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紫癜43例诊治体会

2009-09-01 03:09冯自威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19期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治疗

冯自威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本病发病以3岁以上儿童多见,平均发病年龄6.9岁;春秋季发病率为67.44%;60.47%的患者有诱因,其中呼吸道感染占53.49%。本组患儿皮肤受累的占100.00%,关节受累的占60.47%,肾脏受累的占27.91%,消化道受累的占32.56%。治疗后皮疹在3~5 d明显消退,关节及消化道症状1~3 d明显缓解,82.54%肾脏损害的患儿在出院时恢复正常。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主要累及皮肤、关节、消化道及肾脏,治疗应根据受累部位及严重程度不同给予相应的治疗。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236-02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高,呈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的血管性出血性疾病。笔者对2003年1月~2007年6月我科住院治疗的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3例患儿诊断均符合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1]。男26例,女17例,男女比例为1.53∶1。<3岁3例(6.98%),3~7岁18例(41.86%),7~14岁22例(51.16%),平均6.9岁。四季均有发病,春季17例,夏季8例,秋季12例,冬季6例,以春、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两季发病率占全年的67.44%。

1.2诱因

有明确诱因者26例(60.47%),其中,呼吸道感染23例(53.49%),食物过敏1例,疑似药物引起2例,其余患儿无明确诱因。

1.3临床表现

1.3.1 皮肤紫癜43例均先后出现皮肤紫癜,皮疹大小不一,大多数略高于皮肤表面,出血性斑丘疹,压之不褪色,部分融合成片,少数呈皮下瘀斑,部分患者下肢有非凹陷性水肿。累及部位以双下肢最常见,本组39例,其次,累及臀部8例、上肢2例、累及面部1例,紫癜反复成批出现,反复持续时间一般少于1个月。

1.3.2 消化道症状14例出现腹痛、呕吐,以此症状为首发症状6例,1~3 d后出现紫癜。腹痛多为脐周痛,有1例同时有明显右下腹痛,曾怀疑有阑尾炎,后经密切观察除外,14例中,3例有便血,1例有呕血。

1.3.3 关节症状紫癜伴关节肿痛26例,多发于大关节,最常见为膝关节、踝关节及肘关节。其中,单纯累及踝关节10例(38.46%),单纯累及膝关节12例(46.15%),踝关节+膝关节3例(11.54%),踝关节+膝关节+肘关节1例(3.85%)。

1.3.4 肾脏症状紫癜伴血尿和(或)蛋白尿12例,1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2例表现为肾炎综合征,肾脏损害时间在发病后3 d~4周,平均2.3周。血压增高1例。

1.4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10.0×109/L 19例(44.19%),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者15例(34.88%),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5例(11.63%);贫血20例(46.51%),其中,轻度贫血18例,中度贫血2例;血小板增高19例(44.19%);尿常规异常12例(27.91%),其中,单纯性镜下血尿6例(50.0%),单纯性蛋白尿2例(16.67%),镜下血尿+蛋白尿4例(33.33%);大便隐血阳性7例(16.28%)。抗“O”增高9例(20.93%),补体C3轻微下降1例(2.33%),胆固醇增高1例(2.33%)。谷丙转氨酶(SGPT)增高2例(4.65%),肾功能均正常。

1.5 治疗与转归

常规去除诱因,禁动物蛋白饮食,注意避免过敏原。仍有呼吸道症状者,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所有患者给予潘生丁、维生素C、钙剂、西咪替丁抗过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治疗。有较严重关节肿痛给予阿司匹林,有消化道症状重者加用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肾脏损害者均给予小剂量肝素静脉滴注5 d,其中1例肾病综合征者由于持续尿蛋白给予雷公藤多苷和强的松。除1例入院2 d后自动出院外,所有患者皮疹在3~5 d明显消退,关节肿痛和腹痛症状1~3 d明显缓解,呕血或便血2~3 d明显缓解,1例在治疗过程中皮疹和关节症状出现反复,在进一步治疗后好转。出院时12例肾脏损害者中,仍有3例有镜下血尿,蛋白尿全部消失。住院天数5~28 d,平均10.3 d。本组患者无一例出现肾功能损害或死亡。

