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媒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

2009-07-31 06:59林丽春范国祥
新闻前哨 2009年7期
关键词:湖北日报报业经营

林丽春 范国祥

编者的话本刊2008年第11期刊发了《与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相携成长一湖北日报财务工作的创建及发展(上)》,主要介绍了1949—1978年的财务建设情况。本期刊登的是全文的下篇,主要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日报财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重启党报“企业化”之路(1978--199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报业财务管理体制作为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部分,同样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革,使“市场”逐渐为报社所重新认识。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报社开始由过去的报纸生产型向报业经营型转变。

文革十年浩劫。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失控,报社经济处于勉强维持生存阶段。1966年-1976年的10年间,报社新增固定资产91.26万元,剔除报社由汉口搬到武昌的相关费用70.85万元,平均每年仅2万元左右。文革结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1981年,北京新闻学会举行报纸经营管理座谈会,与会代表普遍反映这样几个现象:①大多数报社的工作人员比文革前几乎增加一倍,出现了人浮于事的问题;②由于十年浩劫,造成编采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后继乏人的脱节现象;③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用五十年代的设备承担八十年代的工作,劳动生产率低。人力、纸张浪费严重;④由于增加工资、副食补贴、奖金等原因,报纸成本比较高;⑤印刷速度和邮局发行能力的限制,延长了报纸和读者见面的时间;⑥办公用房、厂房、住房紧张,由此引起的繁琐事务缠身,影响了报纸的经营管理。而且,此时随着改革的进行,价格放开、市场定价,报社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纸张短缺、新闻纸轮番涨价、各种原辅材料和设备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前国家调配供给时的优惠价格已经不复存在、长期稳定的发行费率也好景不再,报社运营成本逐年飙升,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报社的发展。无疑,报社经济运营再由国家财政包起来的办法,是不现实的。改革,是国家和报社共同的需要。

1紧跟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改革经营分配制度——报业财务体制改革开始。

(1)1978年底,首都《人民日报》等8家新闻单位聯合给财政部打报告,要求对报社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方针,希望通过适度自主经营而获得一些经济收入。财政部批准了他们的报告。根据当时的政策,报社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不变,但可以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经营所得一部分可以用于增加职工收入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也可以用于改善报社的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备。从政策层面讲,这是报纸从完全的计划经济向市场运作的重要转折。

(2)1979年,财政部发布“同意试行《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实施办法》”。文件结合报社具体情况,同意从1978年起提取和使用企业基金。企业基金主要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弥补职工福利基金不足、发放职工奖金等。提取企业基金,需完成产量、质量、出版时间、利润、纸张消耗、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劳动生产率等8项年度计划指标。没有完成的,要逐项扣减,超过计划的可增提。文件第四条规定:“报社是党的宣传事业,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加强经济核算,完成各项指标尽可能为国家增加积累,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编辑部、行政部门和印刷厂都实行企业单位的奖励制度,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仍照先行办法执行”。这或许是最早见之于文件的关于报社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办法的表述。

(3)1980年,省财政鄂财企第27I号文根据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同意湖北日报(包括印刷厂)试行利润留成办法。自1980年1月1日起,按实现利润总额留成50%,用于建立生产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

(4)我国在对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之前,一直是采取直接上缴的方式向国家缴纳利润,但缴纳的比例和方式不统一,甚至一个行业也难以统一,有的更是一企业一议;1983年国务院75号文件批转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规范了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同年,省财政财税改字第9号文“在考虑报社的特点及其实际情况下,经研究,湖北日报社由规定税率55%减按13%征收,一定三年不变。实行这个办法后,纸张差价全部进成本,财政不再补贴。企业的留用利润,主要用于改革印刷、发行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

留利和利改税政策,是国家给予报社积累资金的权利,此举对支持报社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5)1984年,湖北日报创刊35周年之际,中共湖北省委致信祝贺,明确指示:“报社经营管理要向企业化方向发展,综合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6月30日座谈会上,省委领导还表示:省委支持报社放开手脚改善经营管理、扩大业务,放开手脚试行承包责任制、放开手脚搞权责利结合的岗位责任制,以事业养事业。在提高报纸质量、增加收入、减少国家开支的基础上,发展本身的事业,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

