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聚合性与离散性

2009-08-14 09:27佟敏强
外语学刊 2009年4期

佟敏强

提 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家庭价值观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有加速离散后逐渐聚合的趋势。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国家,其家庭价值观随着国家在世界影响力的降低而呈现出缓慢聚合后逐渐离散的趋势。正是以聚合与离散形态呈现出来的两国文化特点,昭示中美两国人的存在方式。研究表明,文化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维度。

关键词:中美家庭价值观;聚合性;离散性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4-0015-3

The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Gathering and Seperating

Between Sino-American Family Values

Tong Min-qia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China is the big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Its family values have been strongly impacted with its opening to outside policy and reform; The family values gradually start to gather after its quick splitting. America is the most developed country in the world. With its influence decreasing in the world, its family values appeared to split after its slow gathering.

Key words:Sino-American family values;feature of gathering;feature of seperating

语言哲学的学科目的是通过语言分析去揭示“人和人的世界”(李洪儒 2008:17)。家庭既是人的存在方式,又是人的存在寓所。因此,家庭价值观就成为语言哲学考察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是通过语言揭示人的家庭的序曲,着重探讨中美两国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为语言哲学进一步研究这一论题奠定基础。

1 价值观与家庭价值观

纵观中美两国文化价值观,家庭价值观是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文化价值观(values),又叫价值取向,是人们心目中对于万事万物的相对比较固定的、成套的评价、看法或价值评估体系。价值观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能指导人们对周围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采取与之适应的活动。我们所说采取相适应的活动,是因为价值观并不是最终采取行动的目的,而是选择如何行动和行动的标准。它是不成文的规范和准则。价值观是一切文化的代表,是交际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内容牵涉很广,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闫文培 2007: 88) 在某些西方学者看来,“价值观的内容还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价值观是那些最为重要的、原则性的甚至需要用鲜血和生命去捍卫的观念,例如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国家主权等观念;第二层次的价值观是指那些重要性略弱一些的、无须用生命加以维护的观念和行为准则,例如行善积德、减轻他人痛苦、个人奋斗等;第三层次的价值观则是指更为次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例如礼尚往来、讲究礼貌、殷勤好客等等”(闫文培 2007: 89)。那么什么是家庭价值观呢?总的来说,家庭价值观是指社会中家庭成员的行为和生活的准则,是衡量这些行为准则好坏的标准,它是价值观体系的核心,是文化价值观在家庭中的体现。按照价值观划分的三个层次来讲,家庭价值观应该属于第二个层次,由它向外辐射,影响波及所有的价值活动。其地位相当重要,作用和影响也非同小可。

2 家庭价值观的特点

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是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最小、最基本的单元,更是每个人步入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启蒙地。个人的价值观宏观上源于社会,微观上源于家庭,因此,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其影响和作用十分广泛。甚至可以说,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价值观。这是因为:首先,家庭价值观是人们接受价值观教育的起点;其次,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它对人们的影响深远、广泛和持久;第三,家庭价值观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历史的车轮推进到20世纪,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趋势日益增强,这与多元价值观的求同趋势密不可分。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美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交融体,它们都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表征和深刻而又错综复杂的内涵,是影响人们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因素。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各种文化依附的地域、人文条件一直处于开放与封闭的循环中,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美国和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逐步由外延碰撞深入到核心内涵的交融。这种文化交融源于物质上的经济交流,汇聚于更高层级的精神层面。

3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聚合性和离散性

当前,越来越多的跨国经济实体、政治实体要求自己内部的理论多元化、异域化,从根本上讲这是由其价值成本决定的。对于跨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无疑会加速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进程,而且会相应地节约成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美两国的家庭价值观由融合到逐渐离散,其发展具有聚合性和离散性特点,其表象特征为进化、传播、更新和消亡。首先,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聚合性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特定的时段,主流家庭价值观对边缘家庭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变的影响。这种影响大多发生于独立稳定历史阶段,更多地强调文化的核心部分,叫做硬文化。其次,离散性是指在不同区域内的同一阶段不同主流家庭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碰撞与交融,这种碰撞与交融多发生于经济、政治体系的变革时间,更多地体现于文化的边缘部分,也就是软文化。中美两国家庭处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受到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其成员在家庭中表现出的观念、行为也不尽相同。美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这样的价值观念支配下,美国家庭价值观强调的是家庭成员的个人利益,在保证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对个人实行一定的约束,防止对其他人侵犯,即个人的权力、义务。正是因为这种价值观建立在个人自由的基础上,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得不建立在尊重他人自由的基础上。

而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在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中,所有社会组织皆以家族为中心,人与人的关系也由家族关系扩大而成。由中国传统家庭衍射出来的道德价值网络,首先是儒家所创造的‘亲亲原则和由此产生的‘孝的家庭价值观念。亲亲原则的建立不仅把‘家提高到人生最重要的生活群体地位,而且把维系家族血缘和群体感情的孝悌观念确定为最具普遍性的伦理模式和最高的价值观。”(周义 徐志红 2004: 306)

