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卿:“黄洋界保卫战”奇迹的创造者

2009-07-30 05:55朱伟杰
炎黄世界 2009年4期
关键词:黄洋界长岭敌军

朱伟杰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众所周知,这是毛泽东的名篇《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歌颂的是1928年8月末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本文的主人公朱云卿(1907-1931),就是黄洋界保卫战的直接指挥者。

一、黄洋界上炮声隆两个连击退一个师

1928年8月下旬,湘赣两省敌人纠集4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素有井冈山“北大门”之称黄洋界首当其冲。

其时,留守井冈山的只有31团的两个连和32团,形势非常严峻。31团是秋收起义的部队,由朱云卿任团长、何挺颖任政治委员。32团是王佐、袁文才的地方部队。

朱云卿和何挺颖立即采取对策:把其他4个哨口交给王佐部队把守,命令31团1营的1连、3连守卫黄洋界,2连留在永新敌后滞扰敌人。同时,在大井村召开了紧急会议。红军的弹药很少,每人只有3发至5发子弹。但是,朱云卿和何挺颖早就构筑了5道工事:第一道是竹钉阵;第二道是竹篱障碍;第三道是滚木礌石;第四道是四五尺深的壕沟;第五道是石头筑成的射击掩体。同时,动员男女老少上黄洋界,或者在铁桶中放鞭炮冒充机枪声,或者大喊“冲啊”、“杀呀”,以壮声势。

8月30日8时许,黑压压的敌人在机枪和炮火的掩护下,发起了攻击。到了10点钟左右,朱云卿发出命令,机枪、步枪和鸟铳一齐开火,冲在前面的敌人倒下一片。有的战士往山下投掷滚木擂石,砸得敌人动弹不得。从上午、中午到下午,红军打退了敌军4个团的十几次冲锋。

但是,红军的子弹越来越少了。朱云卿想起前不久龙源口战斗时,32团缴到了敌军一门迫击炮,便马上命令把炮抬上来。不料,连打两炮都因炮弹受潮没响,大家都急了。

只剩下最后一发炮弹了,朱云卿凝神远望山下,见腰子坑林木中有一个茅棚,人影往来出入,可能是敌人的临时指挥所,当即命令:“朝那儿打!”炮弹落入那个茅棚,刹那间敌群乱作一团:敌人死伤10余人,敌团长陈纪良受重伤。朱云卿率部奋起追击,冲杀声、呐喊声响成一片,犹如千军万马。敌军以为红四军主力回到了井冈山,吓得连夜撤退。

黄洋界保卫战结束之后,朱云卿率一部分队伍下山迎接主力部队。他在遂川县的大汾镇,见到了毛泽东,当即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并要求参加打遂川,以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二次“会剿”。毛泽东听到了黄洋界大捷的喜讯,当即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

二、担任主力团团长英勇善战屡建奇功

指挥黄洋界保卫战的朱云卿,当时只是21岁的小青年。

1907年,朱云卿出生在广东梅城(今梅州市区)一个贫民家庭。少年时父母双亡,15岁小学毕业就迫于生活远走南洋万隆,寄居于在当地打工的叔父朱亚球家里。朱云卿想尽一切办法找来华文报纸、杂志、书籍,一有空隙时间就认真阅读,关注着祖国的风云起伏。1924年底,他瞒着亲人筹够了一笔路费,回到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

入学不久,朱云卿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第二年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被安排在广东省农协军事部工作。

2006年10月上旬,中共广东区委和广东省农协派朱云卿北上韶关任北江特委委员、北江农军学校主任。朱云卿跟同志们一起,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工作,使北江农军学校如期开学。半年多时间,总共招录、培训了两期学员共260多人。这些学员中,后来大多数成为革命的生力军。

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10月底, 隐蔽在长沙的朱云卿奉湖南省委指派上了井冈山。12月下旬,朱云卿担任第1师第1团参谋长;1928年4月下旬,任代理团长;月底,任31团团长,一直到1929年3月。在此期间,在毛泽东、朱德直接指挥下,朱云卿率团进行了草市坳之战、龙源口大捷、永新围困战、保卫黄洋界和大柏地战斗、长岭寨歼灭战等著名战斗,立下了功勋。

朱、毛会师井冈山,蒋介石即于1928年5月2日电令湘赣粤三省政府“可日会剿朱毛”。江西方面派出第9师师长杨池生、第27师师长杨如轩共率6个团,向永新进犯。得悉消息之后,朱云卿奉令率主力撤离永新县城,隐蔽于小西江地区休整待命。5月12日8时,31团1营与敌一个正规团、一个靖卫团遭遇。朱云卿率领31团3营于10时左右增援上来,迅猛地向敌人左翼逼进。同时我28团攻击敌人右翼,两路红军象一把铁钳,从东向西向高陇钳去。敌人迅速溃退,红军一直追到芙江。