(6)1985年,省财政鄂财商第697号“关于核批省直文教企业第二步利改税方案的通知”,考虑纸张涨价和报纸调价双重因素,对湖北日报基期利润作了相应调整,所得税比例调整为15.6%,并对利润留成四项基数比例进行了核准。

(7)1987年,省财政鄂财商字第728号文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发布《国营报社成本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专为报社制定的财务管理文件。

(8)1988年2月,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对一年前各地开展的企业承包制进行了总结,对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在保证和促进承包经营责任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年11月,财政部(88)财会字第79号文发布“关于同意印发《国营报社会计制度》的函”。制度由湖北日报计财处高级会计师陈四新同志主笔,以湖北日报会计核算方式为基本模式草拟。又在全国多家报社征求意见,并经多个层次的讨论研究,后报财政部批准执行。

(9)1989年,财政部、国家体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税分流的试点方案》,提出将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以所得税和利润的形式上交。这是国家与企业利润分配的另一重大改革。

(10)1991年省财政厅、体改办、税务局、国资办(1991)56号文转发财政部等单位《关于印发国营企业实行“利税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的试点办法的通知》规定:盈利企业一律按33%比率交纳所得税。

以上政策规定及演变,对报社来

说,具体体现为政府的渐甩包袱和报社逐渐的自谋生路上。核心就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即政府由统收统支到逐渐放弃经营控制权:报社由依赖拨款到通过自主经营逐渐地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各报社都开始不同程度地加强经营管理,注意经济核算,并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收入。

2新形势下报社企业化经营的起步——“商业广告重回报纸版面,报社获得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利器”。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随着办报所需人、财、物逐步市场化,以往由国家提供的财政保障逐步削减,迫使报社不得不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从市场上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足够的物资资源。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广告的作用。1979年1月28日,上海解放日报在全国率先刊登文革后第一则报纸广告,并得到中宣部肯定。这是报社企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我国报纸广告经营在全国报业界得到了推广,并大大改善了报社经济状况。

当年12月,湖北日报根据中宣部中宣发(1979)19号文件,向省委宣传部提交“关于《湖北日报》刊登外国商品广告的请示报告”,要求1980年起,“在做好现有国内广告的基础上,正式开展外商广告业务”;“在现有刊登国内广告版面的數量上,适当增加一些版面”;“将来可根据情况增出广告专版”;“除承办单位的手续费外,报社收入部分的外汇指标留着报社更新印刷、新闻采编设备使用”。

恢复广告经营,使报社开始在报纸发行收入之外,有了新的经济来源。虽然开始的比例是那样的微不足道。1978年报社全年刊登广告63条,仅获得广告收入3.48万元,到1992年广告收入已达1300万元。收入的增加同时带来效益的增长,湖北日报利润1979年首次过百万元,10年以后的1990年再上台阶,越过千万元大关。

报社1978—1992年广告收入一览表(见下表)

3拓展和改善副业——报社多元化经营的实践。

1988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工商局联合颁发了《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报社的多种经营有了合法的依据,激发了报社开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报业改革的进程。它的历史意义在于:这是第一次以政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承认报社的广告、印刷等经营活动。

该文件规定,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和本身的条件,发挥其联系面广以及信息、人才、技术、知识、设备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国家政策允许的、与本身业务有关的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包括:广告业务、有偿咨询、举办活动及发布会、读者服务、讲座、培训班、辅导班、函授学校、摄影、复印、扩印、制版等:根据需要,还可以按规定举办经济实体如造纸厂、印刷厂等。

于是,人们热情空前高涨,报社一时间各种经营活动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行政、经营、采编各个部门都去办公司,工作人员一心二用,身在本职、兼营其他:由于是在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从事不熟悉的业务,经营单位一没经验二没精力,勉强维持三两年,有的自行解散了;有的在后来的治理整顿中进行了规范得以继续经营:还有的则因种种原因难以为继予以清算。这时的多种经营,良莠不齐,名目虽多,却未成气候,未能达到以副补主的初衷。究其原因,在于报社缺乏跟踪监督、疏于系统规划和管理,对财务在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4锻造主业——多方面提高报纸质量、增强报社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文革的混乱环境中,报社失去了自己安定的工作场所。文革结束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花费近十年时间创建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接踵而来的是遍及全国的出版印刷技术革命。报社从1984年底开始投资购置第一台胶印机。到1990年底全面实现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短短数年淘汰了铅字排版、淘汰了传统的分色机、淘汰了铅印和树脂印刷:卫星和电话传版取代了微波传版和传统的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运送纸型、软片的办法:随之,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开发、电脑中文综合网络系统的采用,更是给报社工作方式、工作流程、机构设置、人员构成、管理体制、考核方式等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这十年,高科技产业的飞速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报业的发展。报社报纸采、编、印各个环节的新技术、新设备,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力,提升了报纸出版质量和时效,使以后的扩版增期、创办新报刊等举措,能够以较少的人力投入获得较高的效率。

