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生学习困境分析

2009-07-30 05:55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新课改农村

朱 笛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生面临极大的学习困境,本文对学生学习困境的主要表现从学习准备不足、学习过程自觉性不强、学习结果的自我意识薄弱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针对造成农村学生的学习困境的原因,从教学教育资源存在问题、家庭教育力量配合不足、学校管理评价机制僵化、农村教师教育面临困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还提出了解决农村学生学习困境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学生学习困境原因分析

自2002年起,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开始启动,其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呈现出一派不同与以往的新面貌,甚至连以往看来顽固的考试评价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转变。然而,“意在提升教育整体素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促进我国教育整体提高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将农村教育的发展置于边缘的地位”。新课改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发达地区教育现状的考察基础上,并借鉴发达地区素质教育改革经验而展开的,较少考虑农村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学习现状。走进农村新课改的课堂就会发现新课改眼中的“学生”更多的是“城市学生”,而新课改对农村学生提出的学习挑战,或者说农村学生在面对新课改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不胜任等因素,正是我们在分析农村新课改困境时所不能忽视的。

一、学习困境现象分析

新课改提出的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使农村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准备不足

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良好的学习准备是进行更深入学习的能力起点,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前提。但是,农村学生的学习准备存在严重不足,特别是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准备的不足。

1知识经验积累不足。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这些生过去习得的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相关的知识是新知识获得和生长的固着点,是学习活动高效进行的保证。而农村学生进校时,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实践经验的积累都远远达不到新课改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进一步学习并最终到达新课程标准是一个阻碍。

2学习动机准备不足。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城市学生不论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还是仅仅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他们绝大多数有自己的学习动机。但农村学生却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烈的问题,他们多数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在他们眼里。学习就是到学校来,坐在教室里。谈及“理想”,农村学生更是一脸茫然,这种“茫然”使得农村学生对待学习比较消极被动。根本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学习过程自觉性不强

新课改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主体作用于客体而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即学习主体性,而农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极其薄弱。

1时间管理意识淡薄。在四川某所镇中学的初二课堂上,数学教师分析完试卷后,要求学生自行安排剩下的课上时间。结果,学生有的讲话。有的发呆。有的摆弄东西,根本没有一个学生做关于学习的事。对于这个学校精确到分的统一时间安排,学生觉得有些不便,但是问及是否愿意多一些自己的时间,学生又都纷纷表示,与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相比,他们更希望学校为其规划时间。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时间应该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及能力,但是农村学生放弃了这种权利。

2学习策略意识淡薄。学习策略既表现为外显水平的操作程序和步骤,也表现为内隐水平的心理活动;农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能够对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进行有效的调控。在该学校的一节关于血液循环的生物复习课上,教师在黑板上将知识点列成一张表,学生就看着书本跟着教师把知识过一遍,没有一个学生将知识体系记下来。虽然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将知识整理成体系,但在自己没有整理的情况下至少应该把教师给出的体系记下来,农村学生没有意识到将知识系统化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3学习自主主动意识淡薄。这主要表现为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欠缺,习惯跟着教师走,一切听从教师的安排。特别是对待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个个伸长了脖子等待教师给出答案,一旦教师给出例子,学生齐刷刷地开始埋头苦抄。这种题型本是新课改下评价方式改变的重要表现之一,促进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思维的提升。从农村学生对待这种题型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其学习依赖性比较强的,并不能做到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更不用说做到新课改所提出的具有批判和大胆质疑的精神,敢于提出不同看法挑战权威,另辟蹊径提出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等要求了。

(三)学习结果的自我意识薄弱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的所有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农村学生对自己经过学习后所掌握的知识、提升的能力不能做出很明确的自我评价,而且存在自我评价过低的现象,这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失去信心,缺乏上进动力,弱化应有的自尊自强,没有自觉意识,不会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对教师的教育要求,也难以自觉内化,不能发挥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自我意识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使之渴望超越书本、超越群体、超越老师,以及超越自我,对前人的知识不是消极地掌握,而是有自己新的感悟、与众不同的见解、创新的成果。但是。从学习准备到学习过程来看,农村学生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因此出现这样的学习结果就并不出人意料,而自我意识的薄弱又影响着进一步的学习准备,以及学习过程。

二、学习困境原因分析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农村学生的素质、学习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造成这种学习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教育资源存在问题

1教材编写脱离农村实际。人教版的教材相对淡化了城乡差异明显的内容,但在其编写的生物课本中看到,在提到合理营养时特别强调了营养过剩问题。这对于每天嚼着自家带来的腌菜、啃着白馒头的农村学生来说不能不是一种讽刺。这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看法。另外,各地纷纷开发符合本地实际的教材,有教材开发能力的多是经济发达、教育发达地区,那么这些教材在普适性上就更差了。如果在教材使用上不加选择。那么教材就会脱离当地特别是农村的实际。

