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2009-07-28 08:00朱安平
百年潮 2009年6期
关键词:主观主义剧种昆曲

朱安平

素有“艺苑幽兰”之称的昆曲,有过雄踞于百戏之首的繁盛鼎盛,但至解放前夕几乎奄奄一息。随着重新整理改编的《十五贯》1956年在北京公演取得巨大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形成“满城争说”的空前盛况,这一濒临绝境的古老艺术又重获新生,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堪称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领域具有轰动效应的一件大事。

去芜存菁,面目一新

昆曲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因起源于江苏昆山地区而得名,又称昆山腔、昆剧,其剧目丰富多彩、文词典雅华美、唱腔流丽悠扬、表演细腻委婉,曾是一代戏曲宗主,但因每出戏均由成套曲牌构成,演唱时发音吐字都有严格讲究,强调格律板眼,颇为艰涩难懂,加之被宫廷垄断,脱离人民群众,随着地方戏曲尤其是京剧勃兴,昆曲从曾经独领风骚到日趋衰落。

《十五贯》亦名《双熊梦》,是昆曲传统剧目之一,故事情节主要来源于宋代话本小说《错斩崔宁》和明朝冯梦龙改作的传奇《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清初著名戏剧家朱素臣在此基础之上,糅入《后汉书·李敬传》以及《明史》、《况太守传》有关内容,最终敷演成以熊友兰、熊友蕙二兄弟因“鼠”致祸,而清官为民请命平反冤狱之传奇。剧中熊友蕙因邻居侯三姑家中十五贯钱被鼠叼丢失、其夫误食毒物身亡而受牵连,被山阳县令过于执误判为通奸杀人打入死牢。外出帮工的熊友兰得此消息,借钱十五贯回去营救,途遇苏戌娟结伴同行,恰逢苏之父尤葫芦被盗贼娄阿鼠行窃所杀,所丢钱数亦是十五贯,熊、苏二人又被已升任常州府理刑的过于执误断为通奸杀人判以死刑。苏州知府况钟复审两案,梦见双熊各衔一鼠长跪哀泣疑有冤情,乃连夜求见都察御史请准暂缓行刑,亲自赶往实地仔细勘察,又假扮算命先生微服查访,几经周折,终于使案情大白,真凶落入法网,熊氏兄弟被释放,分别与苏戌娟、侯三姑结为夫妇。原作双线展开,剧情驳杂冗长,全本26折需演12个小时,至少得两三个晚上。浙江昆苏剧团前身国风昆苏剧团,是散落的昆曲、苏滩艺人自发组成的小戏班,曾长期颠沛流离,靠卖艺糊口,解放后得到政府重视和关心,才在杭州有了演出场所固定下来,开始条件较差仍很艰苦,为谋生计遂将保留剧目《十五贯》自行删剪为11折演出,但去芜存菁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主持对《十五贯》重新进行改编的,是当时浙江主管文化工作的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局长黄源。当时黄源正在为昆苏剧团将要赴京演出准备剧目。因时任文化部艺术局长的田汉曾在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看过该团参演的昆剧《长生殿》,不久前专门亲笔给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写信邀请剧团进京演出。剧团方面打算仍演昆剧《长生殿》,黄源虽对此剧的艺术成就同样非常欣赏,但总感到贯穿其中的所谓“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观念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他无意之中看到《十五贯》,敏锐地联想起毛泽东在肃反运动中强调的提高警惕、防止偏差的方针,以及专门为此批发的《胭脂》、《席方平》等有关指导正确办案处理冤情的材料,《十五贯》所演的内容不正与之类似吗?剧中贬斥过于执的脱离实际、主观武断与颂扬况钟的严肃认真、俯听下情,不正切合毛主席所倡导的反对主观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吗?这出戏非常难得的涉及到这两种思想和作风的对立与冲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更为适合将其整理出来赴京演出。

黄源当晚就找出手头所存的清代戏曲单本选集《缀白裘》,里面收有《十五贯》的几出折子戏,次日又调来了剧团的演出本,仔细加以比照琢磨,并与文教部其他领导商量,一致同意重点加工这个戏,并成立由黄源领导的剧本整理小组,成员有浙江省委文教部文艺处处长郑伯永、浙江省越剧团编导陈静,以及在剧中分别饰演况钟、娄阿鼠、过于执的昆曲老艺人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等组成,以黄源、郑伯永、陈静为小组核心,改编工作由此正式启动。

黄源牵头的剧本整理小组,按照“去芜存菁、推陈出新”的原则,以昆苏剧团的演出本为蓝本,经过反复分析与仔细研究,确定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进行改编、加工和提高。

