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行为结构现状分析

2009-07-30 05:55朱丽姣王贝贝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精力专业知识途径

朱丽姣 王贝贝

摘要:大学生在校期间,愈早明确学习目的,愈有利于养成有效的学习行为,并直接关系到其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调查显示,在社科专业学生中存在以下现象:随年级升高学习目的逐渐明确,但在时间上明显滞后,甚至四年级有约20%学生尚在思考学习目的:在学习价值取向上,重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轻专业知识学习:虽然对获得能力的学习途径都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但在学习时间的投入上远低于高中时期,且随年级升高在理论学习的时间投入上大幅度减少;大多数学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状况缺乏自信。本文通过对以上现象的思考和原因分析。为改进高校管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社科专业大学生学习目的学习行为能力培养

大学阶段是学生提高各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阶段。我们认为,作为支撑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应当具备以下四种核心能力,即专业知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认知与理论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些能力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内容。

理论上一般认为,观念引导行为,行为导致结果,若观念不同,必然会导致行为结果上的差异。大学生对于学习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培养倾向结构,这必然影响他们学习的行为指向,并通过他们利用大学时间(精力)的行为特征倾向表现出来,形成一定的实际行为结构,进而对四种核心能力的发展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人文学院三个社科类学院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学习价值取向、学习行为及能力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试图揭示现阶段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构现状,以及学习价值取向、学习行为及行为结果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研究结果能对高校改进教学管理提供借鉴,并对本科生自身学习价值取向调整和学习行为改进提供帮助。

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其中大一占19.2%,大二占39.1%,大三占26.5%,大四占15.2%。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75.5%),所有数据处理均使用Excel。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随着年级升高,学习目的呈逐步明确趋势,但结果不容乐观,

目的使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向性,毕业时取得的预期成果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如果目标明确,学生就有可能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不断提高学习效果,追求全面发展;反之,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时间(精力)分配及对学习资源的利用情况则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努力方向不明确,精力分散,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差,甚至要为此付出非所期望的代价。我们试图通过对“大学本科的学习目的(毕业时取得的预期成果)是否明确”的调查。反映大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及其变化趋势。

1随着年级升高,学习目的呈逐步明确趋势。

调查显示,约50%的大一学生“已经明确”和“正在思考”学习目的;到了大二,“正在思考”学习目的的学生比例上升至62.71%,“已经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比例下降至32.20%;进入大三大四,“已经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据此我们推测,虽然在刚入学时有近半成的学生表示已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这大多源于其高中时期对学习目的的设想,在对自身及专业特点认识尚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的这种判断往往不够成熟,缺乏必要的依据。在随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学习观念的转变,对自身及专业的认识逐步加深等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对学习目的的选择上会经历一个再思考的过程,最终逐步确立学习目的,明确大学毕业时应取得的预期成果,

2约50%的大学生对毕业时应该取得的预期成果尚不明确。

调查显示,48.01%的学生“已经明确”学习目的。48.68%的学生“正在思考”。可见,约50%的学生都对毕业时取得的成果有了思考和预期,这个结果至少是不会让人太悲观的,但另外约50%的学生还处于迷茫或选择状态,原因可能是部分大学生在高考的预期目标达成后,会经历一个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的“真空期”,在理论学习有限、自我认知尚不清晰且缺乏必要引导的情况下,难免会感到迷茫,以至在诸多选择面前不知所措。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在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会更有效率。

(二)大学生在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上偏重于社会实践能力而非专业知识能力。

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即是大学生培养各种能力的过程。我们将大学生在本科阶段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分为四种:专业知识能力、专业技能、认知与理论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其中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技能是指对工作中所需要的技术。方法等掌握的程度,认知与理论思维能力是指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认知思维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参与或组织社会活动能力、沟通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通过请被调查学生根据其所要实现的发展目的,按照重要性对以上四种能力进行排序,我们试图从能力培养倾向角度来认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般来说,大学生会兼顾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但因学习目的不同。不同学生对四种能力重要程度的认识是不同的。调查显示。按重要性对四种能力进行排序的结果是:(1)社会实践能力;(2)认知与理论思维能力;(3)专业技能;(4)专业知识能力。可见,本科阶段大学生在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上普遍偏重于社会实践能力,而对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未予以足够关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学生普遍受一种局限性观念的影响,即认为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对未来发展而言缺乏实用性及实际意义,而未认识到专业知识能力是专业技能的理论来源。是认知与理论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毕业后立足社会的根基;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较低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出现“重社会实践能力轻专业知识能力”的倾向。另一方面。学生用于课堂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和精力受限于教学计划,形式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可能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感到疲倦,部分学生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使其对待专业知识的学习态度发生消极转变。本科阶段是学生培养专业知识能力的重要阶段。但不少学生存在轻专业知识学习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三)大学生对于获得能力的学习途径有较为清晰的认知。

不同学习内容(四种核心能力)的培养须运用与其特点相适应的途径。我们试图通过调查探知大学生培养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对不同能力培养途径的认知。我们所列出的主要学习途径包括:A,课堂学习;B,课后阅读图书、论文、期刊等资料;c,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上网、听讲座等途径获取信息;D,与老师、同学交流信息、知识、经验、思想等;E,参加学校的各种知识能力竞赛;F参加学生工作(学生会、分团委、社团等);G,参与工