4 成因

尽管历史上早已存在着不同文化间的初级交往,而且这种交往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同民族间的巨大文化差异对于不同的民族已经形成巨大的文化冲击。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冲击下,中美两国家庭价值观互相渗透、相互侵蚀。在这一渗透与侵蚀的过程中,美国家庭价值观念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其家庭价值观中的某些思想行为超越自己的疆土,进入乃至融入中国家庭价值观中,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内,我们经常在各种报纸、广播、电视、好莱坞电影,甚至广告中看到关于美国家庭价值观的宣传,这种宣传给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带来不小冲击,而这种冲击影响的可能是几代人,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的思想发生的变化。随着年青一代人的成长,他们思想中的美国人权、自由、美国梦也日益深刻。让我们拿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为例。在家庭道德观上,中国与美国各有特点。虽然中国的传统思想更重视家教、家规、礼数,但不可否认,美国许多独特的教育思维模式更加符合人性和他们的历史文化。因此,很多中国人也开始效仿:用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孩子成人以后便离开父母;而父母开始像美国人一样觉得孩子的离开是正常的,永远不离开父母才不正常,甚至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到见解;家庭不再是丈夫一个人做主,妻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丈夫和妻子互相尊重,经济独立,共同操持家务,抚养孩子。

然而,几十年后,美国个人主义家庭价值观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美国,离婚率不断上升,堕胎、家庭暴力、工作家庭、同性恋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让人们看到美国家庭观念的发展变化。有些人甚至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家庭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质疑:美国家庭是否正走向消亡。美国家庭价值观的这种由聚合到离散的变化,让很多中国人认识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优势。在中国,家庭成员互相帮助、相互扶持,体现人性化的一面。虽然离婚率也在上升,但是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念也由开始受到冲击后的离散逐渐走向聚合,进而形成循环。中美家庭价值观存在着差异,这类差异体现出民族性和地域性,但不能简单地用差异或融合来概括,而只能具体地分析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家庭价值观的共性和特性。只有克服欧美文化中心论的偏见,才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各国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独特性和完整性的认识,以促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交流。

同时,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聚合性与离散性也是并存的。它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的保护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中美两国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在有着共性的家庭中,中国和美国的家庭价值观有着显著的差别。在中美传统文化中,中国家庭大多几代同堂。美国总统克林顿曾称赞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的确,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家的义务——父母尽责、儿女尽孝——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在美国家庭中,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很小就学会为了自己的美国权利和母亲抗争。”(罗艳丽 2007: 35)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中美两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且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不能硬性断言哪种家庭价值观更好。但是随着国际交流与文化融合高度发展的时代的到来,中国家庭成员的独立意识和尊重独立的意识正在加强,美国家庭也会提倡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互助、协作,共同发展。这也是中美家庭价值观聚合性与离散性并存的体现。

影响中美家庭价值观聚合性与离散性的因素中,存在稳定与非稳定两种因素。稳定因素包括社会因素。一个社会一旦不稳定,会对其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影响,比如战争、政治动乱、社会内部的矛盾争斗等,都会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影响。非稳定因素包括家庭、个人或突发事件。家庭内部的变迁,如离婚、某个成员的离世或家庭中新成员的诞生等等,也都会对家庭价值观产生影响。

当今世界的最大变化就是后冷战时代的以各种文化载体为基础构成的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作为各主流文化的最小、最基本的载体——家庭,它同样也经历着越来越多的异域文化的冲击。

5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语言以最直接、最准确、最全面、最具体的手段传播文化。”(赵忠德 王平 2007: 55)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家庭价值观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有加速离散后逐渐聚合的趋势。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实体国家,其家庭价值观随着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降低而呈现出缓慢聚合后缓慢离散的趋势。不能不注意,从表象上看,在分享现代技术文明成果的同时,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认同度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减弱了。这更多地体现出环境适应性和实体经济利益的对抗性,从内涵上看已由边缘家庭价值观的简单沟通转变为主流家庭价值观的碰撞。因而,迫切需求一个有效的沟通桥梁。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正是基于这种形势下的不可或缺的沟通手段之一。本文用最直接的并列比较方式,考察中美两国人更容易相互理解的家庭价值观的核心取向,进而研究理解对方的行为方式,力图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现、建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

由于历史、社会、地域等不同,生存、生长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奢求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完美统一。然而,却可以期望最大化地减少因家庭价值观的不同而带来的冲突与碰撞,最大化地降低不同家庭价值观的融合成本。本文正是通过一系列追本溯源的比较性探讨,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价值观之间初步架设交往桥梁,使人们对异域家庭价值观的感知由陌生到认知、由认知到认可,最后直至交融贯通。

本文的研究表明,家庭是人的世界——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家庭价值观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因此,它完全可以构成语言哲学就相关论题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李洪儒. 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 外语学刊, 2008(6).

李 信.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3.

李玉艳李 静. 浅谈中美家庭观的文化差异[J]. 现代企业教育, 2007(1).

罗艳丽. “喜福会”的跨文化交际学解读:中美不同的家庭价值观[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6).

魏章玲. 美国家庭模式和家庭社会学[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0.

谢永新. 中西家庭价值观略谈[J]. 南宁师专学报, 1995(11).

闫文培.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赵忠德王 平. 文化音系学[J]. 外语学刊, 2007(4).

周 义徐志红. 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朱永涛. 美国价值观——一个学者的探讨[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收稿日期:2009-04-07

【责任编辑 郑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