升华主题思想。将原来“批判昏官,颂扬清官”主题,提高为“反对主观主义的思想作风和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这并非外加进去,而是从剧情本身提炼出来。戏中过于执的主观判案,况钟的如实翻案,都是原来剧本中就存在的,改编时着重由此发掘。用黄源的话说,要把过于执和况钟两种审案的态度,提高到主观主义和实事求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来看待和处理。

精简情节结构。原剧为双线并行构成,即熊友蕙和侯三姑、熊友兰和苏戌娟两起冤案,其性质相似、成因雷同,相形之下,后者比较曲折、激烈、深刻,足以揭示过于执的主观片面、刚愎自用,前者巧合过多,比较牵强,有枝节横生之感,决定将其删除,重点突出熊友兰、苏戌娟冤案从酿成到昭雪的全过程。

突出人物形象。原剧本对况钟过于神化,没有充分展示其内心活动,缺乏真实、自然及深度。过于执和周忱的形象则比较模糊,并欠准确。改编中弥补了这些缺陷,通过对待熊友兰、苏戌娟一案的不同态度,强化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对比中刻画各自所代表的清官、昏官和庸官的思想、性格特征,更具典型性。

沪上试演,一鸣惊人

然而,《十五贯》的重新编演并非一下子就被接受,其得到认可经历了颇为曲折与复杂的过程。1956年1月,新编本首先在杭州进行预演,黄源为之动了一番脑筋,下午先照老本演,到了夜场则改按新本演,两相对照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别开生面的安排收到很好效果,获得专门应邀前来观看的浙江全省戏改干部和各剧种主要演员一致的肯定。经分管宣传、文化的浙江省委常委兼省长沙文汉审查,同意对外公演,观众反响同样很好。应邀前来观看的上海文艺界名家,如章靳以、赵景深、昆曲行家魏金枝等也大为赞赏。可是当新闻稿送交当地党报时,主编却以必须经省委批准为由予以拒绝,迫不得已只好送沙文汉审批,这才得以发表。

这一周折使黄源意识到,要推广舞台上表现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十五贯》,还得首先在现实中冲破这两种思想作风的阻碍,思量再三决定迂回出省演出,争取从外面打开局面。经与剧团磋商,将上海作为第一个外出演出点,因为上海盛行最早的剧种就是昆曲,即使后来昆曲整体凋谢零落仍维持演出活动,抗战前还曾是“昆剧传习所”弟子组织的昆班“仙霓社”的基地,该剧主要演员周传瑛、王传淞就是其中的骨干成员,在观众中有一定影响。而且上海历来是南方戏剧艺术的中心,任何剧种的剧团、剧目要想在更大范围脱颖而出,都必须到这个“码头”接受检验。

就在这年春节期间,昆曲《十五贯》开进上海,在位于永安公司七楼顶端的永安剧场,与上海观众见面了。虽是不太热闹的一个小场子,初一到初四场场接连客满,还有热心观众给剧团来信,说意外地看到一出好戏。黄源托人转告熟识的上海市委

宣传部长石西民,请他来看一看这个戏。适逢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上海视察工作,石西民遂邀请他同去观看《十五贯》的演出,看后一致肯定这个戏很好,是一出反对主观主义和提倡实事求是的好戏,应该大力宣传。他们建议给全市处级干部和区委干部演出一场,可以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认识端正思想作风的重要性,还特意向全市公安人员作了推荐,因当时正值肃反运动进入后期,定案工作相当繁重,通过观看这个戏能有所裨益。于是剧团改到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馆)的友谊电影院演出,华东局、上海市委魏文伯、陈丕显等领导也看了戏,全市各区、各单位纷纷组织包场或邀请上门演出,仅上海市总工会就预订了两个月。

进京演出,誉满京城

由于在这之前田汉已代表文化部艺术局邀请该团赴京演出,陆定一看戏后也表示支持,并对周传瑛等主要演员说:“北京再会,我在北京等你们。”剧组结束在上海的全部演出后,遂转入进京公演的准备,对戏又作了适当加工修改。浙江省文化局根据剧团的要求和条件,于1956年4月1日正式批准由私营公助改为国营,定名为“国营浙江昆苏剧团”。浙江省委书记江华在赴京演出前夕作最后审查时,曾担心北京观众听不懂戏中苏白对话,黄源介绍说,已准备了幻灯片,到时会打出唱词说白。