作实践(如社会调查、工作兼职、专业实习)。

调查显示,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途径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A(64.20%)、B(18.52%)、C(9.88%);在专业技能的培养途径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A(31.37%)、B(27.45%)、G(19.61%),由此可见,“课堂学习”是培养以上两种能力的首要途径,其次是“课后阅读图书、论文、期刊等资料”;在认知与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B(26.32%)、C(23.68%)、A(17.11%),即“课后阅读图书、论文、期刊等资料”是首要途径,其次是“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上网、听讲座等途径获取信息”及“课堂学习”;在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G(48.94%)、F(18.09%)、C(9.57%),即“参与工作实践(如社会调查、工作兼职、专业实习)”是首要途径,其次是“参加学生工作(学生会、分团委、社团等)”。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能力的特点及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学习途径培养相应能力,即他们知道该如何培养各种能力。

(四)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用于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精力)递减。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技能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学生若能有效利用时间(精力),将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关乎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对大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精力)这项调查,我们试图了解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现状及其特点。

1绝大多数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与精力远低于高中时期。

我们可以认为,同一高校的学生高中时期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大致相当,我们以学生高中时期用于学习的时间(精力)为参照标准,为衡量大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时间(精力)的利用情况提供一个对比参照的依据。调查显示,34.44%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用于学习(包括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间(精力)为“高中时期20%左右”,55.96%的学生为“高中时期50%左右”,8.28%的学生为“高中时期80%左右”,仅有1.32%的大学生“与高中时期相当”。

在所有被试中,有高达90A0%的学生本科期间用于学习的时间(精力)低于或等于高中时期的50%,与高中时期相差甚远。这种严重的时间浪费现象原因在于:第一,在没有强制性约束的情况下,大学生普遍缺乏自律性及时间管理意识;第二,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缺乏对时间(精力)利用的合理计划;第三,从众心理易导致从众行为,在缺乏足够判断力的情况下,大学生易受周围环境和群体行为影响;第四,高校缺乏对学生的必要引导,校园学风建设有待加强。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在学习时间(精力)没有保证的情况下,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目标及大学本科教育目标能够高质量达成。

2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用于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精力)递减。

调查显示,随着年级升高,用于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精力)仅占“高中时期20%”的学生比例递增,大四高达78.26%,而占“高中时期80%左右”的学生比例递减。相比之下,大一、大二学生倾向于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学习理论知识,这可能与高中时期延续而来的“惯性”有关:而随着年级升高,在理论知识学习上花费大量精力的学生逐渐减少,到大四则大幅度减少。这一方面与学生专业课程安排的客观状况有关,另一方面与大三、大四多数学生即将进入就业市场这一现实情况有关,使其将更多时间(精力)用于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外的实践性活动。

(五)多数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状况的判断不容乐观。

价值观、性格、态度、动机等因素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也影响着行为的结果,而行为结果也将反作用于价值观、性格、态度、动机,从而不断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大学生对能力发展状况的主观评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衡量其学习行为的结果,而且会影响其各种能力的未来发展,进而关乎其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我们认为了解大学生对各项能力发展状况的主观评价是有意义的。

调查显示,超过55%的大学生对各项能力发展状况的主观评价较低。对于专业知识能力、专业技能、认知与理论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四种能力,分别有53,77%、58.28%、50.33%、44.70%的学生对此种能力发展状况的主观评价为“一般”;分别有8.85%、5.30%、3.97%、8.61%主观评价为“满意”;分别有1.64%、1.66%、0.99%、2.65%主观评价为“不满意”。

总体上看,大部分学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为“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可见大学生对各项能力发展状况的主观评价并不乐观,对自身能力发展水平自信度不高,这种主观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多数学生并未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学习时间(精力)来培养能力,使其各能力确实未得以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可获得的能力培养机会仍显不足,使其能力培养的实际水平有待提高。此外,大学生缺乏必要的途径来对能力发展状况做出评价,使其难以找到辨别自身能力的客观依据而无法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在自我评价较低或不明确如何评价自身能力发展状况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分配学习时间(精力),及时调整学习目标,不断改进学习行为。

二、思考与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虽然社科专业大学生随年级升高学习目的逐渐明确,但明确学习目的的时间明显滞后,在学习价值取向上,重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轻专业知识学习;虽然对获得能力的学习途径都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但在学习时间的投入上远低于高中时期,且随年级升高在理论学习的时间投入上大幅度减少;大多数学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状况缺乏自信。

此外,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影响自身能力发展的首要外因是高校专业软性资源相对不足,其次是学校或宿舍学习氛围对培养能力难以提供支持。高校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是大学生外部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足够而丰富的学习资源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行为及成效,进而关系到高校专业教育质量及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而目前高校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仍显不足,在管理方面仍有改进与提升的空间,高校应采取必要措施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针对调查结论,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帮助其建立对自身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为其提供广泛而充足的信息,使其能够尽早合理确立学习目标,并通过教师课堂指导、讲座、指示、政策等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2高校应提供更多参与调查研究及实习的机会,一方面满足大学生普遍希望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使他们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并验证自身能力,为学生评价自身能力提供依据。

3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综合能力测评系统,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自身能力发展状况的认知。

4高校应继续加强对专业软性资源的投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并加强学风建设,培育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

猜你喜欢
精力专业知识途径
Excerpt from Three Days to See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别把精力拿去掩盖缺点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3步曲之精力恢复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