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展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009-08-04 02:50杨丽霞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年5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会展业会展

杨丽霞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会展业的高速发展,会展人才也越来越变得紧缺。而会展人才紧缺与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会展高等教育和会展职业培训是我国会展人才培养两大主要形式,本文从我国会展高等教育以及会展职业培训两方面分析了会展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结合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提出了应该科学规划会展教育的区域分布、明确专业定位、建立合作办学模式等改进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会展人才高等教育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5-0108-05

近些年,中国无论是在宏观经济还是对外贸易方面都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作为经济贸易的平台和第三产业中的重点行业,中国的会展业在这种强劲的经济增长背景下自然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有27个省、市、自治区把会展业列入其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兴建大型会展中心,扶持和培育会展品牌项目。

在会展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会展人才不足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将对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模式进行一个总结和分析,并针对会展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会展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给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现状

会展人才作为一种应用性人才,其培养方式有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方式,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现状和模式进行分析。

1、关于我国会展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现状的分析

会展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规划运作涉及到很多的专业领域。高校则是一个多学科知识高度集聚的场所,这就决定了高校必然成为会展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场所。虽然会展活动的历史已经比较悠久,但会展在高校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会展教育在高校的出现大概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8年美国内华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帕蒂·肖克(Patti Shoer)教授在美国开办了第一门会议管理课程。1986年德国的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白烨(Baier)教授创办了会展管理系。从此,国际会展教育在这二位教授的倡导下,开始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职业化与系统化。

而关于我国会展高等教育的起源,也有不同的看法。王晶和蒋婷婷(2008)认为,早在1991年,清华美术学院(原中央美术学院)就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展示设计专业;吴国新(2008)则认为,我国会展高等教育最早开始于2001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始的展览设计专业。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高校会展本科专业,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率先成为开设会展经济领域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这标志着我国会展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08年底,包括会展本科专业和会展培养方向在内,全国共有184所高校开展会展专业教育。其中117所院校设有管理类会展专业或方向,50所院校设有艺术类会展专业或方向,有13所院校同时开设了上述两个会展专业方向。

从这184所院校的地区分布状况看,开展会展教育的院校大都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会展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就集中了96所院校,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个几个省市也代表了我国的三大经济发达区域(同时也是会展业发达区域)——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开展会展教育的高校大都集中于这三大区域,显然开展会展教育的院校区位聚集程度与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及将要举办的2010年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极大地促进了这三个地区会展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截至2008年底,在开展会展教育的184所院校中,教育部只备案或批准了38所院校开设会展教育的本科专业,仅占总量的2l%,而其他的院校则在其他学科下设置会展专业或会展研究方向。对于没有设置会展本科专业的院校,其开设会展专业方向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各有不同。旅游设计(34%)和艺术设计(21%)是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方向最主要依托的学科。

由于各个院校会展专业的来源不同,这导致不同院校会展专业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据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会展教育与人才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不同类型的院校在会展这一相同专业下开设的课程门数共计199门,其中10所以上本专科院校开设相同或类似的课程仅有14门,主要集中在会展策划与管理、财务会计类、营销类、会展概论等课程上,占所有开设课程的7%,其余185门课程都是各校从不同院校背景和优势出发所开设的。

我国会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也是由我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所决定的。基本上全国各个地区都有院校开展会展教育,同时会展经济的区域发展特点也决定了会展高等教育集中在会展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在会展学科和课程设置方面,会展专业的课程内容十分庞杂,各高校的不同情况反映了会展业的跨行业和跨专业的特点。

2、我国会展人才职业培训体系分析

除了在高校内对会展人才进行学历教育培养,职业培训也是一个培养会展人才的重要方面。自中国贸促会2002年10月推出了第一个“赴德国展览管理培训班”项目以来,近些年国内各相关部门、培训机构、院校和媒体开办了各种培训班,开发出近10种培训证书,整个会展培训市场显得非常热闹。例如由中国贸促会(CCPIT)和美国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共同主办的中国注册会展经理培训班(CEM-China)已经先后举办八期,培训学员300多人;由中国展览馆协会和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国会展业高级培训班”(现已停办),前后有近200人参加;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也开办了“中国会展业官产学研高级培修班”。除了上述这几个培训班之外,一些机构和组织发起了会展方面的职业认证考试。例如劳动与社会保障系统的“会展就业岗位培训”。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会展师”培训,如上海“会展策划与实务”(该项目由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旅游委、外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开发)考核办公室举办的“会展师”和“助理会展师”岗位资格考核培训,考试合格者将获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以及最近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协会组织的“国际商务会展管理培训认证考试”等。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全国经营师评审委员会与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联合推出会展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把会展从业人员的资格分为会展助理经营师、会展经营师和会展高级经营师三类。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组建的全国首家会展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在上海诞生。在该中心成立的同时,国际认可的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的“注册会展经