2 讨论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小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好发于春秋季节,多发生在2~8岁儿童。一般认为HSP为过敏性血管炎,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全身各部的小血管壁沉着含IgA免疫复合物,血管壁的免疫损伤导致其通透性增高、血液及淋巴渗出,引起皮肤、黏膜、内脏等多部位的损伤。HSP临床表现复杂,前驱呼吸道感染似是HSP发病最常见的诱因,心、肝、肺、脑等器官受累的发生率不高[2]。紫癜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故诊断正确率高;其次为关节,本组资料中有60.47% HSP有不同程度关节受累,且主要累及踝、膝等大关节,其他关节受累较少,与文献报道一致[3];有消化道症状者占26.90%,主要为腹痛,其中4例有消化道出血,若以消化道为首发症状者易发生误诊及漏诊,如腹痛出现在紫癜之前,特别是有下腹表现为局限性压痛,极易与阑尾炎相混淆,本组病例中有1例开始疑似阑尾炎,3 d后出现紫癜皮疹,考虑为过敏性紫癜由外科转入我科治疗。肾脏损害为HSP最严重的并发症,且与本病的预后有直接关系,一般有20%~40% HSP儿童可出现肾脏损害[4],如HSP患儿进行肾活检,则90%以上出现不同程度肾脏损害[5],肾脏损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血尿,为短暂或持续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本组资料肾脏损害发生率为27.91%,主要表现也为血尿,其中单纯性镜下血尿占50.0%。本组患儿贫血占46.51%,且大多数为轻度贫血,主要与皮肤和消化道等部位毛细血管炎致红细胞渗出有关。

由于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的特效疗法,除病因外,主要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治疗,有报道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可竞争性拮抗组胺、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减少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水肿出血,对控制皮肤皮疹和减轻肾脏损伤有效[6];Vit C和钙剂能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壁致密度;潘生丁可增加血小板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本组患者均予给西咪替丁、VitC、钙剂及潘生丁治疗,关节肿痛者给予阿司匹林,腹痛明显者给予强的松。肾脏损害的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由于致病病因不同,HSP的肾损害轻重不一,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方法也不相同。由于肾脏病理改变中有血栓形成,近年有研究证明患紫癜性肾炎时,机体是呈高凝状态[7],而高凝状态又可致疾病不易缓解。肝素与凝血酶有很强的亲和力,同时有促进血栓溶解、抗感染、抗过敏、抑制免疫作用,可有效抑制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过敏性损伤。而本组资料中有44.19%的患者血小板升高,所以治疗中静脉使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在使用肝素中无一例出现鼻腔、牙龈、消化道等其他部位出血。1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由于持续蛋白尿,给予强的松及雷公藤多苷,出院时所有患儿尿蛋白消失,仍有3例遗留镜下血尿,但程度较入院时减轻。

笔者认为对于典型病例易明确诊断,以消化道、关节、肾脏或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患儿要密切观察病情,与相关疾病鉴别,减少误诊误治病例。该病的治疗并不困难,预后良好,但少数并发肾炎或肾病者,需长期治疗随访。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

[2]张昱,陶世文,杨魁兰.儿童过敏性紫癜287例临床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4,7(3):270-272.

[3]曹仪.48例过敏性紫癜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4,6(26):123-124.

[4]Fernando C, Fervenza FC. Henoch Schonein purpura nephritis[J].Int J Dermatol,2003,42:170-177.

[5]Brendel-Muller K,Hahn A,Schneppenhein R,et al. Laboratory signs of activated coagulation are common in Henoch Schonlein purpura[J].Pediatr Nephrol,2001,16:1084.

[6]符仁义,盛光泽,向承发,等.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1995,33(2):111-112.

[7]刘凤,孙秀兰,宋海英,等.过敏性紫癜急性期血流流变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微循环学杂志,1998,8(1):39-40.

(收稿日期:2009-02-23)

猜你喜欢
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治疗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应用意义评析
低分子肝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预防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效果观察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孟鲁司特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分析
维C银翘片辅助治疗对过敏性紫癜儿童IgA、IgG水平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