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开发和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资源的思考

2009-08-31 06:46麦庆艺黄中阳胡文娟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基地大学生活动

林 展 麦庆艺 黄中阳 胡文娟

社会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全部活动。狭义上是指教学计划以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即不包括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广义上是指相对于理论教学以外的各种实践环节,既包括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又包括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实践。[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广义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它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使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从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视角看,它属于活动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依托,以社会为舞台。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1.历史追溯:实践在人的成长中不可或缺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讲到实践,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这里的“学”是做“学问”,“习”为人们间的相互接触与交往所达到的相互理解、相互适应的状态。[3]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把握事物的真谛,解除认识上的困惑。孟子主张人要经受长期艰苦磨练,才能担任“大任”,提出了著名的“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人生论断。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4]这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形成的客观规律性,说明了实践在人的成长中的不可或缺。

近代诸多著名的教育家如魏源、徐特立、陶行知等,在教育思想中都很注重学以致用的目标和重视实践环节的治学方法。魏源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要通过“习”与“行”才能获得知识。他说:“圣其果生知乎,安行乎?孔何以发愤而忘食?姬何以夜坐而待旦?文何以优患而《易》?孔何以假年而学《易》乎?”[5]徐特立指出:“必须开始把劳心和劳力逐步统一起来,生产与学习逐步统一起来。”对勤工俭学活动,徐特立还及时提醒大家“必须尽可能地好好地贯彻用手与用脑、学习与劳动、生产与教育、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原则”。陶行知先生以“行知”为笔名充分地体现了其“知行合一”的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理论,贯穿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各个方面。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的中心内容就是主张在“教学做合一”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行劳心与劳力、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2.政策诉求: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法》第一章的第五款中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政策的高度充分说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重要意义,现阶段培养“四有”新人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认知和认同体验融汇真知、涵养真性、感悟真理的过程,就是在灵魂深处完成思想政治素质内化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3.时代召唤: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当前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时代任务,大学教育必然是科学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融为一体的“大教育”,这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理想和信念教育如果仅靠空洞、乏味的“灌输”,受教育者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但如果由教育者设置教育环境给受教育者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即在社会实践中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则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社会实践调整了大学生的情绪,磨炼了大学生的意志和性格,提高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竞争意识,起到了良好的心理保健作用。

二、开发和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资源的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深入开发和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具体而言,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大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保证

学校党委坚持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德育过程、智育过程和体育过程的积极作用,校、系两级应分别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协调和指导。学校党、政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要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党(校)办、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科研处、研究生学院、招生就业处、人事处、后勤处、保卫处等单位为基本成员。各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从组织上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培育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性是关键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性是指大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认识到社会实践对自身成长成才的作用和意义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为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性,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设计时,我们就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体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和接受能力。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原则,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可以分清重点,有选择、有目的的参加,避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被动与盲从。

3.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是核心

把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课程教学体系,就是把社会实践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一门教育课程,摆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纳入学分制管理。学校应该逐渐将社会实践纳入专业课程进行规划管理,尤其是专业实践的内容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实施细则。对于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要统筹考虑。实施社会实践学分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可以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把实践成绩纳入综合考评的范畴,与评奖学金、评优工作相挂勾,对指导教师从工作量和生活上制定优惠的政策。学校应把社会实践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和落实措施,实施社会实践学分制有利于规范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于不同的类别的社会实践学分,指导老师应得到相应的课酬,进而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4.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趋势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趋势,团中央《关于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指导意见(试行)》对见习基地的标准、见习基地的建立和对接、见习人员的管理和工作要求方面进行了规定。但当前国内各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巩固,更多是与个人人脉资源及是否有校级领导参与等相关联,因而在稳定性、持续性及实效性上尚需进一步加强。为更好地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高校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按照基地类型及其所适宜开展的社会实践内容将基地分门别类、分类管理,完善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维护制度以及沟通、反馈机制;二是发动院系、班级的力量,充实不同层面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受锻炼、长见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作出实质性贡献,实现“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在建立与巩固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前提下,继续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化、制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实践实习过程中,还应将大学生择业与就业观念有机结合,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前的“孵化器”,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自身的现状,逐步转变就业观念,为踏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2]杨晓明主编.四书五经:现代版(上卷)[M].成都:巴蜀书社,1996:57.

[3]杨润根.发现论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4]杨晓明主编.孟子·告子下.四书五经,现代版(上卷)[M].成都:巴蜀书社,1996:465.

[5]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9.

猜你喜欢
基地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的基地我的连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