2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用具及教学辅助手段短缺的农村地区。就不用说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了,即使有如同珍宝般收藏着生怕弄坏了,以备上级检查。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效率,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于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

育手段成了教师的唯一选择。

3教学资源链残缺。在城市,图书馆、博物馆、剧场、城市广场等丰富的文化基础设施被自动地纳入开阔学生视野、开展教学实践、提升学生能力所需的教学资源链中,成为教学资源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农村薄弱的文化基础设施难以成为链条上有效一环。

(二)家庭教育力量配合不足

孩子的教育起点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城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视,而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愈演愈烈,父母出去打工长年不在身边的竟然接近80%;即使家长在身边的,也由于其自身素质限制,无法给孩子指导;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家长参与配合完成的学习内容也无法进行的。在城市,家长可以通过带孩子出游开阔眼界,增加直接经验。而农村家庭在物质条件限制下不可能带孩子外出,再加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基础薄弱,因此孩子的直接知识经验十分苍白。所以,城市教师在学校可以在学生生已有的充足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效地推行新课改,而农村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持“能读就读”的态度,否则,义务教育完成后就外出打工或留在家里充当一个劳力。

(三)学校管理评价机制僵化

学校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考核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教师的评价通过学生的成绩进行。在进行管理时,学校认为学生的独立性较差,自我意识较弱,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和对学习的计划能力都不强,所以学校的统一安排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出发点或许是为了学生好,秩序本身并不是个坏东西,但是如果教育按照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法和途径,制造统一的标准件,而忽视学生的个性自由。这无疑是与认识和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的现代教育精神背道而驰的。

(四)农村教师教育面临困境

新课改是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同时也对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面临更为困难的境地。

1教师的两难选择。面对学习准备不足的农村学生,要求农村教师在与城市同样时间里做到基础和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无疑是困难的。由于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在基础知识上,所以农村教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抓基础知识。在抓基础知识过程中,农村教师不得不布置大量重复机械的抄写作业。一方面是由于没有家长配合。城市教师常用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又保证学习效果的作业形式——“读背课文”或“默写词语”后,“请家长签名”,在农村根本是行不通的,要达到同样的效果,在无人监督下,唯有抄写能够直观反映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农村教师要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大量的作业可以避免学生有时间外出玩耍而引发事故。

2教师缺少对学生方法指导意识。学生没有意识到使用学习策略的必要性和有用性,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任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缺乏必要认识,不具备主动使用策略的意识。这种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但是普遍情况是如我们在某节生物课上所看到的,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记录“血液循环”的系统知识,更不用说培养学生这种学习复习的策略意识了。可见,由于自身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教育基础理论的不足。农村教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掌握学习策略的意识水平,促使其自觉、明确地运用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没有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加以指导。

3教师角色超载。在农村,教师“角色超载”的现象尤其突出,其要扮演教学人员、心理疏导者、纪律维护者、学生朋友等多重角色,并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占用了教师过多的时间,使其没有精力心思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材料进行充足准备,以及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这使教师遇事容易消极,面对自我意识不强的学生,对教师来说适应比改变学生来得轻松容易。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一旦养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花成倍的精力和时间去纠正,农村教师意识到这个改变不是某个教育阶段所能完成的,而需要各个教育阶段配合。在短期内,改变的结果利弊不可预见,加之分数压力,没有教师会冒这个险。

4教师固有观念并未改变。从问卷问题“您认为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请列出前三位”的选择看,教师把“品行端正”、“积极进取”、“乐观精神”列在前三。没有人选择“敢于标新立异”、“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只有两位教师选择了“和人合作”、三位教师选择了“敢于创新”。可见在教师的观念里,并没有认为“合作”和“创新”是最重要的品质。而这两种品质正是新课改理念所突出强调的。由于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会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培养学生,因此新课程所强调的“创新”、“合作”品质在农村教育中被弱化。从与农村教师交谈来看,农村教师渴望“求变”,但在理解新课改精神时,一定程度上把其狭隘地理解为“授课方式的转变”,其实课堂上的转变只是新课改精神的一个载体,而新课改真正的核心是培养“全新”的人,应该是育人观念的根本转变。农村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其固有的教育观念并没有转变,跟新课改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从上述分析来看。在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生面临学习困境,受到社会资源、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教师教学等各方面影响,因此这个问题必须从多方面配合才能解决。考虑到目前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观念转变的程度,农村新课改推行的教育生态环境并未十分成熟,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要依靠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育之于现实具有一定的超脱性,这就使得新课改在农村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有了实施的可能,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完善农村新课改实现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新课改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
赞农村“五老”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