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21例临床分析

2009-09-01 03:09陈亚龙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19期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

陈亚龙 何 屹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肾阳虚型、肾阴亏虚型、气阴两亏型三种类型,分别治以相应方药。结果:总有效率为85.7%。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改善症状、体征的功效。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126-02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全球约有1.35亿名糖尿病患者,我国估算为3 000万~4 000万人,且发病率有不断增高趋势。据估计,至201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增至2.2亿人。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变的肾脏表现,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有水肿、蛋白尿、高血脂、高血压、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晚期发生尿毒症等[1-2]。我院2004~2008年在237例糖尿病中共发现糖尿病肾病21例,经中医辨证治疗后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1例中,男9例,女12 例。年龄45~70岁,平均 61岁,均为成年起病型。发现肾病时糖尿病病程最短3年,最长15年;发现肾病病程最短1年,最长5年。

1.2诊断依据

全部病例均根据WHO确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而确诊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达到了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临床除有糖尿病症状外,多有水肿、乏力、腰膝酸软、纳食不佳,或恶心呕吐等。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发现红细胞、蛋白尿,或见脓细胞、管型,尿糖阳性或尿酮体阳性、尿素氮增高;血糖增高等,其中尿常规化验尿蛋白30~500 mg/dl,尿糖50~1 000 mg/dl,血糖7.8~14.2 mmol/L。

1.3辨证分型

1.3.1脾肾阳虚型(10例)症见:遍身水肿、尿量减少、伴有恶心呕吐、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脘腹闷胀、舌淡胖润、苔白滑、脉沉弱。

1.3.2肾阴亏虚型(5例)症见:形体消瘦、尿液浑浊、口干舌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1.3.3气阴两亏型(6例)症见:面色晦暗无华、口渴但饮水不多、夜尿频、量少不利、足趾麻木、气促乏力、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形寒腰冷、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1.4治疗方法

1.4.1 脾肾阳虚方用实脾饮加减:黄芪30 g,党参12 g,白术10 g,茯苓15 g,猪苓15 g,熟附子9 g,肉桂7 g,车前子10 g,法夏9 g,陈皮9 g,木香9 g。

1.4.2 肾阴亏虚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黄15 g,淮山药20 g,茯苓15 g,白术10 g,泽泻10 g,山茱萸15 g,知母10 g,黄芪50 g,党参20 g,丹皮10 g,枸杞子20 g。

1.4.3 气阴两亏方用七味白术散加减:党参20 g,茯苓15 g,白术10 g,甘草5 g,黄芪50 g,葛根60 g,淮山药20 g,藿香10 g,麦冬10 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周为1个疗程。

2 结果

通过1~2年的临床观察以及随访,治疗期间严格控制饮食,治疗结果如下:21例患者中,13例患者治疗时间在1~3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尿常规化验尿蛋白明显减少或消失,血糖化验较用药前下降2~3 mmol/L;5例患者在治疗5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尿常规化验尿蛋白减少,血糖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余3例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为85.7%。

3典型病例

患者,女,58岁,2006年10月初诊。发现糖尿病8年,一直服西药治疗。现症:口渴、但饮水不多、夜尿频、量少不利、足趾麻木、气促乏力、精神不振、腰酸膝软、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查血糖10.9 mmol/L,尿常规化验尿蛋白450 mg/dl,尿糖300 mg/dl。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中医诊断:消渴(下消),中医辨证属气阴两亏型,兼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方:党参20 g,茯苓15 g,白术10 g,甘草5 g,黄芪50 g,葛根60 g,淮山药20 g,藿香10 g,麦冬10 g。服药1个疗程后自觉口干口渴、腰膝酸软症状明显缓解,尿蛋白下降至250 mg/dl,尿糖下降至100 mg/dl,血糖下降至9.1 mmol/L,但气促乏力、精神不振未见明显改善,头昏视物模糊未见明显改善。继续服药1个疗程后后自觉所有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复查血糖8.0 mmol/L,尿蛋白150 mg/dl,尿糖70 mg/dl。又嘱其服药1个疗程后,查尿常规正常,血糖水平基本正常。停服中药,平日间隔服西药降糖,且严格控制饮食,注意劳逸结合。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4讨论

现代医学中,糖尿病肾病首先由1936年Kimmelsfiel和Wilson描述,又称Kimmelsfiel-wilson综合征。关于它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了,主要认为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和糖耐量降低的结果,电镜研究发现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的物质为一种水胶状物质,其化学成分包括肽键和糖蛋白。本病是影响糖尿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肾病的征象,病情的发展将更为严重。

而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久病不愈使脏腑气血虚衰而发病。消渴肾病早已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宋赵佶《圣济总录》云:“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水不化气,气悉化水,开合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可见,糖尿病日久不愈,其临床症状已超出中医上、中、下三消的传统论治范围,其病理变化已不局限于阴虚与燥热2个方面,往往导致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而阴虚发展成阳虚。消渴病日久不愈,久病入络,邪伤肾本,阴精更伤,肾阴亏耗,终成肝肾阴虚;久则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脾不化湿,肾不化气,痰浊内盛;日久损伤气血,血脉瘀阻,毒邪内留,五脏皆损,阴阳失调,气机逆运,三焦阻滞。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黄芪中的黄芪多糖能促进DNA、RNA和蛋白质合成,提高血浆和组织中cAMP和cGMP的含量、增强免疫功能,有保肝、改善肾功能、利尿、促进造血功能、抗衰老、解毒、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3-6]。这些现代科学研究佐证了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科学性和疗效的可靠性。

通过上述分析治疗,21例患者水肿消退较明显,尿蛋白有所减少,肾功能得到部分改善。从缓解情况来看,本组病例是有一定疗效的,它对延缓本病的发展是可取的。但如何进一步认识本病的病机,以及提高本病的疗效仍将是医务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Amos AF,McCarty PJ,Zimmet P.The rising global burden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J].Diabet Med,1997,7:85.

[2]李秀敏.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现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4):95-96.

[3]姜俊艳,陈旭东,李长坤.黄芪多糖的用途和提取[J].化学工程师,2003,(4):55-57.

[4]陈芳艳,梁永彬,王林川.黄芪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4,29(5):37-39.

[5]王艳芳,鲍建材,郑友兰.黄芪的研究概况[J].人参研究,2004,(4):10-12.

[6]孙瑞敏,刘冬平,陈俊.黄芪多糖的提取[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8(1):33-36.

(收稿日期:2009-02-11)

猜你喜欢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
贝那普利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病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