中被全部排除在外。”[13]

另外,通过上面对“身体教育”的讨论,也能发现“真义体育”的一些漏洞。“真义”到底是什么?除了前述“真义”一词的来源以外,笔者是通过林老对另外一个词汇——“本质”的叙述加以理解。林老是这样叙述本质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漠视了本质就谈不上什么理论和什么实践,区别各自的本质才能正确认识和实践体育和娱乐竞技的事情。”[14] 笔者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林老的本意是从“本质”上,为“体育”与“运动竞技娱乐”活动划清界限,为普通人群争得健身的空间……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林老把体育的“真义”(本质)定位为了“增强体质——健身”。因此,笔者前面整理时才说,在当时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这样的界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只不过,如前所述,“体质教育论”是从学习者获得的能力角度去定位,而“体育”则是一个“关系概念”(稍后的内容要涉及)。这样一来,仅仅从主体的身体能力侧面定位体育的“本质”,而且是排斥“技能”的身体能力,可以说这样的定位非常值得推敲。尤其是,仅仅把“物质”属性的“增强体质——健身”作为体育的“本质”,感觉知觉被排除在身体之外,其教育学意义极其脆弱。

4 “增强体质”何去何从

以上,笔者对“身体教育”从逻辑上进行了分析,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又将如何对待学生体质的问题?

要清楚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体质的问题,首先要知道体质是如何增强的。增强及维持体质,从其含义上看,当然不是指先天体质,而是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体质。后天的努力包括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等方方面面。就拿饮食与运动来说,更直接关系到维持与增强体质的似乎是饮食。而运动只是在维持和增强体质方面发挥了辅助性作用,但这种辅助性作用至关重要。老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下地,身子骨儿不行啊”。另外,虽有报道说某某寿星长寿之道是“抽烟、喝酒、不运动”。但该寿星说的“不运动”应该是指不剧烈运动。不然,让他在床上躺上一年,笔者就不信他还能长寿。这样来看,体质的维持与增强,纯属个人性行为(从饮食中获得的能量的转化与运动都属个人性行为),“体质”从根本上说是个人努力的结晶。另外,后面的两个例子要说明的是:依靠自身的感觉感知,可以判断自身的体质状况。

既然通过运动增强体质属于个人行为的范畴,判断自身的体质状况可以依靠感觉感知。那么,体育在增强体质方面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即教师在其中能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病卧床的经历,病情好转能够下床时,我们刚刚站在地上走路,会感觉到腿脚很飘、很软。这样的感觉告诉当时的你我,“我体质很虚弱,需要走走”。这样的亲身经历对体育教学的启示是:体质课上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教师通过适当的(运动)教材,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感觉感知到自身的体质的状况,进而,学生才有可能意识到需要用运动(方法)去改善自己的体质状况。例如,以长跑为教材的体质课,秒表的使用,与考核、评价学生的练习成果相比,更应该是帮助学生在不同时点确认自己的体质状况;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强度,不同距离的教材,促使学生自己通过身体(运动)感觉感知到自己的身体(体质)状况。

林老的主张是:传授给学生“健身运动配方”[15]的道理和方法的知识;在实际练习中,强调主要以适度的运动的强度、频度和时间为(剂量)标准;采用“设站循回运动”的方式;以负重、重复、连续、间歇、变换锻炼等为方法;评价上采用的是教师手里记载每个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能力变化的卡片。从他构想“体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方法来看,在这个构想中,林老提到了配方知识,但是他更加追求的是“增强体质”的实效。通过适当的教材设计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运动中感觉感知到自身的体质状况,意识到需要通过运动去改善自身体质,这样的课题,林老似乎并未充分意识到。还有,林老提到了“卡片”的使用,但非常可惜的是卡片似乎一直在老师手里,是老师考核的依据,而不是在学生手里,并不是学生确认自己体质水平的依据。

5 小 结

本文以“体质教育论”本来面目的梳理为基础,通过对构成“体质教育论”体系的几个关键词——“真义体育”、“身体教育”、“增强体质”的分析,结论如下。

5.1 通过对体育的“真义”之争(“三基论”与“技能论”之争)的整理,发现了“能力论”与“内容论”的课题。

5.2 通过对“身体教育”中的“身体”和“教育”的分析,指出了:为了“身体教育”理论的完善,有必要把“运动技能”(‘motor skill)也纳入“身体教育”体系;更有必要关注从身体的意识及感觉感知方面重新理解“身体教育”。

5.3 指出了在体质内容的体育教学中有必要重视:体质课上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教师通过适当的(运动)教材,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感觉感知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而,学生才有可能意识到用运动(方法)去改善自己的体质的重要性。维持、增强体质的方法的教授与学习,要以此为前提。

最后,想补充的是,“身体教育”(‘Body Education)的最终确立,需要“身体论”、“身体知”研究在我国体育研究领域的进展。即,必须把身体理解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有感觉感知的,甚至只有理解为“作为精神的身体”时,“身体教育”才能成立;只有承认身体(运动)是认识的主体,并且是认识的方法时,“身体教育”才能成立;而最终必须依靠“身体(感性)的复权” [16] [17]

参考文献:

[1] 张洪潭 技术健身教学论[M] 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李寿荣 倡行真义体育:林笑峰先生访谈录[J] 体育学刊,2007,(1)

[3] 林笑峰 体育观的辨析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J] 1989,(2):71

[4] 林笑峰 我对“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认证与探究 体育学刊[J] 1996,(2):34-35

[5] 同上文,34-35

[6] 林笑峰 对中国体育问题的辨析[J] 体育学刊,1999,(5):1

[7] 林笑峰 “真义体育”之真义[J] 体育文史,1996,(6):7

[8] 同上文,6-7

[9] 佐藤臣彦 身体教育を哲学する:体育哲学序説 北樹出版,1993:96-102

[10]A同上书,215-218

[11]A校风(林笑峰先生的笔名) 体质、增强体质、体育的本质联系[J] 体育学刊,1998, (3): 51

[12]Ahttp://baikebaiducom/view/35675htm(百度百科:“物质”)

[13]A湯浅泰雄 身体論:東洋的心身論と現代[M] 株式会社講談社,1990:212-213

[14]A同前文[2]

[15]A同前文[4],34-35

[16]A市川浩『精神としての身体』勁草書房,1975

[17]A樋口聡『身体教育の思想』,勁草書房,2005

[18]A同上书

猜你喜欢
增强体质
幼儿通过篮球活动增强体质的若干思考
浅淡欠发达地区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用心发现善于运用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注重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确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
浅谈幼儿园户外游戏之野战区活动的开展
关于冬季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改革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