4月5日,由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陈守川带队,正式启程赴京献演《十五贯》。剧团到达北京后,被安排借住在崇文门外尚小云剧团团部,演出地点是前门外的广和剧场。4月8日、9日首先举行了两场内部汇报演出,第一天首演《十五贯》,第二天再演《长生殿》,众多艺术名家前来观看,对《十五贯》反应热烈,评价很高。田汉在首场演出散场后特意来到后台,兴味盎然地对演职员说:“别看这场子又旧又简陋,你们知道吗?这个广和楼以前叫查楼,200多年前洪升就在这里演出《长生殿》。你们这次到北京来,也在这里演,既演《十五贯》,又演《长生殿》,昆曲就从这里重新兴起,那不是很有意义吗?”田汉有感“南昆已陷于泯灭的边缘,这出戏把这个剧种救活了”,回到家后连夜写成了《看昆苏剧团的(十五贯)》一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要求北京戏剧界以及话剧界的同志们具体地学习他们整理、继承遗产方面的“先进经验”。欧阳予倩赞赏此剧“泥沙洗净,珠玉发出异彩,是个有现实意义的戏”。梅兰芳说,这出戏能受到观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人民性,编剧的手法是现实主义的,导演和演员融洽在一起”,他特别赞扬了王传淞所饰娄阿鼠以及周传瑛所饰况钟的表演,认为“很有创新”。此前已主演过老舍改编的京剧《十五贯》的马连良对周传瑛说:“你们的戏改得好,演得也好,我甘拜下风。”

尽管如此,由于北京已多年没有昆曲的演出,昆曲早已淡出人们印象甚至以为它已经消亡,观众不免感到陌生,对远道而来的《十五贯》最初反响甚为冷淡。4月10日起正式对外公演,开始上座并不好,位于前门闹市区可容1000多人的广和剧场,第一天只卖出四十几张票。可是看过的人无不被它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富于特色的精湛表演,尤其是鲜明的主题思想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而打动,觉得确实是一出难得的好戏,有口皆碑并辗转相告,为该剧做了最好的义务宣传,使该剧成了当时首都舞台最为瞩目的热点。

促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毛泽东观看了该剧并给予了充分肯定。4月17日晚,剧团应召进中南海礼堂作专场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出席观看。演出结束时,毛泽东微笑着站起来把手举过头热烈鼓掌,第二天派人到剧团传达三条指示:(一)祝贺《十五贯》的改编和演出,都非常成功;(二)要推广,凡适合演出的,都可以根据各剧种的特点演出;(三)对剧团要奖励。4月25日,昆曲《十五贯》在国务院直属机关礼堂演出,毛泽东又亲自再去看了一次。4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的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听取陆定一关于学术问题应当容许自由讨论的发言时,曾插话:“《十五贯》应该到处演,戏里边的那些形象我们这里也是很多的,那些人现在还活着,比如过于执,在中国可以找出几百个来。”他还建议选一些类似题材的作品给办案人员看。

《十五贯》在京演出愈来愈火,据统计自4月10日开始至5月27日结束,就有7万名以上观众看过,形成了竞相观看、满城争说的热烈局面。

艺苑榜样,影响巨大

昆曲《十五贯》的整理改编取得成功,除其所体现的反对主观主义和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内容,对包括法制在内的建立不久的新中国执政系统具有启示意义和警醒作用,因而受到从地方到中央各级领导干部的肯定和重视外,还在于其本身一改昆曲艺术濒于衰亡与湮没的境地,使其走上改革与复苏之路,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后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该剧进京演出由此进入高潮。

4月17日毛泽东看戏时,周恩来不在北京,两天之后从外地刚回来,就直接来到广和剧场,与满场都是自己买票而来的普通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散场后他来到舞台底下简陋的化妆间,与演员及后台工作人员一一热烈握手,头一句就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接着问起为什么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没有来?带队演出的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陈守川坦率地回答:“当时还没有发现他们。”总理听了笑着说:“哈哈,官僚主义到处有。”然后很随和地与大家一起挤坐在长条木凳上,亲切交谈了约50分钟。

5月17日,为了对昆曲《十五贯》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进行研究讨论,促进全国文艺工作者和有关部门对继承、发扬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重视,文化部和中国剧协联合召开了大型座谈会,出席的文艺界领导和著名人士有200多人,会场破例安排在中南海紫光阁,可谓群贤毕至,盛况空前。会议整整进行了一天,发言非常踊跃。《十五贯》中扮演况钟的周传瑛在会上汇报了剧本改编经过,王传淞谈了塑造娄阿鼠形象的体会。日理万机的周恩来自始至终与会倾听,而且最后作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总结性讲话。

