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古道走马如歌

2009-08-14 09:28胡明刚
绿色中国 2009年7期
关键词:驿道走马山歌

胡明刚

重庆市九龙坡走马镇,地处古代巴国的中心。成渝古驿道穿镇而过,留驻了无数来往的商旅,这里也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走马镇原汁原味的故事山歌,草木一样葳蕤,与刘三姐、玛纳斯、江格尔、阿诗玛和新疆木卡姆艺术等一起,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渝西古道走马如歌,我感受巴国文化的丰厚和乡土民风的淳朴,体味来自乡野的温静与宁馨。

走马山岗感受巴国遗风

我乘坐的班机降落在山城重庆子夜时分的万家灯火中。此行的目的地是渝西的走马镇。走马古镇原来是巴县(现巴南区)管辖一个乡,1995年被划到九龙坡区的地界。古镇的得名来自境内一条长长的形如跑马的山岗。

踏进走马镇的村野,漫步在开满油菜花的走马岗上,我显得自在安闲。在岗上行走,身在巴县,西看壁山,东望江津,故有“一脚踏三县”的说法。在出行之前,我在袁珂的《中国古代神话》中,读到巴人起源的神话:巴人的酋长廪君是伏羲的子孙,原名务相,曾与其他族人比赛投掷宝剑r唯有他的剑牢牢插在洞穴顶上;继而他们驾着泥做的雕花船行于水上,唯有他的船没有散架,因此他被拥戴为巴族的首领。后来他坐着那雕花的土船,到了盐水流经的盐阳之地,一位美丽的盐水女神爱上了他,化成漫天的虫阵阻挡住他的去路,不料被他一箭射死,很是凄凉悲伤。最后廪君来到了这里,坐在石岸上,以竹筹计算着筑城的费用,不想竹片贴在石上如生根一般,廪君以为是伏羲的神谕,巴族因此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在走马岗上亲临其境,听闻巴人故事,更感觉到这里的风物非同一般。伴我行走的走马镇文化干事钟守维,告诉我巴县因巴国而名,走马镇所在的地方本是当年的巴国首都。在离走马岗40公里外的冬笋坝,人们发现巴人的船棺。据说蛇是巴族的图腾,也是龙的儿子,在这里舞龙自然也成了舞蛇。传说后羿袭击历来与巴族友好的夏族,驱逐了夏族的国君太康,并将大象当做夏族的图腾。巴族酋长巴蛇王率众攻打夏族,夏军节节败退,但最后巴蛇王还是被后羿射杀了。这里所流传的巴蛇吞象故事,不是空穴来风。我想,走马岗在历史上应该是蛇虫出没的瘴疠之地吧。

巴人也叫濮人,能歌善舞,有古代最著名的“巴渝舞”,在中国舞蹈文化史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周武王灭纣时,巴人成了先锋队,在战场中载歌载舞,非常神异,令敌军闻风丧胆,落荒而逃。汉高祖刘邦将“巴渝舞”引进宫廷,使之成为皇家礼乐之舞。唐宋时期“巴渝舞”又演变成“踏歌”、“竹枝词”、“转踏”等多种文艺形式,据说土家族的“摆手舞”就带着浓厚的“巴渝舞”遗风。直到现在,走马镇中还流传这种古老的舞蹈。

古道老街追忆如水流年

成渝古驿道沿逶迤的走马岗延伸,穿过开满山花的村庄与铺陈七色的田野,连续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延绵的走马岗通向缙云山脉,那里有一片金银坡,林木茂盛,山峦起伏,古驿道边矗立着三道碑,即纪念“邑侯帖舫老父母”的德政碑、旌表曹正贵之妻的贞洁碑、捐资修葺古道的功德碑,已饱经风雨的磨蚀,给人一片苍凉。“德政碑”镌刻“严正宽平”四字,寄寓了百姓对一方父母官德政的期望,也蕴涵了峻险古驿道变坦途的向往。

沿坡而上,我路边见到两处摩崖石刻,一曰“险设天成”,一曰“巴县西界”,笔画道劲,浑厚庄重,很感沧桑。我曾听到一个巴族故事:巴蔓子是战国时期巴国的将军,他慷慨刎颈换取三座城池,并留下这样的话:“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让人满怀欷献。巴将军的墓在重庆渝中区七星岗,离走马古镇也不怎么遥远。

三道碑所在地界,是九龙坡林场的天然林缓冲区,林木茂密,植被良好。附近有一处摩崖石刻,是清代时官府关于护林的告谕,与遭火焚的慈云寺残迹一起,成为这里独有的珍贵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慈云寺不远,有呈喀斯特地貌的九座山峰,排列如同八卦迷宫,形成天然的“八阵图”,引得游人寻胜访幽,行走驿道之上,古老的巴国风情,化成了一股山风,无声地远去。

