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声:凝聚智慧 共创和谐

2009-08-14 09:27程书香
杰出人物 2009年9期
关键词:界别杨家基金

程书香

2002年,香港特区政府拨款三亿元设立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其目的就是为鼓励邻里互助、推动社区参与、促进社会融合、加强小区网络的计划提供启动资金,并推动跨界别合作,以建立社会资本。自基金成立至今,七年来,已资助了两百多个社区计划,惠及三十万人,联系了四千多个合作伙伴。

基金成立之初,社会资本在香港并未有广泛和系统的推广,基金的工作,可以说是由零开始。发展至今,基金的工作及社会资本的理念,已逐渐广为市民所熟识、所认可,社区投资共享基金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很认真,它的每一次成长亦都证明着当初设立的初衷、存在的价值。杨家声先生作为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委员会的主席,他的眼光是向前望的,他谈得最多的,是对基金未来的发展以及如何更深层次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价值与作用的思考与探究。

显然,在服务的理念上,杨家声先生站在了另一个高度。

从授人鱼到授之渔,治标治本

香港是一个比较关注市民福利的社会。一直以来,香港政府都非常注重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以扶助弱势群体,建

立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然而,扶助弱势群体的策略,若只是单靠“派钱”或提供“援助”的做法,只会让人建立一种依赖的习惯,未能真正达致令他们自力更生,顺利与社会重新接轨的长远成效。于是,杨家声先生分享了他的观察以及基金肩负的独特使命和目标。“在过去,市民无论是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向香港政府要求福利,例如,现今香港政府提供了50%的公共房屋供应,却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部分人甚至在抚养子女、赡养父母等本应由自己负责的方面也会提出诸多要求,显然,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在政府不断地去满足受助者需要的同时,却未必能起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反而会滋长受助者的惰性与依赖性。在这些资源分配、角色与责任的较力背后,基金肩负独特的使命,期望重新倡导一些基本价值取向,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个人价值、市民互助互爱的高尚情操与关系、不同界别超越阶层之隔达致资源共享等,以化解社会的不和与矛盾,重新注入动力,缔造社会真正的和谐。”杨家声先生接着介绍道,“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委员会亦随之于2002年组成,委员会负责审批计划书申请以及向政府提供有关香港社会资本发展的建议。最首要的任务是发展本港的社会资本。要制造社会效益,就必须注重扶助社会上被标签为弱势的社群,显然,纯派钱式的措施是欠缺发展持续性效益的,‘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扶助这些被标签为弱势的群体,就是要令他们自力更生,能够顺利与社会重新接轨。”

杨家声先生总结经验道,“基金倡导的工作是从发展性、预防性入手。首先,必须要破除他们身上的‘弱势标签。只有着重发掘他们的潜能和专长,带动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令他们体会到自己有用,可以有份参与社会,获得肯定,继而推动他们就业脱贫、自给自足,建立互助互爱的网络支持,方能治标治本,从根本上为弱势群体提供长远有效的帮助。”

从社会资本到社会效益,集思广益

“这是一支非凡的团队。建立社会资本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杨家声先生说道。然而,为了更好地去完成这个使命,很多人都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由于新来港人士的多种因素的关系,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房屋,然而,在改善了住房问题的同时,人际关系却并未有所改善,人们大都‘各家自扫门前雪,互不往来,亦无交流,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交往,多了一份冷漠,其隔膜愈发凸显。”杨家声先生说道,而言及此,亦令他想起了一件让人难忘而心痛的事,“在九龙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无人照顾,生病了亦无人知晓,后来在家去世多日后才被发现……还有,年轻的父母因外出工作而独留年幼的小孩在家,结果小孩因不慎而发生意外。诸如此类本可避免的事故却屡见报端,这实在是一种悲哀的社会现象,如果邻里之间多加来往,遇见老人生病能陪同照顾看下医生,便可减少老人缺乏照顾的问题;如果邻里能够互相帮助,工作繁忙的家长能够得到较空闲的邻居协助看顾小童,可以将孩子安置妥当才去安心上班,想必可以大大减低小孩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所有这一切,本是可以避免的,为什么还要任由悲剧发生呢?”

