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与北京

2009-07-18 07:30冯佐哲
北京档案 2009年6期
关键词:袁崇焕皇太极崇祯

冯佐哲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一说广西藤县)人,是明末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在1629年抗击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八旗军入侵中原、保卫北京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崇祯皇帝昏聩、多疑,误中皇太极的反间之计,再加上阉党的妒忌、陷害,被处以磔刑,含冤而死,终年46岁。

袁崇焕抗击后金

袁崇焕青少年时代读书习武,23岁考中举人,36岁考取进士。1622年,他奉命赴京朝见天启皇帝(明熹宗),经御史侯徇荐举,被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此时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已进驻辽沈地区,并向辽西推进,攻下了明朝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明军陆续撤退到山海关内。很多人主张放弃东北,集中力量扼守山海关一线。袁崇焕只身一人悄然离京单骑出阅山海关内外,七日后返京。他认为只要认真备战,形势是可以好转的。于是他毅然请战:“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他被提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监关外军”。在他的领导下,重新修建了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使之成为明军在关外的大本营及辽西重镇。并在1626年(天启六年)初,领导宁远军民打败了努尔哈赤率领的号称20万(实际6万)的八旗军。努尔哈赤兵败后,精神抑郁,不久因背疽而死,其子皇太极继位。

1628年(崇祯元年),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明思宗)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蔚辽,兼督登、莱和天津军务。此时,明军与八旗军在辽西一带形成了对峙形势。皇太极担心这样长久下去袁崇焕会逐渐收复辽东失地。于是,他于同年11月亲率劲旅10万,以蒙古兵为向导,绕过宁锦防线,分道穿越龙井关、大安口与洪山口,进入长城之内,很快就在遵化会师,兵锋直逼北京(此役亦称“己巳之变”)。

袁崇焕闻警后,亲自率领部下祖大寿、满桂、何可刚等人回师京城“勤王”,与八旗军京郊马驹桥与广渠门外展开激战,重创敌军,使其被迫后撤十里,至运河岸边。

皇太极见硬攻不下,便施反间之计,使自负多疑的崇祯皇帝落入圈套。他故意让两个被俘的明朝太监(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听见自己两个部下耳语:“今日撤兵,乃上(即皇太极——笔者注)之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然后释放了这两个太监。

崇祯皇帝听到此言,果然中计。他下旨召见袁崇焕,没等袁崇焕陈诉,就将其逮捕入狱。此时对袁崇焕早已怀恨在心的阉党余孽,纷纷出笼,落井下石,欲置其死地而后快。他们大肆造谣,说袁崇焕早就投靠了皇太极,是一个内奸,这次八旗兵入关就是袁崇焕勾引进来的。一时间整个北京城朝野上下,几乎全都斥责袁崇焕引狼入室,为引敌人寇之祸首。虽然也有少数人为袁崇焕辩白,劝崇祯皇帝慎重行事。但崇祯皇帝哪里听得进去,遂于1630年9月22日(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在西四刑场将袁崇焕磔死。据说袁崇焕死得极其惨烈,由于百姓受到朝廷所制造的舆论(“召敌”、“献地讲和”等)影响,以及他们对皇帝的愚忠,而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因此在其被磔时,骂声载道,纷纷争吃其血肉。他们用银一钱,买肉一块,边吃边骂,其状惨不忍睹。这桩冤狱,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明史》问世时,才真相大白,得以昭雪。袁崇焕死后,他的骸骨弃置在地,无人敢去收尸,后来他的一位余姓仆人,广东顺德马江(一说潮州)人,乘夜将其余骸偷运到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埋葬,并终生守在墓旁。他的子孙也一直为袁崇焕守墓,至今已经十七代,守墓人叫余幼芝。

北京关于袁崇焕的遗迹

袁崇焕一生曾多次在北京驻留,他在此考中进士,在此被处死,也埋葬在此。至今在北京还保存着一些有关他的遗迹,其中主要有以下几处:

(1)故居:据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齐白石老人(1864—1957年)在“自述”中回忆说:“在左安门内新西里(今左安西里——笔者注)三号,原是明朝督师袁崇焕的故居,有听雨楼古迹。尊(即其弟子张次溪)公篁溪(即袁崇焕的同乡东莞人张伯桢的号——笔者注)学长在世时,屡次约我去玩,我很喜欢那个地方,虽在城市,大有山林的意趣。西望天坛的古柏,一片苍翠欲滴,好像近在咫尺。天气晴和的时候,还能看到翠微山峰,远山近林,简直是天开画屏,百观不厌……我到了夏天,常去避暑。记得辛未那年,你同尊公特把后跨西屋三间,让给我住,又划了几丈空地,让我莳花种菜,我写了一张‘借山居横额,挂在屋内……(次溪按:‘袁督师故宅,清末废为民居,墙垣凄恻,屋宇毁败。不堪寓目。民国初元,先君出资购置,修治整理,置种许多花木,附近的人,称之为张园。先君逝世后,时局多故,庭院又渐见荒芜,我为保存古迹起见,征得舍弟同意,把这房地捐献给龙潭湖公园管理。)袁督师故居内,有他的一幅遗像,画得很好,我曾临摹了一幅。离故居不远,有袁督师庙,听说也是尊公出资修建的,庙址相传是督师当年驻兵之所。东面是池塘,池边有篁溪钓台,是尊公守庙时游息的地方,我和尊公在那里钓过鱼。庙的附近,原有一座法塔寺,寺已废圮,塔尚存在。再北为太阳宫内祀太阳星君,据说三月十九为太阳生日,早先到了那天,用糕祭他,名为太阳糕。我所知道的:三月十九日明朝崇祯皇帝殉国的日子,明朝的遗老,在清朝初年,身处异族统治之下,怀念故国旧君,不敢明言,只好托名太阳,太阳是暗切明朝的‘明字意思。相沿了二百多年,到民初才罢祀,最近连太阳糕也很少有人知道了。太阳宫的东北,是袁督师墓,每年春秋两祭,广东同乡照例去扫墓。我在张园住的时候,不但袁督师的遗迹,都已瞻仰过r,就连附近万柳堂、夕照寺、卧佛寺等许多名胜,也都浏览无遗。”

(2)袁督师庙:该庙位于今北京崇文区龙潭湖公园内西北部,是1916年张伯桢等人集资兴建,于1917年竣工;主要是用于广东同乡每年祭祀袁督师之所(这一带原是“广东新义园”)。此庙坐西朝东,庙堂三间。庙额有康有为亲笔手书“袁督师庙”,庙门两侧墙上还镶嵌着,他于1917年5月撰写的长联石刻。庙内有袁崇焕石刻像一

尊,以及许多刻石文字。其中有康有为撰写的“明袁督

师庙记”、王树南撰写的“袁督师庙碑记”,以及梁启超

集唐诗句的刻石等(此外,梁启超还特意写了“袁督师

传”)。此庙在解放后政府曾几次专门拨款修缮,现保

存完好。

(3)袁督师墓及其祠堂:袁崇焕墓与祠堂位于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旧称“佘家馆街”,这一带原是“广东旧义园”)52号。它们是1868年(同治七年),在京广东同乡会集资修建,后来又在1914年(民国三年),由张伯桢出资进一步修饰的。这里除陵墓外,主要建筑有大门、享堂、祠室等。除此之外,现在仍保存着1831年(道光十一年)东莞人吴荣光所题《有明袁大将军墓》(另外,旁有余义士小墓碑一通)、石供桌等。此外,还有石狮一对、袁崇焕石刻像一尊、袁崇焕所题“听雨”刻石,以及康有为手书《袁督师故宅记》刻石等物(据说这些遗物,全是从袁崇焕故居迁过来的)。袁崇焕陵墓的保存,历尽沧桑,十分不易。1952年,北京市为了规划市政,决定将其迁至城外。叶恭绰、李济深、柳亚子与章士钊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联名上书毛泽东主席,吁请保护袁墓及其祠堂,以“表扬英烈,借以激发人民爱国心情,以收同忾之效。”为此毛主席专门给时任北京市长的彭真打招呼:“如无大碍,应予保存。”这样袁墓不但保留下来,而且政府还特意拨款进行了修饰。十年浩劫期间,袁墓及祠堂遭到很大破坏,墓被掘,石碑被推倒,祠堂被改为民居……破败不堪。改革开放后,由于多方呼吁,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袁墓、祠堂和袁庙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一步进行了全面修葺。

猜你喜欢
袁崇焕皇太极崇祯
袁崇焕:夸下的海口,用性命买单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袁崇焕的籍贯
大汗已逝各自飞
一梦前尘念三生
北陵石马和石骆驼的由来
崇祯朝“钦定逆案”三题
略论明末天启、崇祯两朝对蒙古的策略与效果
论袁崇焕的『谋定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