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问题的探讨

2009-08-31 06:46苏玮玮何清刚毛凤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责任意识责任感

苏玮玮 李 光 何清刚 毛凤虎

自2007年在威海职业学院工作以来,笔者充分感受到教书育人这份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通过授课、交流、参与活动、观察等多种方式与当代大学生有了直接的接触,也通过网络间接了解了部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的各种观点。冷静之余,一种忧虑油然而生。这种忧虑来自于很多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志向,来自于很多大学生对文明礼仪、社会公德的淡化,来自于很多大学生对知识不求甚解,来自于很多大学生对缺课或不及格的坦然,来自于很多大学生对游戏的痴迷,来自于很多大学生人生热情以及人生方向的迷失,等等。

本学期信息工程系组织部分综合考评成绩排在前五名和后五名的学生每人写了一份关于责任认识的文章,同时与部分成绩靠后的学生针对成绩落后的原因、家庭情况等进行了交流。通过对这七十多份有关责任的文章以及学生心态的分析,反映出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也可以说是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追求方面的弱化。这种责任意识的缺失让大学生丢失了青年人应有的朝气、蓬勃,丢失了青年人应有的激情和追求。

理想和追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渴望,责任则是一个人能否树立正确理想和追求的基础,也是一个人能否实现其理想和追求的内在动力。伟大的人生来自于伟大的责任,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爱国志士无不用责任诠释着他们壮丽的人生。人生因责任而美丽,生命因责任而不朽。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作为教育者,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历史的责任。面对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深入、系统地思考如何进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教育。

一、责任意识缺失问题调查分析

根据学生提交上来的七十多份责任认识文章的阅读分析,结合这些学生的综合表现,我们把这些学生对责任的认知、学生的表现划分成四种情况,如下所示:

1.综合表现优秀的问卷5份,所占比例7%。对责任的认识:清楚个人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及对社会责任,对人生有追求,能结合个人表现分析。

2.综合表现良好的问卷16份,所占比例22%。对责任的认识:能感性地认识到个人责任、对家庭的责任,有一定深度,与个人表现结合不多。

3.综合表现一般的问卷33份,所占比例46%。对责任的认识:对个人责任、家庭责任认识比较简单,部分内容只是简单借鉴,不能结合个人表现分析。

4.综合表现落后的问卷18份,所占比例25%。对责任的认识:不理解责任,缺少责任意识,简单借鉴他人的认识,不能结合个人表现分析。

以上所述的综合表现是指对交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重新定性分类,包括成绩、平常表现等,与每学年学生年级综合考评排序基本对应。应该说该抽样调查具有代表性,反映出大学生的心态。可以看出,表现优秀或较好的同学对责任都能够有所认识,并能够针对大学生的个人责任、家庭责任及社会责任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而大部分学生更多地只谈到作为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所谓学习责任,并且没有深刻的认识,表现非常一般。少部分同学对责任没有认识,严重点说没有责任感,个人表现不理想,不及格次数多,对自己没有要求,不能自律,缺少作为。调查中有部分学生家庭比较困难,从情理上说应该有很强的家庭责任感和个人责任感,但是,调查结果没有体现出这个事实。

通过与部分落后同学的直接交流,感觉到他们确实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人生观也很不成熟,加上大学相对于高中在管理上的宽松,以至于部分缺少自控能力的学生过于放纵自己,沉迷于游戏或其他影响学习的行为。

总体来看,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责任的认知不深刻,对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与当代大学生、未来的人才这样的称谓是不相匹配的,也令人遗憾和忧虑。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培养、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如何培养、教育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能够支配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是关键。

二、责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

责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规范,是行为主体在社会关系中自我表现的内在驱动与约束。不同的行为主体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政府有政府的责任,单位有单位的责任,个人有个人的责任,同时不同行为主体之间也存在着各自的责任关系,比如政府与市民、领导与下属、社会与家庭、学校与学生、父母与子女等等,彼此间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责任。

责任不像法律那样,通过法治条文强制行为主体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责任是通过行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约束其各种行为,指导行为主体自觉地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与法律的外部约束相比,责任的内在驱动与约束是影响个人追求及其社会表现的关键要素。

我们从与大学生相关的行为主体的责任表现角度来进行分析。父母对子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及责任感,使得天下父母无私奉献,他们不辞辛苦、省吃俭用为子女积攒学费,呵护子女的身体,关心子女的成长,盼望子女能够有“出息”或“出人头地”。再如,教师担负着为祖国、为社会、为了人类的将来培养人才的光荣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让教师呕心沥血、勤奋耕耘,用全部的身心教书育人,也正是教师的付出,换来了“神圣的天职”这一光荣而骄傲的称谓。

如果大学生能够体会到对父母的责任,他们就应该增强感激与回报的意识,刻苦学习;如果大学生能体会到对社会的责任,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努力成才;如果大学生能认识到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就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自主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健康地成长。

良好的责任意识将从根本上引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包括他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并且事实也已经证明,只要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必将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成才意识,并付诸行动,促进他们学习水平、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使其努力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加强意志锻炼,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面对当前的社会形势,如何从社会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研究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具有长远意义的课题。

首先,我们要研究责任教育的内容,从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设计责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对于个人责任,我们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可以通过对名人、爱国志士等榜样事迹的讨论、分析,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的优秀学生的现实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家庭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很多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家人的辛苦与爱心,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由感恩转化为报恩,再引导学生考虑如何报恩,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对于社会责任,我们要结合社会的发展、祖国的需要、就业的压力以及如何塑造自己的人生之路,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生的美丽来自于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并让学生懂得和体会责任在构建精彩人生过程中的意义。另外,我们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树立起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我们研究责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从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成功人士的报告、互动讨论、结合大学生现实表现的案例分析等等多种方式制订具体的教育计划和活动。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思想意识领域一些负面的影响,追求利益、拜金主义、经济犯罪等各种社会现象不同程度地腐蚀和影响着人们的追求,特别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更容易侵蚀到他们的灵魂。我们针对现代大学生年轻、幼稚、敏锐、活跃、自由等共性的特点,寻找丰富、详实的事例帮助他们了解、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端正态度,明确正确的人生方向。

最后,为了责任教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我们要对责任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要系统地设计一些典型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并在工作过程中采集信息,对各项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和改进,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一套持久的责任教育体系,探索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责任教育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作为教育者本身要作出表率,建立自己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只要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和共同参与,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为大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追求的内在动力,责任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追求,影响到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大学生责任教育活动,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信仰,树立为社会发展、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理想。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只有能够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可以信赖的人。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只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等,还有责任意识。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走向成功的阶梯。

责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让我们关注责任教育,为了责任教育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东峰.关于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

[2]王继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主体问题的几点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4).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责任意识责任感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架构
财政违法行为及监督的演化博弈分析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言语主体与庭审转述行为主体的多元同现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