在报社经济改革的同时,新闻改革如火如荼。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提高报纸的公信力、亲和力,把报社的核心产品——报纸拿到市场,接受大众的货币投票,以此来吸引读者,增加发行量,进而吸引更多的广告收入。1980年全国办报热中,我们创办了《楚风》报,以后陆续创办专业户报、江汉早报、楚天周末、市场指南、楚天都市报等。尤其是楚天都市报,这张完全市民化报纸的创办成功,标志着湖北日报社庞大的自费订阅市场的形成;伴随着自费订阅市场诞生的,是激烈市场竞争催生的创新的动力,是报社传统营销渠道、营销方式的变革和自办发行体系的建成。是可观的市场回报率。在报社经济结构中,这种来自于广告收入、发行收入(不含公费订阅)和其他市场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所占比例,成为报社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标志。

5有“为”有“住”——市场经济进程中的报业财务。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过去人们眼中的会计,只不过是报销费用、发发工资、编编报表的“账房先生”:而今,会计师的工作,早已不是“管账”两个字所能涵盖得了。财务是一种价值管理,它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完整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企业内部能够从全局掌握和控制的只能是财务。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财务会计工作是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进行经营管理、评价财务情况、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促进报业经济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早年,一位老领导曾告诫我们:“有为,才能有位”。这是因为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财务在报社是不被重视的,社委会里没有经理的身影、没有数字的语言。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市场压力扑面而来。财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我们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才能获得足够的信任和支持。“有为,才能有位”,是报业财务工作者在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一种担待、一份责任、一种奉献。1985年11月成立计划财务处之前。财务是综合部门的一个职能科室,虽然在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一直在积极探索理财之道,但和当时多数报社的情况相仿,往往陷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1986年初,报社党委专门研究并发文

明确计财处的岗位职责:“是在社党委领导下,对全社经济、生产活动进行计划管理、经济核算并实行有效监督的综合职能部门,也是党委作出经济决策的参谋部门”。这从组织结构上提升了财务管理功能。按照党委指示,新成立的计财处迅速到位、积极补位。当时总的指导思想是强调参与性,参与经营决策、参与管理,实现有经营的地方就要有财务;目的在于打破单一经营方式,促进多元经营发展。

首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规范报社的广告经营和其他多种经营管理,促进报社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提高报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在全国大气候下,由点及面,积极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为承包单位营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环境,放水养鱼,促进报社经济的发展。经过执行中的倡导、引导和鼓励,逐渐在全社发展为有收入的部门承包利润、无收入的部门费用包干,使报社经营管理工作有新的突破,形成群众性当家理财、增收节支,千斤担子众人挑的可喜局面。连续三年,报社广告收入递增31%、印刷收入递增28,1%。与内部承包制同时进行的,还有内部审计工作的创建,目标是微观搞活、宏观管住。

第三,改进会计核算,强调核算为经营工作服务。第一个层次是划小核算单位,单独核算经营成果,满足承包部门及时了解自己经营状况的需求。第二个层次是实行二级核算,使独立经营的部门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和财权;对不具备二级核算条件但又要单独考核的项目则实行单列核算的办法。

第四,搞好計划管理,有谋而动。在计划的轨道上,减少管理的盲目性。

第五,加强内部检查和审计监督。通过财务报表实行对投入资金的管理、通过报表复核批复实现对核算质量和经营绩效的考核、通过审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

第六,搞好内部建设,通过会计基础工作达标、会计电算化建设、会计人员不间断的业务培训知识更新,来提高整体财会工作水平。

第七,加强对外联络,多方争取支持。为报社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

推动承包经营、改进会计核算及计划管理、审计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充实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内容,发挥了财务工作的作用,提高了财务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在中南地区和全国报业财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湖北日报曾多次介绍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体会:1991年湖北日报计财处被评为全国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先进单位。