红军行军途中,接到毛泽东自宁冈的来信。吃过午饭,部队立即向东进发。第二天凌晨到了草市坳,朱德决定在此设伏。上午11时,敌79团团长刘胡子的前卫营接近草市坳,我28团从正面向李家山发起攻击,朱云卿率31团3营经荷花塘、田背向大桥迂回,断敌退路。刘胡子接连丢失阵地,伤亡过半,丢下部队骑马逃跑,刚冲到大桥头就被我击毙。一个多小时解决战斗,残敌纷纷缴械投降,敌79团被全歼。接着红军向永新前进,将驻城的敌27师师部和直属分队全部歼灭。惊慌失措的敌师长杨如轩为逃跑,从城墙往下跳受了伤。我军第二次占领永新城,位于禾水以南的5个敌团闻风丧胆,慌忙于次日撤退——著名的草市坳战斗在这次胜利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6月中旬,赣敌调动第9师和第27师残部共5个团,又向永新进犯。敌军派出3个团兵力分两路,向龙源口逼进,企图攻占宁冈。22日,敌军一个团向新七溪岭进攻,他们凭借优良的装备,由龙源口村疯狂地向望月亭扑来。我29团先于敌人占领制高点,该团虽然枪支甚少,多为梭标,但是坚决顶住了敌军的猛烈炮火。朱云卿率31团1营和机炮连及时赶到,协同作战,夺回了有利地形风车口,并激战一天,终于把杨池生27团大部歼灭。此时,28团也击溃了进犯七溪岭的敌人两个团,接着直插敌人“前线总指挥”杨池生师长的指挥部。最后,两路红军将敌人围歼于龙源口地区,第三次占领永新城。这就是共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的龙源口大捷。赣敌第三次“进剿”被彻底粉碎,井冈山根据地迅速得到发展和巩固,达到全盛时期。

7月上旬,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一次“会剿”。湘敌5个团由茶陵、酃县进占宁冈新城,赣敌6个团由吉安向永新逼近。毛泽东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朱德率领28团、29团直取酃县,调动湘敌,以便歼敌于运动之中;一路由毛泽东、朱云卿率领31团赶赴永新,和当地赤卫队、暴动队协同作战,阻止其于湘敌会合。永新这一路组成了南、北、中等三路行动委员会。朱云卿、何挺颖分任中路行动委员会指挥、书记,辖31团团部特务连和3营9连,迎击吉安方向的来犯之敌。11个团的敌军时时遭我袭击,天天损兵折将,欲与我决战,又找不到目标,只好困守在永新县城附近15公里内,进退两难——这就是著名的永新困敌战。

8月中旬,朱云卿率31团的一个营保卫井冈山,创造了“黄洋界上炮声隆”的奇迹。

1929年新春伊始,湘赣两省奉蒋介石之命,以何键为总指挥,调集了18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进行第三次“会剿”。毛泽东建议用“围魏救赵”之计,最后决定红四军下山吸引敌人。1月18日下午3时,红军抢占了大余县城东北高地,与赣敌李文彬2l旅展开激烈战斗。朱云卿率31团与军部独立营,并肩坚守阵地,打退敌人多次冲锋,直至黄昏,前委机关安全转移,才按原计划撤出战斗。2月初,部队到达寻乌县项山宿营,次日拂晓,突遭赣敌刘士毅独立15旅袭击。前委机关和军部被冲散,又是朱云卿机智果敢,及时组织部队掩护领导机关,利用黎明的朦胧时分,突出包围。2月9日,红军主力到达瑞金以北大柏地一带,毛泽东决定利用有利地形布下“口袋阵”伏击敌人。大年初二凌晨6点钟左右,奉命埋伏在大柏地以南20公里左右的东面山上的3纵队,在朱云卿率领下,向敌人发起突然攻击,迅速夺取了428高地南侧诸高地,与1纵队的另外两路部队形成包围圈,直扑敌军。打到中午十一二点钟,结束了战斗:全歼了敌人一个团,俘虏敌正副团长肖致平、钟桓以下800余人。这就是有名的大柏地战斗。

3月中旬,红军翻过了武夷山,进驻了福建长汀县的四都山区。驻扎在长汀城的国民党旅长郭凤鸣闻讯,派遣一个补充团前来截击红军。13日,朱云卿率领31团居左,与28团、军特务营分三路齐头挺进,敌人一触即溃。红军乘胜追击,直逼长岭寨下。

