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什么,就有可能成为什么

2009-08-13 09:47张俊平朱从卫卢静娜
江苏教育 2009年14期
关键词:名作教育家传记

张俊平 朱从卫 尚 川 卢静娜

时间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脚步总是一直向前,永不停息。又一个暑期悄然而至。暑期,教师做什么?这是一个问题。学者储朝晖有言:玩是教师假期里最重要的事。玩有若干方式:或者旅行观光,或者运动健身,或者读书思考,等等。不管玩什么,但一定要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有意义。调节身心是一种玩,开阔视野也是一种玩:涵泳智慧是一种玩,升华人格也是一种玩。

作为一本教育类专业期刊,我们能够提供给教师的,自然是(也只能是)文本阅读。暑期合刊,给教师读什么?这也是一个问题。有道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换句话说,一个人亲近什么,他最终就有可能成为什么。为此,我们酝酿了“走近”系列:

一曰:走近名师——这个系列,我们传记了11位知名教育家。之前。在确定教育家人选时,曾让我们颇费思量。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称得上教育家的人璨若星辰。经过思考,我们确定的入选标准为:这些教育家(主要是基础教育领域的)要有教育实践,或从过教(洛克、卢梭有家庭教师经历),或办过学:这些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主张,曾经在教育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而教育家本身的人格也堪称楷模。最终,有12位教育家进入我们的视野:孔子(中国)、夸美纽斯(捷克)、洛克(英国)、卢梭(法国)、裴斯泰洛齐(瑞士)、福禄培尔(德国)、第斯多惠(德国)、杜威(美国)、蒙台梭利(意大利)、马卡连柯(苏联)、陶行知(中国)、苏霍姆林斯基(苏联)。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如愿为蒙台梭利找到合适的传记作者(这应当是一个遗憾)。为这些名家作传的,有知名校长、特级教师,也有尚在读书的师范学生,但更多的是在一线教学的普通教师。他们或早就对传记名家有过研究,或为了写好这篇传记搜集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资料,数易其稿,始成现在这个模样。阅读这些文章,水平或有高低,表达也有不尽如人意处,但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传主的尊重与理解。他们无不怀着对理想教育的激情,以平等的眼光来重读大师。让我们更亲切地感受到大师的伟大与平凡。在传记的体例上,我们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是讲述传主的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二是阐明传主的个人追求、教育实践及教育思想。其中,着力钩沉能够打动人心灵的有象征意味的故事。重新发现和解读大师的思想。显然,想用4个页码左右的篇幅写出一位大师的生平与思想,实在是一件难而又难的事,但我们还是试图通过这样一组名师小传,让校长和老师们知道,大师离我们其实很近:只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一腔爱教育的情。就有可能成就一位教育家。

二曰:走近名校——这个系列,我们解读了9所名校。从某种意义上说,名校就是理想教育的标本或活的化石。正如彭钢先生在他的点评中阐述的那样:“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在于它能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这就是名校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越是被现实所迷惑和遮蔽,越是需要名校理想、精神的记忆和激励,越是需要确立清晰而冷冽的朴素真理,以洞穿教育现实的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为此,我们特别约请了9位有思想、有实践的名校长(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中有的已经离开校长岗位),基于他们各自的思想与实践,分别为我们解读这些学校的办学文化和成功经验,以及他们蕴含其中的对理想教育和理想学校的思考。与名家一样,在教育的天空中,名校自然也是璨若星辰。虽然我们无法将他们一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但是,管窥这9所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校,我们仍然能够领略到名校的气质和风范。特别是在当下,面对被片面追求升学率扭曲变形甚至变态的中小学教育,名校咬定青山、淡定从容的姿态。更能唤醒我们办理想学校和理想教育的热情和激情。其实,能走多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起步走在追寻理想学校和理想教育的路上。只要如此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成就理想的学校和理想的教育,自然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三曰:走近名作——这个系列,我们着力介绍了12部名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部名作的身后都立着一个伟大的思想者。名作可以带领我们进入最美好的社会,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并与之对话,把我们生命中的寂寞时光变为巨大的精神愉悦:名作更是最不可思议的伟大奇迹,带领我们穿越时间的无涯荒野,到达万水千山之外,为我们打开一个个美丽的新世界。立足教育,但又不囿于教育。从这个原则出发,我们的视野,除了教育,还广泛涉及哲学、美学、国学、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就体裁而言,除了经典名著,还有经典电影。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名作俯拾皆是。当下,推荐教师读什么?这同样也是一个难而又难的问题。为此,我们以崇高感和经典性为主旨,并尽量照顾到各个历史时期与学科专业覆盖范围,其中,我们尤其关注现代,特别是那些已经风行的当代学人、作家或编导的名著名片。本次执笔的作者有名校长、特级教师,也有一些学术人、传媒人,他们大多学识丰厚,博览群书,对教育见解深刻,有感而发,多从教育或者文化意义切入文本,对作品进行教育、文学、历史、哲学、美学、文化等方面的解读,眼光独到,视野宏大,古今中外,尽收笔下。文章体例也比较灵活。总的来说,包括内容概要、作品解读、精彩片断再现、佳作链接四个部分:先对名作作一个总的介绍,再对作品的教育或人文意义进行深度赏析和全新解读,并摘出精彩片断以领略原作的风采,最后是一个阅读的拓展,用以开阔视野。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名师、名校和名作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还邀请3位专家孙孔懿、彭钢、成尚荣分别进行了解读。请杨小微教授就教师的人文素养写了“视点”文章,从而使整本合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个系列,三条路径,三种风景。其实,走近名师不是目的,走近名校不是目的,走近名作也不是目的。我们做如此三个系列的策划,都是为了追寻理想的教育和成为有理想的教育人。先贤曾经说过,理想的教育,就是能“为天地立心”的教育,就是能“为生民立命”的教育,就是能“为往圣继绝学”的教育,就是能“为万世开太平”的教育。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修炼自己,做一个自觉的理想教育的追梦人。

猜你喜欢
名作教育家传记
别把八卦当传记
颜回之乐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读失败者的传记
《琴童》顾问阵容
微趣图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世界名作赏析
阅读教育家
三十的六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