理”(Certified in Exhibition Management,CEM)培训认证体系也正式宣布进入我国。

我国会展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的会展教育发展非常的迅速,但是会展教育的起步也较晚。所以,会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是难免的。下面本文将从会展高等教育和会展职业培训两方面分析我国会展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会展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规划,盲目开展会展教育。我国开展会展教育的院校达到184所,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并且还处在快速增长中。在会展业相当发达的德国,从事会展教育的高等院校和机构只有3家;在中国香港,只有香港理工大学一家开设会展专业,且只有4门课,此外只有香港会展协会在做资质培训;在澳大利亚,只有两所大学;美国开设会展专业或会展课程的主要院校有乔治华盛顿大学、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大学等75所高校,而真正以会展教育为特色的也只有四五所大学。与香港和国外的会展人才培养机构相比,无论是高等院校的总量,还是社会培训机构的数量,中国内地都站在了世界的巅峰。这种数字的对比本身就值得我们思考。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会展业正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虽然对会展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但也有很多的院校在开设会展专业或会展方向时并没有考虑所处的会展业发展环境,盲目开展会展教育。

由于会展业的多产业联动性,会展业的发展会极大地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有效地解决宏观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等问题。因此在“十一五”规划中,有超过20个省市将会展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这么多的地区同时将会展业作为本区域的重点发展产业,这一做法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尽管会展业的发展会带动很多周边产业的大发展,但会展业本身的健康持续发展也需要很多支持性的产业,如金融、广告、工程设计、酒店服务业等等。因此,这么多省市的高校纷纷开展会展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为会展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专业化的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实践教育环节。如果开展会展教育的高校所处地区缺乏良好的会展业发展氛围,会展业的市场过小,同时会展业的相关支持性产业不够发达,那么会展专业的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深入了解并亲身实践会展业的运作流程呢?

(2)专业定位不明确。我国高校会展专业其定位的不同大多来自于其学科起源的不同。各院校会展课程设置主要是依托原有的专业群,结合其各具特点的师资和教学资源设置课程。这使得会展专业的设置表现出较强的各高校的不同特性,但缺乏一种专业的共性。可能起源于外贸类和起源于旅游类的会展专业,其教学内容就会有天壤之别。各院校在会展课程的设计方面缺乏系统的体系,即使是同一个课程,由于各校的学科特点,在内容的设计上也有较大的差异。由于会展专业的学科内容涉及到很多其他的学科,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因此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容易出现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课程设置的标准并不是以市场和应用为导向,很大情况下是以本校的现有资源为课程设置的标准。由于会展业涉及到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等多样化的内容,这就要求会展专业教育必然要分方向、分层次进行人才的培养。如果课程设置追求大而全,反而会造成对人才的培养不够深入,失掉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德国是会展教育的强国,其会展教育既有分层次的,也有分方向的培养模式。如科隆大学,其经济系在会展教育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已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会展高级经理,所以同时开办了本科和硕士教育。科隆大学还同时建立了一个会展经济研究院,以研究促进教学。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定位为培养会展业的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操作人员,教学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教学的结合,以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同时,德国的高校还以行业为划分基础,组成很多不同的课程模块,如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展示设计与搭建等模块。

(3)会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会展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但目前国内的会展教育过于偏重理论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很多高校都会安排本科生在三年级或四年级进行实习活动,但这种安排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学生的实习活动更多的是自发性的,缺乏学院的组织安排。个别院校非常注重与行业的联系,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关系,但是多数院校没有与行业建立紧密的联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的后果就是,很多会展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之后选择会展以外的行业工作。在会展人才仍然紧缺的状况下,这是对教育和人才一种极大的浪费。

