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学校的教与学

2009-08-31 06:46刘振英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学会主体过程

刘振英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其实,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的高校教学法经验而来的。苏式教学法中,作为一个教师讲好一门大班课,从收集资料、备课、写教案、上讲台,直到答疑、考试,整套复杂过程均由教师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教学的辩证关系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客观规律,积累改造世界的知识基础,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关系侧重于单向的教,在今天,人们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双边过程,教和学都被普遍重视。这一理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因为单方面的传统教育无法摆脱片面的牵制,倘若把教学过程等同于“教的过程”,那么教师就会过于关注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在教学中出现教师片面灌输的危险。相反,如果把教学过程等同于“学的过程”,则会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漫无目的,放任自流。

教学是由教与学紧密结合而构成的一个系统,从教学过程来看,它包含三个基本组成要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学生;被认识的客体——客观世界;促进主体认识和发展的媒介——教师和课程。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从而构成了教学系统的三个基本矛盾。不难分析,主体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而客体和促进主体认识和发展的教师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生将教师教的内容内化,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体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是主动地学,教不能代替学。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开展学的活动,积极钻研教的内容时,学才是真正的“学”。通过分析学生自身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学的主体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是不成熟的个体,所以学的活动必须要受到教的指导、组织和激励。而教师是最活跃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媒体。从信息论来看,教师不仅可以输出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反馈的信息,主动地、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调控自己所输出的信息,使教学系统和谐一致地向着既定目标运动。因此,在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乃是使学生真正的学,是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

一句话:教是为了学,这是一切施教策略的第一要务。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学是以教为主导作用的学,教是以学为主体地位的教。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只有科学地认识并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性的人。

二、教学关系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不但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还要在实践中学习教学技能,要不断对所教知识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使自己实现从教授型教师向学习型教师的转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教师首先应既具备生存和发展本领,又具备关心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

教师不是处在世外桃源,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同样遇到,他应先于学生获得这些本领和品质,否则,他就无法引导学生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应有这样的辩证观,即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跟关心和爱护他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懂得这种辩证关系,使之把学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单纯利己的功利目标上。

2.教师必须具备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双重功底

自然科学技术更利于学生学会生存技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则更利于学生获得关心品质。而两者的结合,则既利于学会生存,又利于学会关心。所以对未来中国教师来说,具备双重功底是至关重要的。

3.教师必须是既能胜任教学、又能胜任科研的生命型人才

这里所谓胜任教学,乃是胜任21世纪所要求的教学,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即区别于传统教师,既会教书又会育人——教“学会生存”之书,育“学会关心”之人。与此同时,他还必须是胜任科研的人才,其科研对象有二:一是研究既教书又育人的辩证规律和其他教育规律,二是研究他所教课程所涉科学领域的课题。而上述教学人才与科研人才兼为一身,便成为教育领域的实践型学者或学者型教师。这种复合型人才在21世纪之前为数不多,而在21世纪之后将成为普遍现象。所以从现在起,就应把培养复合型人才当作师资培训工作的着眼点。

4.教师要能处理好与学生的双向关系

教师有责任与学生集中于教学法目的及学术需要而建立关系,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或在课内外相互来往是有一定好处的,但也有风险,不正常的双重关系有害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防止这种风险。例如,向学生借钱,送给或接收学生的礼品,课外参加学生的社交活动等,属于有风险的双向关系。

5.教师必须是一专多能的人才

这是因为21世纪的教育必将朝着终生教育的方向发展:教育将不限于传统的、正规的学校教育,还将同时伴随以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在此背景下,专职教师的界限将日益淡化,教师若非一专多能,他就无法临机应变地既能从事正规教育又能从事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甚至从教师职业向其他职业转换。这就意味着,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的自我教育将伴随教师终生,并不断扩充“一专多能”的内涵和外延。

6.教师必须是放眼世界的人才

这是因为21世纪的教育负有使命解决诸如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之类的全球性问题,这就决定了21世纪的教育将是既民族化又国际化的教育,此种情景下的教师应有能力既把本民族的优秀成果传播给国际教育界,又把国际教育界的可取成果引进本民族中来;不仅如此,21世纪的教育必将是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磨擦、斗争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国际阶级斗争意识和本领,从而创立、完善、捍卫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使之在世界多元教育之林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放眼世界”的内涵之一。

三、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学生主体地位的独立性特征可以看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在自我作用过程中形成自身内在的本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全身心地真正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才能使外部信息纳入主观世界,再通过信息加工和贮存,从而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保证自身主体性得到全面发展。我在学校进行陶瓷教学的时候,曾专门安排几堂课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备课、自己讲课,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主导作用来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授人以渔,不如在精心设计的自我活动中,使人会渔。优化教学效果,就是要把“学会”转化为“会学”,这种转化正是在学生的自我活动中由量的积累发展为质的飞跃。

1.培养学生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大学之所以失去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兴趣程度。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可以收集相关录像和资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必将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知识,而且是在建立自己纯洁的友谊,更应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班上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深浅,感情的好坏对交流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良好、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友谊,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古板的教条式的制度来教育学生,扼杀学生的天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传为辅、学为主”为主导思想,绝不能盲目生硬地将知识灌输于学生,应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做到讲者有神、听者有趣的环境,同时更应做到将只有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讲,即将“一言堂”变为“多言堂”,这样既听取了学生的见解,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老师既传授了自己必需传授的知识,又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倾向。这样就会使学生意识到听课是一种享受,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境,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

3.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讲演,也可以设立专门课题,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以学生为主体全身心投入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的转化率,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思维加工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体现学习行为的主要标志。因此,必须把培养思维能力作为训练的主攻方向:即以思维为主攻。教学中,要善于“诱导思维”。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不仅要分析教材,更要分析学生;要着重分析学生的思维障碍,设计出排除障碍的措施,以保证学生的思路畅通。同时,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更要重视开发学生的全脑功能,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学会主体过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学会分享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