于是,社区投资共享基金的第一步,就是希望能够发动更多小区人士一齐参与。“社区投资共享基金的理念和目标很清晰,所批核的计划亦着重扎根小区、地区为本,香港有十八个区,每个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而每个计划都会根据不同区不同需要,来推动该社区的社会资本发展。诸如老人比较多的是深水埗区,新移民较多的是天水围,而南亚籍人士较多的则在尖沙咀区等等,根据他们的不同特性进而相应地将他们组织起来,各取所长,相应地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通过不同的活动平台,在语言沟通、拓展社区网络、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及小孩老人的照顾方面能够达致互相帮助,建立共融和互相支持的关系。其实有些活动不一定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只要能达到鼓励邻里互助、营建和谐社区、发挥社会效益的目的就可以了。”杨家声先生语重心长地说。

在集纳各方智慧与经验,促进社区交流与合作,激发弱势群体的潜能与自信的同时,以基金来推动社会资本的理念中,社区投资共享基金更从另一个角度来寻觅社会企业的商机,从而开辟出创富新源头的另一崭新篇章。

从社区服务到共赢商机,强强联手

“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吸纳各方力量,一是民间力量,二是商界力量,三是政府力量,与民、官、商三方合作,以社会资本的理念,共创社会企业商机,从而使基金发挥最大的功效。”杨家声先生介绍道。

而基金自2002年设立以来,已有两百多个项目,得到了四千多个合作伙伴的合力推行,惠及人数达30万人左右。基于这些初步成果,基金近年亦积极尝试拓展深层次的民‘商官协作模式,鼓励企业、中小企、小商户开拓“非金钱为本”的合作关系,包括提升企业义工参与小区服务的深度及持续性,善用界别专业技能、知识、经验和网络,促进彼此交流和提升小区效益,以及提供在职培训、实习和就业机会等基金,透过跨界别互补优势、互相借力,建立紧凑凹凸互补关系、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方向上,基金计划衍生了多种自务运作的模式,部分以合作社模式运作,取得了可见的社会参与及经济效益。

“基金每年两次接受计划书申请,现在正进行第十五期计划书申请的审批工作,在过去的十四期计划中,都各有特色和成功的典范。诸如2004年推行的“乐群家居维修合作社”计划,就是将一班原本失业的中年装修工友组织起来,通过为小区长者进行家居维修,以及教导青少年装修技巧,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互补不足,令他们从绝望中重拾自信与希望,更拓展了人际和小区网络,改善了家庭关系,而且借助商界传授专业营商知识与经验,从而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交流,更提升了他们多方面的技能。又如由200多个核心义工及家庭组成的阳光社区计划,一班妇女以爱心每天为学童预备家常饭及提供照顾与管教,承托一些家庭的需要;以楼长策略为小区编织紧密支持网络的南区爱心邨计划等等,即使是面对当下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为鼓励香港市民迎接挑战、共度难关,更好的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团结精神,凝聚力量抵御冲击,社区投资共享基金遂适时与劳工处推展 “新扎创奇职”协作项目,积极以社会资本的发展性导向,提升青年人视野和就业能力;以及成立社会资本挚友的网络平台,加强探讨知识新领域的交流和吸纳更多合作伙伴,积极打造一个既齐心又安心的社区来承托家庭,从而也能带来正面的社会效应。”杨家声先生进一步介绍道,“一直以来,基金致力推动各界别及不同组织来提升社会资本,基金计划的执行机构以福利机构为主,亦有不少是妇女团体、地区组织、宗教团体、医护组织及商界等,基金期望不同机构能够通过在社区内大力推行不同的计划,培养及巩固社会凝聚力,从而使不同阶层人士能拓展社区网络,强化个人能力,增加整体社会的抗逆力。事实上,基金过去六年工作在小区所产生的效益,已得到本地和外国学者研究的印证和肯定。”

猜你喜欢
界别杨家基金
人民政协界别有这些变化
《上下阳古村落》《杨家堂村口》
北京市政协召开界别召集人会议
杨家有只羊
杨家军:坚信e代驾今后一路向前
市政协首次召开界别召集人会议
再议民主党派的界别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