2、我国会展人才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我国会展高等教育而言,我国的会展职业培训历史更为短暂。会展经济的高速发展决定了会展职业培训市场也是异常的热闹。会展职业培训市场所存在的问题与会展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十分相似,尽管两者的培训体系的特点不同。概括而言,国内会展职业培训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利益驱动原因,许多机构争相开发会展认证培训项目,各种培训项目五花八门,不仅降低了认证的权威性,也让想参加培训的从业人员感到无所适从。

(2)大多数培训项目在开发之初便缺乏与专业协会和会展公司之间的合作,因而专业性、系统性不强,或者开发出来后难以执行。

(3)从培训内容的角度来看,现有的大多数培训项目在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材编写、考核标准等方面没有真正满足企业对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有的时候培训已经异化成为一种应试培训,以通过考试为目标,而非以培养合格的、适应企业需求的会展人才为目标。

对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建议

会展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这是由会展人才的复杂结构决定的。如图所示,一般认为会展人才分为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支持型人才三个层次。由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历史比较短,自然具备丰富会展经验的会展核心人才(或者说会展高级管理人才)的数量也就比较的少。而对于进入门槛比较底的一般性会展人才,其质量与会展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会展业从业人员90%以上都拥有高学历,一般都接受过专业学习或行业组织的认证培训,并可以注册专业技术职称。如会展业发达国家其展览业从业人员中71.8%有大学以上学历(其中11%有硕士学历),23.5%有大专学历。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需要的会展业人才不仅要有学历而且要具备各种技能。结合企业的需求状况和会展人才的结构,本文认为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科学分析区域会展业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有效进行专业定位。会展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会展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

让会展人才能够学有所用,实现自身的价值,最终达到两者的“双赢”。由于我国会展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的高校和相关机构在开展会展教育之前要对所处区域的会展业发展情况以及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详细的调研。按照刘学莉和徐虹(2005)“三位一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应该通过宏观调控对会展人才的培养予以指导和监督,以保证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和会展人才培养的有序进行。例如,教育部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该按照区域会展经济需求结合各地高校办学条件的原则,有针对地规划全国会展教育工作。对于会展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以考虑暂缓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教育。对于会展经济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可以根据会展人才的结构、学历需求层次以及本地区的会展发展定位细化各高校的会展专业定位。另一方面,明确专业定位也有利于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有了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就可以将很多不相关的课程剔除出去,保证课程设置的严谨性、系统性,从而有效提高会展人才的培养质量及针对性。

(2)高校会展教育要面向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高校作为一个理论知识密集的地方,其实际操作知识相对比较缺乏。而会展专业作为一个和实际紧密联系的专业,恰恰需要高校向学生传授大量的实际操作知识。因此高校的会展教育必然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必然要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在国际上成功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紧密合作。德国瑞文斯堡大学会展管理系的学生大多数是接受展览公司委托培训的。经过培训的学生毕业后还是回到原公司,为该公司服务。这些学生平时可以从展览公司得到工资,一般在学校里学习3年,1年半时间上理论课,一年半时间实习,通常3个月上课,3个月实习。学生反复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样学习效果很好,培养了许多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会展经理人。还有的高校积极参加有关的行业组织,如国际会议协会(ICCA)等。

(3)规范和完善会展职业培训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考试、实践与报告并举。会展职业培训与会展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我国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会展职业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国内的会展从业人员大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而来,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可能对于会展业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了解。而会展职业培圳的主要任务就是让这些会展从业人员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迅速的掌握某方面的技能。这就要求会展职业培训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模块式培训的方式,如可以设置会议管理模块、展览管理模块等,会展从业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块。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大量使用头脑风暴法和案例教学,力求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从培训内容、认证要求等方面来看,会展职业培训同会展高等教育一样都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王春雷(2005)认为,在认证方式上,实现理论考试、实践经历与策划报告并举。其中,理论考试主要检验学员对本行业和所从事的工作的理论认识;实践经历能证明学员的从业经验;策划报告则可反映学员对某个会展项目的整体把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质量。

(责任编辑:张晓薇)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会展业会展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全面透析欧洲会展业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创新职业培训工作体制机制?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措施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
会展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