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如何在公共危机中当好“稳压器”

2009-07-31 06:59陈力峰陈新勇
新闻前哨 2009年7期
关键词:稳压器流感舆论

陈力峰 陈新勇

摘要及时快速的应急反应、公开透明的信息呈现,使我国媒体在这次“甲型H1N1流感,,报道中取得了长足的進步。媒体对此次疫情的相关评论表现出更加理性、建设性、导向一致性等特点。对公众心理的准确把握、正确的舆论引导以及高效的社会动员能力,使媒体担当起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压器”的职责,为促使危机的化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危机媒体责任“稳压器”

2009年4月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是继2003年非典之后全球又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与2003年对非典事件的报道相比,我国媒体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应地,公众在此次疫情面前也表现得比非典疫情时更加理性和镇定,社会秩序更加稳定,这不仅得益于相关部门较早地启动应急预案及信息公开,也归功于媒体成功的舆论引导和自觉的责任担当。

2009年4月,墨西哥、美国等北美国家率先爆发甲型H1N1流感,之后便迅速扩散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引起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国各大媒体均对此次疫情进行了及时、快速的跟踪报道,并设置专题、专栏或专版,对我国及全球疫情进展、疫区现状、应对措施、科学预防等予以全面呈现。很多媒体还刊发相关评论,对公众的认知进行引导。及时的信息公开及有效的舆论引导,使媒体这一社会舆情“安全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新浪网4月27日至5月16日刊发(全是转载)的国内相关媒体对此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相关评论为例,探讨媒体对该事件报道中评论议题的设置及所达到的效果,并总结我国媒体在此次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得失。

评论议题的设置

承担社会责任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使命。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灵魂,具有深化信息、提供观点、舆论引导等强大功能,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评论话题的选择、观点的呈现,将直接影响公众对于危机的认知及公众情绪的走向。并影响危机事件的解决。由此,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评论议题的设置就成为检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从4月24日开始,新浪网“甲型H1N1流感专题”对这次疫情进行即时报道,内容设置包括最新疫情播报、中国疫情、全球疫情、疫情指南、应对措施、专家解读、媒体评论、视频报道等十多个板块。从4月27日至5月16日共20天时间内,新浪网共刊发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新京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国内外40余家媒体发表的各类评论136篇(重复不计),从总体上看,其评论话题可概括为11个方面(如表1)。

由表1可见,国内媒体在评论议题的设置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疫情相关信息的评论报道基本上囊括了知识介绍、原因、应对措施、影响、监督等事件的方方面面,体现出媒体观点呈现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第二,议题设置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阻击”及“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应对”上,二者占评论总数的35.3%,同时对于“防疫薄弱环节的警醒”及“不当作为的提示”数量达到26篇,占总量的19.1%。由此可见,媒体评论议题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发挥了导向和监督的作用。第三,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及事态的演变,媒体评论话题选择的重心也在转变。疫情从初发到集中爆发再到持续蔓延的发展过程,评论的重点话题也由对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的介绍及爆发原因的探讨,过渡到“如何阻击”和呼吁“社会共同努力应对”再转向“持续攻坚”上,焦点议题的转换符合公众的信息需求及心理。

在评论内容上,由评论标题的关键词可以看出,各媒体在评论话语的表达上也体现出一致的特色(如表2)。

由表2中媒体评论标题关键词的运用可以看出,评论话语的表达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媒体的评论表现出较强的理性。无论是应对措施或对不当作为的监督型评论,其话语都表现出评论作者冷静、理智的思想,不是无序的和盲从的。如新华时评:《科学、理性地对待流感疫情》、《应对甲型流感

可怕的是推卸责任》等,对于此次危机深入理性的剖析,有效地避免了公众臆想猜测造成恐慌和动荡,发挥了稳定人心的积极作用。

第二,评论观点极具建设性。对此次疫情的报道评论中,媒体发挥了“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评论话题及观点的筛选,影响着公众的思维方式和对疫情的判断,从而使其认知和行为模式朝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诸多评论如《应战新型流感做好6方面准备》、《人类预防甲型流感靠四大防线》等,为公众对流感疫情认知、预防措施等提供了建设性意见。而“信息透明”、“公众责任”等呼吁,使政府、公众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责任,有利于增强其主人翁意识。部分监督性评论也不再是一味地盲目指责及不切实际的危言耸听,而是总结不足的同时,积极寻找应对和改进的方法。

第三,诸多评论都显示出战胜疫情的信心。虽然此次疫情传染性高、危害性极大,而且还在进一步蔓延,控制难度很大,但大多数评论都显示出乐观精神,如《抗非典让中国应对甲型流感底气十足》、《防控新型流感有力彰显中国应急实力》等文章,都传达出我国政府战胜流感疫情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增强了公众战胜危机的希望。

第四,舆论导向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从总体上看,40余家媒体的评论话语都表现出高度的统一,而且评论基调保持了前后的一致性,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导向性。这就有利于充分调动公众注意力。控制、减轻和消除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减少负面效应的扩大与传播,促进危机的化解。