周恩来总理所作两次讲话要点如下:

第一,《十五贯》轰动了全国,是有它历史原因的。昆曲受过长期的压抑,但是经过艺人们的努力奋斗,使得这株兰花更加芬芳了。浙江昆苏剧团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在解放前,他们为了继承发扬昆曲艺术,曾组织了个小剧团,到处流浪。解放后,他们继续奋斗,终于受到了重视。这也说明一个道理:只要奋斗,就有出路;不奋斗,就无法生存。在我们的新社会,只要你在正确的道路上奋斗,是会产生成果的。昆曲的改革可以推动全国其他剧种的改革,你们的奋斗可以转变社会的风气。

第二,《十五贯》的思想性很强,反对主观主义,也反对官僚主义。封建时代的官僚主义很坏,主观主义也草菅人命。今天干部的主观主义也很误事,性质是一样的。主观主义需要官僚主义庇护,如没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不能这么厉害。这

个戏还赞扬了群众公论和社会同情的力量。群众本质上是实事求是的,但有时也会被大浪压下去。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况钟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周忱则是一个官僚主义者,现在我们干部中有的人的官僚主义作风比这个巡抚严重得多,这很危险。《十五贯》教育我们做“官”的人,让我们想一想,是不是真正在为人民服务?

第三,《十五贯》是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改编的,改得切合历史主义的要求。改得恰当,没有把不符合历史的思想和现代词加进去。况钟、周忱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周忱写得到家,况钟实事求是,合乎历史,过于执也写得恰当。剧本的水准很高。《十五贯》有着丰富的人民性,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不仅使古典的昆曲艺术放出新光彩,而且说明历史剧同样可以很好地起到现实的教育作用。《十五贯》一针见血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是成功的。现代剧还没有一个能这样深刻地批判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

第四,《十五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戏曲要能听,还要能看,这才算全面。戏曲(演员)要有很好的修养,要有领导,要有人才。青年演员不仅要学习语文,还应结合学习历史、地理、数学等,老演员要好好教他们,舵还得要老同志把。昆曲的表演艺术很高,只要我们好好努力,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五,《十五贯》的演出,复活了昆曲,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榜样。这个剧本是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其他剧种也可以修改采用。它在国外也有影响,有些国家的大使和政法专家也来要剧本,可以出国去演。

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不仅使《十五贯》在首都演出更受重视,其待遇之高可谓众剧之最,前所未有,而且对昆曲乃至戏曲艺术整体革新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在4月19日看戏后与演职员交谈时,周恩来曾十分关切地仔细询问剧团的演出、收人、负担、生活等状况,得知剧团经济困难和运输费高,当即很内疚地责备自己没有事先了解到这些情况,回去后立即向中央反映并召集有关部门作了研究,很快出台了减免文娱税、降低剧团布景道具托运费等措施。文化部在吉祥戏院隆重召开表彰奖励大会,当场颁发给浙江昆苏剧团5000元奖金,接着又两次向全国各地发出推荐《十五贯》在全国各戏曲剧种进行上演的通知。就连当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务院和文化部发给在京的浙江昆苏剧团登上天安门的观礼券,竟有8张之多。5月18日《人民日报》根据周恩来的讲话精神,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指出昆曲《十五贯》的出现,“为我们的戏曲改革工作做了一次检验”,也“向领导戏曲改革工作的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了严重的问题:在‘百花齐放的时候,是不是还有不少的‘花被冷落了,没有能灿烂地开放?在扶植和发展了不少地方剧种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压抑和埋没了一些地方剧种?”“希望每一个还没有受到重视的剧种,今后不要再等到来北京演上一出戏以后,才能救活”。5月27日,浙江昆苏剧团圆满结束赴京演出乘车南返,沿途应邀在天津、济南、南京等地巡回演出,尔后赴沪参加上海电影制片厂昆曲《十五贯》彩色戏曲片的拍摄。告别首都当天上午,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代表文化部设宴,为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送行,叶圣陶、老舍等文艺界名家出席作陪,新华社又向全国发出电讯报道,并对《十五贯》在京演出盛况作出综述。

在这种轰动效应策励和推动下,北京、江苏、上海、湖南等地相继恢复或建立昆剧表演团体,昆曲在全国剧种中多年沉寂无声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被重新发现、认识,这一切都缘于《十五贯》的巨大成功,真正是创造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奇迹。

(责任编辑谢文雄)

猜你喜欢
主观主义剧种昆曲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浅谈刑法主观主义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浅析李斯特的刑罚观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主观主义概率观溯源及其成就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