郭凤鸣又派出一个补充团增援长岭寨,随后又亲自带着盒子枪队、教导团、大炮营赶往长岭寨督战。14日清晨,朱云卿率3纵队担任主攻,取道腾头脑印岭,直取长岭寨主峰;1纵队从右侧攻占邻近制高点。敌两个团慌不择路地窜进了红军射击圈,死伤很多。郭凤鸣气急败坏,收拢所属部队,分三路向长岭寨反扑。在此紧要关头,朱云卿从掩体中一跃而起,率领部队对反扑上来的敌人发起猛烈冲击,以泰山压顶,猛虎下山之势冲下长岭,打得敌人举手投降。这一仗才打了3个多小时,共歼敌2000余人,全歼了郭凤鸣的旅部,准备化装逃跑的郭凤鸣被红军战士当场击毙。这就是著名的长岭寨战斗。

三、协助毛泽东运筹帷幄 “前头捉了张辉瓒”

1929年3月下旬,红四军在长汀进行整编,朱云卿升任参谋长。1930年6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在长汀成立,朱云卿任参谋长。8月下旬,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成立红第一方面军,朱云卿任参谋长。1931年3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属的参谋部成立,朱云卿代理参谋部长。

在这期间,朱云卿协助毛泽东、朱德运筹帷幄,主持起草战役战斗计划并组织实施,成为他们的好参谋。

1930年底,蒋介石调集了11个师加上两个旅共10万人马,向朱毛红军发动第一次反革命“围剿”。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朱云卿拟出作战方案,部署兵力,组织部队行动。12月24日,朱云卿从情报中得知,敌军准备向小布前进。我军于26日、27日两次在小布设伏不果,只好撤回。原来,敌人已经从一个叛变投敌者口中得知情况,停止了行军路线。

毛泽东决定改换目标,命令红军于12月29日转移到君埠至龙岗一带隐蔽,方面军机关也移到君埠。当天黄昏得到情报,来自东固的张辉瓒率领师部和两旅已到龙冈,预料次日可能向君埠前进。毛泽东决心把张辉瓒消灭在龙冈、君埠之间的黄竹岭一带。当时红军没有军用地图,朱云卿马上到现地勘察,制成略图。

当时,红三军团和红四军正在小布往上固的路上,方面军总部当晚尚未接到他们的报告,不知道他们的驻扎地点,又没有电台联络。朱云卿立即率两名警卫员,连夜向北寻找,终于在上固以东的山上先后找到了他们。

30日拂晓,张辉瓒部早饭后即从龙冈出发,向东前进,于上午时分开始进入我军布下的“口袋”。敌先头部队登上黄竹岭附近山头,遭到我军迎头痛击。这时我军正面只有一个团的兵力。从10点开始,到中午前后,敌人展开了两个团的兵力,不断向我猛攻。到下午3时,张辉瓒率领4个团完全展开,战斗非常激烈。就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候,18时许,朱云卿指挥红三军团和红四军从龙冈北面高山上压下来。一夜激战,张辉瓒被活捉,师部和两个旅被全歼。接着,毛泽东挥师追击,1月3日追至东韶,歼灭了谭道源师的一个旅3000多人。5天连胜两仗,歼敌1.5万多人。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就这样被粉碎了。

1931年3月,蒋介石派军政部长何应钦代理总司令职权,对我红军发动了第二次反革命“围剿”。20万反动军队四路推进,朱毛红军还是3万多人。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意图,朱云卿首先组织红军主力大踏步退却,与敌军脱离接触;接着召开了多个会议,部署研究工作。同时,还主持起草了《关于争取第二次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地方武装的任务的通令》,经毛泽东修改后,于3月7日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名义下发。这个通令提出的战术原则在第二次以至其后几次反“围剿”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游击战术。

在紧张的工作中,朱云卿日夜操劳,积劳成疾,一病不起。1931年5月15日,朱云卿到东固山的红军医院治疗,第二天被国民党特务用匕首杀死在病床上!当时,朱云卿才24岁。

噩耗传来,毛泽东和朱德扼腕痛惜,悲愤不已。6年后,朱德总司令员亲自为朱云卿写了传略:

朱云卿……很尽职务……代理31团团长,作战很有计划,也很勇敢……调充红四军军部参谋长,很称职,又很负责,对教育特别注意,对作战计划经常呈出,对交通联络、警戒没有一点疏忽……从井冈山到江西、福建、广东,没有一个战役他没有参加……在打破1930年12月30日一次“围剿”时,他的计划、布置都很好。活捉张辉瓒,他是有功的一个。

党和人民永远铭记着这位英年早逝的优秀将领。1983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将他列为193名为对中国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军事人物之一。

猜你喜欢
黄洋界长岭敌军
冯贵华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五 重装出击:美军M1坦克战术(19)
西江月? 井冈山
一名导弹兵的战斗力
麻城长岭关吊桥沟即兴
黄洋界观云海
嫁给肇事司机:车祸后的亲情大逆转
嫁给肇事司机:车祸后的亲情大逆转
雁群藏敌情
大雁带来的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