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体责任

从传媒功能的角度考察,甲型H1N1流感报道的透明度达到了较高水平,与2003年非典疫情先期报道形成鲜明对比。非典发生前期,政府和传媒未能掌握先机,信息滞后及舆论引导不力导致资讯混乱,人心浮动,给危机治理带来困难。此次流感疫情发生后,一方面,媒体及时、准确、客观、公开的信息传递。有效地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通过针对性的信息呈现和观点引导,承担起了危机预警、危机信息解释的作用,起到了社会舆情“减压阀”的功能。这不仅没有引发社会恐慌,而且激发起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为有效地控制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总体上看,自觉的责任担当是我国媒体此次疫情报道成功的关键。

第一,议题设置把握公众需求及心理。

在危机状态下,恐慌心理扰乱了正常的社会心理,公众容易形成集体无意识,甚至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各种谣言、无序的信息都有可能造成恐慌、焦虑,从而导致公众认知和行为上的错误。媒体作为公众了解危机信息的主要窗口,对危机信息的报道议题、视角和态度都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判断。由此,把握公众在危

机中的信息需求心理,通过对报道的主导方向进行精心策划,有针对性地设置评论话题和评论基调,不断调动公众的注意力,构建公众关心和讨论的中心话题,引导公众的认知和行为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这次阻击甲型H1N1流感报道中,按照疫情的演变过程,媒体评论在确保全面的基础上,中心议题按照“公众关注焦点”及“公众该如何行动”两个方面展开,为公众的认知和行动提供指南。如在疫情爆发阶段,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特点,媒体的评论大都围绕对疫情的认识、爆发原因、该如何预防等方面作探讨。随着疫情的蔓延,评论的焦点便逐步过渡到“公民责任”、“信心”上来,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有效降低了社会恐慌,同时,对公民责任的呼吁,也让公众摆脱了盲从、迷惑心理,帮助其寻找自我意识和社会认同。

第二,及时、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

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危机事件中,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同时,舆论引导能力的强弱,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对危机传播的管理能力。媒体作为实现引导功能的途径之一,在危机管理中扮演了社会风险的守望者和预警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集体行动的沟通者、不当行为的监督者与社会心理的救治者的角色。在危机传播中,能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吸引最广泛民众共同参与到拯救危机的社会行动中来,尽快地促进危机的解决。这种能力主要依赖于有针对性的信息和观点呈现,对公众施加影响,以达到预期目标。

具体到此次疫情的报道中。一方面,媒体冷静、客观、理智的话语表达方式,有效地缓解了公众的恐慌心理:另一方面,对政府行动的深入解读、公众应当采取的正确行为的建议,凝聚了公众的注意力;同时。对于可能到来的疫情的蔓延与扩散,《應对流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对流感勿掉以轻心》、《防范甲型流感怎样严格都不过分》等各种建设性意见,提高了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不仅提升了公众战胜危机的信心,而且稳定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第三,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

舆论监督是媒体发挥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具有传播快速、导向鲜明、明辨是非等特征和优势,舆论监督功能的正确发挥能够达到以正视听、抑恶扬善的作用。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既包括对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的揭露和曝光,还应该提供正确行为的方法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纠偏的目的,才能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认识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轨道上来。

在此次疫情报道中,从评论的数量上看,舆论监督型稿件占总数的19.1%,监督的范围包括相关职能部门及公众的言行,甚至包括媒体自身的不当作为等方面,充分发挥了环境守望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大部分评论不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曝光,而是在分析失误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弥补过失的方法和建设性的建议,如《应对甲型流感的济南事件说明了什么》一文,评论作者在置疑济南相关部门处置问题不及时、部门之间工作连接出现失误的同时,最终提出“我们要以无缝对接的要求去做,要以达到甲型H1N1流感绝迹的目标去做……再次提醒各级政府及民航、铁路、海运乃至城市公交等交通部门,面对流感。可千万大意不得”等建议,入情入理的分析以及切实中肯的观点,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消除流言。动员防范。

在公共危机中,谣言比病毒更可怕。谣言一旦产生,就必须用正面舆论予以击碎,同时,消除谣言及危机的最有效方法是全员参与,此时,媒体的话语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媒体往往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观点与态度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情绪,此时的舆论导向所产生的作用就举足轻重,它能够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充当起社会动员的角色,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在这次疫情报道中,媒体充分发挥了消除谣言、社会动员的功能。例如,当某些西方媒体捕风捉影,污蔑流感病毒源自我国时,我国媒体及相关部门迅速反应,及时澄清,很多媒体发表诸如《流言比流感更可怕》的评论,对某些别有用心者予以回击,有效地避免了社会恐慌。在针对疫情的防控方面,诸多媒体都发表评论,积极动员公众的参与意识,强调公众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防范。在调查样本中,呼吁“应对流感需社会共同努力”的评论21篇、需各国携手合作的13篇,达到评论总数的25%。在媒体的积极呼吁下,诸多国外留学生改变或推迟回国计划,很多公众参与到寻找甲型流感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的队伍中,为相关部门提供“接触者”的线索。公众的积极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疫情控制的难度。

总之,媒体在处理这次甲型流感疫情中的表现,与6年前的非典初期相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与其快速灵敏的应急反应机制,主动高效的舆论引导能力是分不开的。也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使舆论朝着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才能担当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压器”的职责,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猜你喜欢
稳压器流感舆论
冬春流感高发 加强防治最重要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专利技术综述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信号UPS与稳压器配套连接问题研究
秋季谨防牛流感
36V、800mA坚固型线性稳压器具有扩展的SOA并提供了简单的三端操作
Vishay推出开关频率高达1.5MHz的同步降压稳压器
猪流感病的预防与治疗
“流感”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