四、报业产业化:新的高度、新的起点

1报业产业化发展轨迹。

报社企业化转轨进程中,1978年开始发生的种种变化,基本是在保持政治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以市场经营的方式,取得经济自立的过程。

1987年,国家科委首次编制的我国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将“新闻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了中国信息商业化产业序列中。从而使报社产业特性得以初步建立。

1992年6月,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将报刊经营列入了第三产业,这是报刊产业化改革的一个转折性标志。9月,全国报纸经营管理工作会首次提出“报业经济”概念,并认为“我国报业已进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开发报业经济的新时期”。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此后,作为报社经济支柱的广告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起飞而“水涨船高”(湖北日报广告收入1998年为1992年的7倍)。这给报业新一轮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当有利的契机。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大众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报业开始逐步调整原先主要担负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的做法,重视发挥自己在信息传播、经济和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正是多样化功能的形成,使得报业走向市场的愿望和面向市场的经营行为得到了充分体现,报业开始呈现整体市场化面貌。都市报的出现与发展、报业集团的酝酿与建立,都是在1992年以后。可以说,正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它们得以诞生,并且很快取得不俗的成绩。

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事业迅速发展,经营能力和经济实力普遍增强,1994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表示要以少量的试点,开始“改革的新尝试”。集团化是产业化的高级形态。“推进集团化建设,是新闻出版业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优势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传媒产业的基本发展趋向。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意味着一向属于传统事业单位的报业,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形势中,开始以集团公司的形式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好的位置,报业产业实现了迈向新世纪的飞跃。

2报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998年,改革开放20年。经历了种种改革的阵痛,报社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湖北日报社“四报一刊”各具特色、各具优势,其他经营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这一年,湖北日报召开财务工作会,充分肯定了报社财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认为,过去几年,由于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力度,有效地促进了经营管理工作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会议还就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顺财务关系、加强财务管理以及新形势下如何生财、聚财、理财、用财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报社资金、资产的统筹管理、会计电算化网络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强调财务管理在报社经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言之切切,前所未有。

2001年7月,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报业集团化经营在经济上意味着报业资本将突破单一报社结构,向报业连锁经营和多种媒介联合经营发展,甚至意味着报业资本向其他行业、其他地区的流动。报业集团是中国报业企业行为市场化、产业化的主导模式,它为报业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创建报业集团的过程中,针对过去放水养鱼、分级核算形成多个财务主体的情况,集团选择了“统分结合”的财务集中控制的管理体制。即以集团发展战略为依据,对内部财务进行规范和有序的分层次管理,防范风险,既保证微观搞好,又能做到宏观调控有力。在集中管理的模式下。集团的财务管理决策权,包括融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产处置权、资本运营权、资金管理权、成本费用管理权、收益分配权等一系列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权限,绝大部分集中于总部。总部实现的职能主要集中在战略管理、风险控制、运营协调、职能支持等方面;分部实现的职能主要是具体的战术管理、生产和经营管理。而集团经营业务流程的整合、财务信息系统的再造,则是集中控制模式得以实施的支持体系,使得集中控制模式真正有效地运作起来,促进集团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最终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

财务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集团各利益主体、各层级管理者经营理财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关系到财务资源、各项经济资源配置与运行的秩序性和高效性,意义重大。从1987年湖北日报计财部成立至今,在市场经济的锤炼中,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形、比较有效的管理办法。具体来讲,就是“两个管理五个统一”。即:①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实现资金的集中调配,促进集团资金在每个时间段都能发挥最好的整体效益;②实行会计委派、集中办公、明确财务人员职责,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保证财会制度、财会政策的正确执行;③统一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权限,建立财务制约机制;④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统一核算口径,保证会计信息质量;⑤推广会计电算化网络,统一核算方式,实现适时的跨账簿、跨地区、跨行业的多维数据统计和分析;⑥实行计划管理,将经济责任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以价值的形式制定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并督促执行;⑦实行绩效考核,基础是财务报表、统计报表、财务审计、检查和各类分析评估报告。

一直以来,我们为报业和报业集团财务管理做出过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如何以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促使集团的财务管理与时俱进,再上台阶;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生生不息的财力,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再作贡献,是集团财务工作者、全体员工共同的职责。正所谓:“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猜你喜欢
湖北日报报业经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