走马镇是古道上的一个驿站,依山而建。“走马”一词在当地人口语中,就是赶马。赶马商人行于古道上,带着仆仆的风尘。当商旅一早自重庆城出发,出佛图关,过石桥铺,翻凉风垭,经白市驿,抵达走马镇时刚好是薄暮时分,为竭力躲避山上盗匪的袭击,他们总是成群结队在这小镇上的旅舍中歇息,饮马,留宿,洗却一路的风尘,解除行旅的劳顿,经过养精蓄锐之后又披星戴月赶程。古驿道的青石上,留下当年深深的蹄印和车辙,展示着商旅行走的艰辛。

走马古镇雏形于宋代,到明代中叶形成了现在的走马场。“场”者,集市也。开场之日,土特产贸易甚为兴盛,每逢集市之日,行人比肩接踵,熙熙攘攘。古街入口有“走马场”门楼,上刻对联一副:“入世多迷途由此去方为正路,现实讲团体关了门即是一家”,相当切时切景。文革时对联被磨去,代之毛主席语录,现在又恢复了旧刻。门楼之内是一片空场,左为戏楼,右为武庙。戏楼建造于清代,现在所见的依然是旧制,构件雕刻精美,旧时经常有川剧演出和故事山歌讲唱,而武庙早已是破败不堪。

戏楼两层,上为戏台,下为茶楼。这里聚集着一起喝茶、打牌、唱山歌、讲故事的老人,也有不少居民参与其中,其乐融融。镇上有一大批非常活跃的民间故事家和歌手,刘远扬、范明刚等人热情地接待了我,邀我一起品茶。他们告诉我,在过去,走马镇老街像这样的戏楼就有三座,另有关帝庙、禹王庙、南华宫、文昌宫等,经常举行酬神活动,为民间故事戏剧曲艺表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当今互联网与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冲击下,渐渐沉寂下来。他们为我讲起巴人的故事,唱起古镇旧时旅店招呼客人的歌:“楼上楼下客,耳听幺师来交接,各人的草帽衣衫各人晓得,乱摸人家要不得……”,还有街上叫卖的歌谣:“黄糕粑来得哦——老头开水,盐搽鸡蛋,芝麻干、豆腐干桂花炒蜜糖唉……”,也讲述当时老街上行走的漂泊艺人如打尺梆梆(唱道情)、打花鼓、打金钱板艺人所唱的小曲,以及抬滑竿(竹竿上捆着竹椅的简易轿子)和打石头的号子,还表演了几段端公(神巫)的歌舞,都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神秘味道。

山间赶马的客人,来自天南海北,在走马古镇的旅舍里,他们聚在一起喝酒放歌饮茶讲故事唱山歌小曲,成为长夜逆旅中的最大乐事。现在老街上的诸多客栈,仍是旧时的老模样,品茶聊天的人更显得自在而悠闲。在老街上行走,不出几步见到一个茶馆,戏楼旁边的一品茶园,传说乾隆皇帝曾经驾临于此品茗呢。

走马镇的明清老街,沿古道两旁而建筑。走马场分上街和下街,驿道两旁所见的都是两层的木石结构民居商铺,或挑出成阁,成过街起楼,富有巴蜀民居的特色。街上漫漶的店铺商号与文革语录标语杂糅在一起,让我感到时光的交替。古镇保存完好的民居院落,如杨家院落、刘家院落、陈家院落、孙家院落,虽然有些破败,但能使人发思古的幽情、追随淳朴的乡风。在刘家院落中看到“吾爱吾庐”以及被人悉心珍藏的“琴堂”和

“诗书传家”等匾额,以及老舍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我感到乡村古朴而崇高的美。在薄阴的天色中,走马老街老墙、瓦楞与青苔、野蕨在风中默默地对话,仿佛唱着乡土中悠悠的岁月山歌。

农家田头聆听故事山歌

因为独特的历史和地域条件,走马镇故事山歌极为兴盛,成为土生土长的“下里巴人”文化。“下里巴人”不同于“阳春白雪”,与官府庙堂无关,与淳朴民风休戚。在这里,载歌载舞的草根艺术,如街巷田头的树木一样葳蕤。我的房东涂安明女士和向导老沈、老陈告诉我,走马镇当地人把讲故事称为“冲壳子”,当地“壳子”“冲”得最多的应该是魏显德老先生,他11岁时随幺叔公魏福禄一起辗转于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曾替人算过命也曾说过评书,同时也在庙宇里宣说过神谕,能讲述民间故事1800余个,演唱民歌400多首,其经典故事载入《中国神话》等诸多权威选本,重庆出版社出版过个人专集,他本人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命名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他的弟弟魏显发,仅上过3年学,16岁被强拉壮丁,奔波于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解放后参加了解放军,能讲1400多个故事,与魏显德一起被誉为“中国乡村的格林兄弟”。魏显发已于近年去世,在走马新村,我见到了耄耋之年的魏显德与76岁的妻子相依为命。他老眼昏花,耳朵有些背,反应也迟钝了,说话更不活络了。就在本文编发之际,我接到涂安明女士的电话,说他已经去世,我成为最后一位采访他的记者。

