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畔的一颗明珠

2009-08-13 09:47沈正元
江苏教育 2009年14期
关键词:白马湖春晖名校

沈正元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浙东,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有一所乡村中学,以其名师名人荟萃,教育教学质量卓著而声名鹊起,成为浙东教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就是春晖中学,时有“北南开,南春晖”之说。让我们用文字去回顾她灿烂的昨天,再现那历史的镜头——

剪影

创建

春晖中学的创建渊源要追溯到春晖学堂,1908年,上虞富商陈春澜捐银五万元,在小越横山创办春晖学堂;191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经亨颐偕同乡贤王佐,又征得陈春澜二十万银元续办中学。于是春晖中学诞生了。

学校命名为春晖还有一段故事。1908年,陈春澜先生创办学堂时,邀约上虞乡贤王佐、朱鸿儒两位前清举人为学校命名。鉴于学堂是陈春澜先生独资创办,两位举人首先从先生的名字里选了一个“春”字,以示学堂与春澜先生密不可分,同时,“春”为一年之始,万象更新,创办学堂,造福一方,是做了一件从未有过的大好事;再由“春”字展延,两位举人从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里选取“春晖”一词。“春晖”的本义是春天的阳光,给人以温暖、明亮、蒸蒸日上的感觉;其比喻义是父母的恩惠,以此为校名则含有告诫学子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所以,以“春晖”为学堂的名字,既通俗响亮,又寓意深远,实属不可多得。陈春澜先生尊重两位举人的意见,欣然允准。春晖中学的校歌也是采孟郊的《游子吟》为词由丰子恺谱曲而成,一直传唱到今天。

风景

春晖中学建在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白马湖在上虞市东北部驿亭镇,以景色秀丽迷人、文化积淀深厚闻名,为浙江省的名胜景点。白马湖南北狭长,周二十余公里,三面环山,重岫叠嶂,滨湖诸山三十六涧,悉会此湖。环湖渔村农舍点缀。一派田园风光。大文学家朱自清曾这样介绍白马湖:“它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湖……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并对白马湖作过许多优美的描述:“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如絮的微痕,界出无数的绿……”有人评说“西湖如摩登女郎,白马湖象素雅、纯洁的村姑”。刘大白《白马湖之夜》中由衷地叹道:“如此湖山/难得如此夜色/更难得看湖山夜色的如此佳容!”柳亚子写诗《题白马湖图》吟道:“红树青山白马湖,雨丝烟缕两模糊。欲行未忍留难得,惆怅前溪闻鹧鸪。”经亨颐也吟诵过许多白马湖赞诗,其中“春色碧桃绿水,秋光红树青山”是对白马湖画景的概括。

人物

春晖中学的创办人是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经亨颐,字子渊,浙江上虞人,早年受维新思想影响,为革故鼎新奔走呼号。戊戌事变后,因参与反对慈禧废光绪立大阿哥的联名电诤而遭通缉。1903年,他与许寿裳、钱家治、陈衡恪等一道东渡日本留学。从日本回国后,任浙江两级师范校长、浙江第一师范校长。五四期间,浙江一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经亨颐为当局所不容。1919年,他回家乡筹办春晖中学。做了多年“教育救国”梦的他终于有了一块实验的田园。正如和平老人邵力子所说:“春晖中学则为经子渊先生欲实现其治校之精神与方法之地。”从校舍的选址设计,到教员的聘请,再到《春晖中学计划书》的完成,他一一亲力亲为。在春晖首届开学典礼上,经校长曾说:“首先,我要把春晖办起来。其次,校长我只当一年。”后来春晖办起来了。又办得相当的出色。此时,春晖更需要经校长,而经先生也一时离不开春晖。因而,经校长在春晖一干就是五六个年头。当年,经亨颐还兼任宁波省立第四中学校长,长年奔走在两校间,相当辛苦。可他常笑着对师生们说:“春晖有‘山间明月之美,四中有‘江上清风之胜,吾一生具两地之秀。则何苦之有?”短短几年间,这所位于乡野的农村中学呈现出崭新的气象,吸引了一大批名师硕彦。有夏丐尊、匡互生、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杨贤江、吴梦非、陈兼善、张盂闻、刘薰宇、范寿康、王任叔(巴人)等前来执教,实行教育革新,推行“人格教育”“爱的教育”“感化教育”“个性教育”等教育思想。而来到春晖讲学考察的更是群星闪耀:蔡元培、何香凝、黄炎培、陈望道、张闻天、吴稚晖、沈泽民、沈仲九、舒新城、刘大白、俞平伯、李叔同、张大千、柳亚子、黄宾虹、叶圣陶、胡愈之、陈鹤琴……正是这一大批名师硕彦将春晖中学带入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梦一般的传奇时代。后来,这些名家差不多都成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一席的“白马湖作家群”的主将。他们在白马湖畔把酒临风,在月白风清的春晖园里写文作画吟诗,追寻着理想的文学之梦、教育之梦。这是一段历史的绝唱。

