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精密院”模式到创新型园区建设

2009-08-26 11:03王德禄
科技智囊 2009年8期
关键词:创新型高新区园区

王德禄

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院是集技术开发、技术孵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和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行业非营利机构,自2005年成立以来,采用“政府启动、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设,不断推进行业技术和产业能力提升,呈现出较好发展态势。而自去年开始的创新型园区建设也一直努力探索发展模式和运营机制的创新,试图建立一种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形态。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院建设与运营的成功经验,对于创新型园区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高新区创新创业的困惑

多少年来,科技主管部门一直期待通过高新区这种政策工具来探索推进科技与经济、技术与市场的模式创新,真正释放蕴含在科研机构中的巨大生产力。这些年,高新区取得较快发展,但是“两张皮”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第一,坐落在高新区里的大学、科研机构仍然承担创新任务,依然从科技主管部门获取科研项目,习惯按照技术导向的路径去完成科技项目研发,所完成的科技成果多数仍然停留在实验室水平,90%不能进行产业化。这样的话,这些创新资源与本地经济的联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成为创新的“孤岛”。创新的另一个主体是企业,企业进行创新研发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企业自身投入有限,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偏弱,需要借助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设备、人才和研发能力来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在我国承担孵化功能的载体是孵化器或创业中心。由于孵化器具有培育中小企业、提供基础服务等公益性质,因而我国多数孵化器由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作为运营主体,负责孵化器的开发、建设、服务等工作。多数创业中心和孵化器的管理团队热心于吸纳不同类型的创业者进行创业,熟悉一些基本服务的提供,为创业企业提供一条成长的捷径。但是,多数孵化器管理团队不谙创新,很难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服务,这是目前我国创业孵化体系的一大难题。

第三,为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畅通,我国科技主管部门大力推进技术转移机构的成立和发展。从2008年开始,我国批准成立了一系列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业务范围包括技术信息服务、技术加工服务、技术转让和交易服务、技术咨询和培训等服务。总体上看,技术转移机构确实能够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发挥一些作用。但是,笔者认为,由于技术转移机构本身不具备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能力,同时又缺乏市场化运作能力,因而技术转移机构还不能根本的改变创新与创业脱节的局面,承担起联结仓4新创业的重任。

第四,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在高新区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粘结剂”作用,承担起贯穿研发产业化链条的重任。涵括前端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技术服务、技术交易到后端的投融资服务、项目产业化、创业孵化、人才培训等,是一个真正的创新创业集大成者。

成功的探索及案例借鉴

实际上,通过一个产业组织的形成促进一个区域、一个产业崛起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我国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其主要目标是利用进步的工业技术推动台湾工业的发展,引导经济起飞。承担功能包括技术引进、人才培育、资讯提供、衍生公司、创业孵化、技术服务与技术转移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培育上,有“台湾总经理制造厂”封号的工研院,人才的扩散已成为其重大成就之一,因为由工研院转进企业界的员工已达15,000名之多。纵观工研院,在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发展、半导体产业腾飞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国内,也有很多地方在探索通过“工研院”这种形式来推动地区创新创业的联动发展。但是,探索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而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院(以下简称“精密院”)却是其中之一。精密院由广东省科技厅、佛山市人民政府、禅城区人民政府共同组建,采用“政府启动、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设,主要从事精密制造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2005年经广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被列入广东省“十一五”重点工程建设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是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广东省首批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有4个院士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精密院围绕佛山地区精密制造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创业孵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站在研究角度,总结精密院成功的经验,核心在于机制体制创新,建立了一套适合于佛山产业与企业特点的技术开发机构的运营机制和体制。主要表现在:

第一,机构性质明确。精密院的机构性质是非盈利机构,属于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这样就能确保精密院作为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的公益性。设立常任理事和非常任理事。常任理事由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前期建设主要投资者组成,非常任理事可由各建设阶段的参与者组成。

第二,服务功能齐全。坚持五大功能定位:一是研究开发功能,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对前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应用研究和二次开发,着力攻克精密制造重点领域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中之模式下的;二是成果转化功能,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精密制造领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创业孵化功能,为精密制造创新创业提供资金、加工设备、孵化场地,优秀人才,管理方式、配套技术、知识产权等全方位支持,孵化一大批精密制造企业,推动新产业和招商引资的发展;四是人才集聚功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培养适应精密制造产业发展要求的本土化人才,同时,建立在校学生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实际工程能力,储备新生代人才;五是技术服务功能,面向华南精密制造产业,为企业提供精密加工、协同设计、产品测试、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产业信息、技术咨询等多功能服务。

第三,运行模式创新。坚持推进“民间资本参与、研发团队本土化、市场化运作”。在建设上,采取政府启动、企业化运作方式建设华南精研院,以民间资本为投入主体建设,有关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扶持和科技基础条件投入,共同推动精密制造产业发展。在创新上,建设本土化的研发团队,采用产学研结合方式共同推进自主创新,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强强联合,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攻克精密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在运作上,利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研发院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项目,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组织项目,引入市场激励和分配机制,并从市场获取经济收益,形成“自我造血”能力,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对创新型园区建设的启示

创新型园区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建设工作的重点和推进“二次创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撑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创新型园区的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探索和试验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以便建立起一种依靠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的新经济形态。

精密院的发展能够给创新型园区建设带来两点启示:

一是大力推动创新与创业的一体化发展。在以往的园区发展和目前创新型园区建设过程中,多数园区和所在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引进和搭建了众多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但是在部分地区,这些科研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与所在园区的产业与企业的结合并不紧密,两者之间的技术合作、人才培养并没有充分展开,对所在地区的“溢出”和“带动”作用需要加强。这种科技与经济、技术与市场的脱节是当前创新型园区建设尤其要重点解决和避免的一种现象。在未来园区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培育像精密院这种集技术开发、技术孵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于一身的应用型研发机构,使其立足本地企业技术需求和长远发展目标,发展成为具有行业公信力和强大技术支撑能力的行业产业创新中心。或者依托园区内某一能力突出的机构,使其往创新的上下游衍延伸,要么重点增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研发,要么往下游拓展,增强产业化能力。据笔者了解,张江创新学院发展态势不错,就具有发展成为贯穿创新链条上下游的产业创新中心的巨大潜力。

二是大力发展协作型组织。精密院的本质就是一种协作型组织。协作型组织在国外发达国家非常普遍,在区域发展、产业促进等过程中经常扮演“润滑剂”和“粘结剂”的角色,是经济社会正常发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中关村等地,这种协作型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商会、产业技术联盟、非营利机构等等已经逐渐成长起来,如在中关村已经有各类行业协会、商会、产业技术联盟等非营利组织接近几百家,对中关村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是对市场作用、政府引导作用的一种补充。但是在我国多数高新区,中介服务体系并不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够,协作型组织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高新区发展形势的需要。因此,在创新型园区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大力引导此类协作型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培育市场,规范服务,使其成为地区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成为园区联合治理的重要补充,成为创新型园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创新型高新区园区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