走马镇故事中,有许多巴文化神话及当地风物民俗传说。走马镇流传的几个民间机智人物故事,都脍炙人口。谢冬鸡和安世敏是走马镇社会地位最卑微的类似于阿几提的小乡民,耿巴县则是清代光绪年间巴县因机智断案清廉公正的县令耿公达,李调元是巴蜀土著的文人才子,他们在民间流传的许多传说总让人忍俊不禁。走马山歌与川江号子不同,与其说,川江号子是水手江流中艰难的呐喊,而走马山歌则是坡上负重的哼唱。走马山歌有一种“禾籁”(也称“和来”)的独特形式,是山间庄稼汉所唱的歌,有高腔、平腔、矮腔、花禾籁等。高腔禾籁是田间呼唤的歌,平腔是院坝上对大众唱的歌。魏显德曾经唱过:“你不起头我起头,犁田要用大牯牛。顺到田坎犁过去,管他对头不对头”,非常直爽豪放,也绝无矫情。盘歌就是对歌,主要在当地的赛歌会上演唱,还有“罗儿调”则是牧童所唱的,最著名的就是《太阳出来喜洋洋》:太阳出来罗喂,喜洋洋罗喂,赶起羊儿啷啷个采哐哐采,上山岗罗喂——,山歌从走马镇唱出,流传全国,原汁原味地聆听,更有无限的纯粹。

在走马镇文化中心,钟守维告诉我,走马故事山歌的挖掘归功于1983年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热心民间文化的有识之士,以魏显德为“抓手”,在短短的4个多月里,就搜集整理了民间故事10915个,记录歌谣1万多首,到目前为止,发现民间文艺家316人,其中祖孙三代和夫妻都是故事家和歌手。除魏显德魏显发兄弟外,能讲500到1000个故事的民间文艺家就有10人,能讲100到200个故事的就有15人,能唱500首山歌的有2人,已经积累了录音带470盒,文字资料700万字,出版了《走马镇民间故事》和《魏显德民间故事集》和《黄葛树下是我家》等多本专集。1995年,来自日本广岛大学的加藤千代到走马镇进行民间文学采风;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来这里蹲点考察,将采风成果编印出版,2006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走马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现在走马故事山歌面临传承的紧迫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钟守维说。驿路观花古道行板如歌

走马镇的故事山歌,以及古驿道沿路的淳朴风情,都是这里乡土人文的瑰宝,已经成为得天独厚的资源。钟守维告诉我,现在走马镇已拥有民间故事队1支,山歌队1支,民间文艺家协会1个,计有会员25人。在文艺家最为集中的工农村,成立了专门的民间文艺家分会,100多人热忱参与其中。在当地的中小学生和乡民中,故事山歌的传承培训活动如火如荼,“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协副主席姜昆专程到走马镇采风后,建议当地政府把这里打造全国特有的“故事基地”。

三月暮春之际,我行走在走马古驿道上,细雨迷蒙,凉风拂面,金黄的菜花,洁白的梨花,葱绿的麦苗,簇拥的丛树,映衬着三两农家,满目空翠。田园景色朦胧,宛如梦境。古驿道两旁的老街,宁静古朴,环境清雅,引来了众多游人的步履。

每当节假日,来自重庆城区和附近地区的人们纷至沓来,一睹古镇风貌,感受乡土民情。在这里,“走马观花”这句成语,焕发了新的生机,赋予新的意义,它也成为走马镇旅游的主打的项目之一,驿路两旁,山花盛开,与古镇的故事山歌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走马古镇盛开的桃花更为引人注目。每年春天三四月间,走马镇附近金马村的桃花山上,桃花盛开,花香弥漫,人头攒动,行旅如云。人们闻桃花香浓,看桃花红艳,感到春色温馨无限。桃花灼灼,山花灿烂,映衬着古道的春日艳阳,人们在千亩桃林中踏青、赏花、留影,真可谓是“人面桃花相映红”,驻足流连桃花林中,乐而忘归。在走马镇,一年一度的桃花节,至今举办了将近十届,一大批演艺界人士,在这里放歌曼舞。著名歌手蒋大为在桃林中唱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来自马来西亚的歌手阿牛也在这里哼起《桃花朵朵开》,歌手腾格尔和花儿乐队也在这里留下他们神韵独特的歌声,赢得人们的声声喝彩。走马镇的古驿道故事和山歌,因为满山遍野的桃花,充满时代的精神和青春的活力。

走马观花,且歌且行,花朵芬芳,美不胜收。

渝西古道走马,行板散漫如歌,我感受到最为深切的乡野田园之美。

猜你喜欢
驿道走马山歌
古道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咱们定西
走马之乡
走马金佛山
苗山歌
走进古驿道开展环保宣传
行走在驿道上
山歌好比春江水
国画:唱支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