氛围

早期春晖中学,经亨颐校长提出“与时俱进”的校训,“实事求是”的教育方针和“勤劳俭朴”的训学方针,首开浙江中学界男女同校之先河。春晖“校舍不砌垣墙,而亦无盗贼,大有盛世之风”;春晖的老师有的西装革履,有的列宁装、中山装,有的着飘逸宽松之长衫,个性色彩浓厚,可师生之间无“心墙”,教师之间无“门户”之见,沐浴在新思想、新风尚的春风之中,宽松、自由的空气洋溢在师生之间……

春晖中学“给学生一个有诗有画的学术环境,让他们按着个性自由发展。学校成立了两年,我也去教书,刚一到就感到一种平静亲和的氛围气,是别的学校没有的。我读了他们的校刊,觉得特别亲切有味,也跟别的校刊大不同。我教着书,看出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鉴赏力和表现力都比别的同级的学校高得多。”(朱自清)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生动活泼而又平易亲切的:国文课上,朱自清应学生要求,将自己刚刚发表的散文《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教材给学生讲作文之道;美术课上,丰子恺把自己刚刚创作的漫画拿来给学生示范:音乐课上,学生们唱的是由李叔同填词谱曲的《送别》……

社团

“天然图画,点写不尽,音歌啸傲,山谷共鸣”。在这个浸润着众多大师先哲文化馨香、崇尚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校,学生很自然地形成了各种艺术团体。演剧从最初的一种课外活动,渐渐成为学校的游艺传统,每学期必举行一次全校的游艺会,其中一次就是每年12月2日的校庆纪念晚会。从1928年起,演出节目主要是话剧,由学生自己排演。除了国外的名剧,国内作家创作的话剧是春晖师生的兴趣所在。爱国、进步、奋斗成为选剧的主题,曾演出过《娜拉》、《少奶奶的扇子》、《北京人》、《名优之死》、《春闺梦》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曹禺先生的《雷雨》。1934年12月2日的校庆晚会上,在春晖中学大礼堂里,《雷雨》成功地进行了处女演。这场演出比国外首演——1935年4月27日至29日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神田一桥讲堂举行的公演要早4个多月,比国内首演——1935年8月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在学校大礼堂举行的公演要早8个多月。

著名导演谢晋回忆自己在春晖读书的那段时间,当

时正值日寇侵华、杭州陷落,学校处于非常艰苦的阶段,但师生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语文老师选讲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文章,以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事迹激励青年学生。学校和学生会组织歌咏队和剧团,在校内和附近城镇宣传抗战,演出《卧薪尝胆》、《木兰从军》等。当时,春晖的体育活动也十分活跃,足球、网球、篮球、游泳等,门类齐全。

解读

春晖中学作为一所名校,其内涵是丰富的,其启示也是多彩的,她更向我们昭示了名校之名在何处:

其一,名校之名,名在理念。学校理念是对学校本质、功能、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决定方向,是学校之魂。春晖中学创办之初,经亨颐对“政府摧残教育”“乱我清静教育界”不满。以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反观中国教育,认为中国的教育是一种“铸型教育”(教育原则固步不前,教育手段千篇一律,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教育对象不分差别,教育目标只顾眼前)。提出以“与时俱进”为校训,以“实事求是”为方针,倡导“学术救国,研究自由”,他提出春晖兴学目标是:发展平民教育。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国民。他认为,“人格是做人的格式。”“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已。”他在《春晖中学校学则》中,阐明学校以“实施基础训练,发展个性,增进知能,预备研究高深学问,并适应社会生活为宗旨”。在“与时俱进”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春晖中学成为“人格教育”“爱的教育”“感化教育”“个性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想的试验田。对旧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教育当局的保守、落后和反动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尤其是经亨颐校长提出“与时俱进”,80多年后的今天,这句口号风行全国,家喻户晓。

其二,名校之名,名在名师。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名校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名师的学识与精神人格。一所名校一定有诸多的知名教师作为这所名校的重要支撑,正是这些知名教师的作用和影响,使学校的名望提升,信誉增强。可以说,名师是名校的重要内涵,而名校是名师作用的外展与延伸。春晖中学,在这方面创造了教育史上的神话。春晖的名师师德高尚,才华横溢,他们中,教育家有之,文学家有之,艺术家有之,美学家有之……他们在课-外假期里把酒临风,在月白风清下吟诗作画,为春晖校园平添了无穷的魅力。其次,春晖中学的名师都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都是一批极富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也正是这种使命感、责任感和理想、信念驱使着他们成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第三,春晖中学的名师都有着民主教育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当年。来春晖执教的都曾在官办或公办的学校供职过。他们深感在当时官方的教育体制内无法实行真正的教育。他们不愿为各种体制束缚而投身此地。他们想开辟一片自由的新教育天地。因此,他们注重个性,崇尚自由。夏丐尊的感时忧世、朱自清用新诗抒写生活、丰子恺以趣味入画、朱光潜的唯美主义人生,他们以自己的个性创造新生活、影响春晖学子的同时,也诠释了春晖的自由精神的内涵。

其三,名校之名,名在特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特色是名校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走特色强校之路,应当成为名校建设的本质追求和必然选择。有个性才能上水平;有特色才能有生命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高,不求“高”、“大”、“全”,只求不可替代。春晖中学启示我们,特色首先是文化的交融、积淀。学校的终极魅力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办好一所学校,特别是一所名校,是在进行一种文化建设和积累,这种积累的核心就是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经亨颐从教20余年,广采博引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提倡人格教育,认为教师必须有“高尚之品性”,反对那些“因循敷衍,全无理想,以教育为生计之方便,以学校为栖身之传舍”的庸碌之辈。更具有前瞻眼光的是,经亨颐校长提出了“德、智、体、美、群”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倡导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即“以社会教育个人,以个人教育社会”。春晖“所以设在白马湖者,是想感化乡村”,“至少,先使闻得你钟声的地方,没有一个不识字的人”。特别是群育,这和春晖同人主张“学校即社会”是一致的,他们在重视学生“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同时,也注重群体的机能的发展。这正是春晖的特色根本所在,也因此,春晖能享誉全国,她的质量令人信服。谢晋1938年转学到了上海,按照当时惯例,中学生转学插班,必须参加插班生考试。但在报名时,学校领导知道他是从春晖中学转学过来的,就说:春晖中学是全国有名的学校,不需要参加插班生考试即可入学。由此可以看出春晖中学的公认度。

其四,名校之名,名在民主。春晖是教育自由精神的一个象征。与其他学校严格的“师道尊严”不同,这里的师生之间和谐而平等。朱自清这样写道:这里的教师与学生,也没有什么界限。在一般学校里,师生之间往往隔开一无形界限,这是最足减少教育效力的事!学生对于教师,“敬鬼神而远之”;教师对于学生,尔为尔,我为我,休戚不关,理乱不闻!这样两橛的形势,如何说得到人格感化?如何说得到“造成健全人格”?这里的师生却没有这样的情形。无论何时,都可自由说话;一切事务,常常通力合作。校里只有协治会而没有自治会。感情既无隔阂,事务自然都开诚布公,无所用其躲闪。学生因无须矫情饰伪,故甚活泼有意思。又因能顺全天性,不遭压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较纯正。

其五,名校之名,名在环境。学校跟自然环境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美丽的环境相映衬而成就名校是春晖中学给我们的主要启迪之一。白马湖畔,钟灵毓秀。身处其中,人便感受到一份自然的宁静与祥和,这里是修身养性、谈学论道难得的好去处。可以说,春晖的美誉,在湖光山色;更可以说,春晖因白马湖而美丽,白马湖因春晖而闻名。学界泰斗蔡元培在1925年5月回故乡绍兴时,于31日来到他向往已久的上虞春晖中学,深切感受到春晖是一座办得很出色的中学,其环境十分适合读书学习。当时,蔡先生还向春晖师生作了演讲,他说:“我所羡慕诸君的有三:一是羡慕诸君有中学校可入。二是羡慕诸君所入的中学校是个私人创立的学校。三是羡慕诸君所人的中学校有这样的好环境。”他接着说:“都会中人要花许多旅费才能领略的山水,而诸君却可朝夕赏玩,游钓任意。诸君要研究生物,标本随时随地可行;要研究地理,随处都是材料;天上的星辰,空中的飞鸟,无一不是供给诸君实际上的知识。此时的环境。可以使诸君于品格上、身体上、知识上得着无限的利益。我很羡慕。”最后,他深情地对大家说:“诸君将来到社会上任事的时候,我想必定会回想到白马湖的风景。”

猜你喜欢
白马湖春晖名校
百年富春:四季宴魁春晖飨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游子吟
白马湖之冬
白马湖之冬
开水白菜般的文人情怀
家乡的白马湖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