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现状及建议

2009-09-05 07:22刘惠芳丁士良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课外体育锻炼

刘惠芳 杨 成 丁士良

2004年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人数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

针对这些问题,2006年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的大中小学中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体育运动”简称“阳光体育”。2006年我国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2007年4月又启动开展了“阳光体育”,力争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我阳光、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阳光体育口号。其目的是: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一、中学体育“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

1积极响应型

坚持贯彻上级精神,逐步落实文件要求,增加投入,完善设施,为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提供基础条件。

结合学校其他工作,统筹安排,为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提供时间保证,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首先,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要真正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摒弃过去的“应试”教育模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其次,在日常体育工作中继续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锻炼标准》。其目的是: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日常体育活动与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搞好日常的体育教学同时,借助于近年来推行的体育加入初中升学考试制度的帮助,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再利用阳光体育活动的补充作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在阳光下进行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亦可采用定期定项目地开展体育竞赛的方法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既可以培养学生为班级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又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激发更多的运动能力。再次,保证课程合理设置,调整安排,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全面实行大课间的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的集体锻炼。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

2应付型

有些学校工作停留在表面,日常工作只做简单安排,不逐一落实检查,所有工作只为应付上级的检查。部分学校领导没有革新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应试”教育的思路上,只追求升学率。学校领导将开展学生体育工作停留在计划中,在管理上不注重落实,或是没有做细致的安排,只布置,不检查。由于领导在认识上的不足,在教学中,体育课和其他一些基础科目成为了升学考试科目挤占、挪用的重点对象。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不在毕业班情况还好些,一旦进入毕业班,挪用、挤占的现象更加严重。因为毕业班是面临升学考试,各个学校都在采用“题海战术”,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室里做各科的练习,一些学校的体育课一周只设一个课时,仅仅让学生在这个时间里“放放风、透透气”。但是随着推行体育加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措施,各个学校才开始逐步恢复规定的课时,但是这仅仅是在准备进入毕业考试的最后一个学期才临阵练兵,用突击的方法想把学生素质在短期的时间内提高到他们想象的水平。

3无奈型

学校人均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短缺。据有关部门最近的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为1~3元,北部某省15个贫困县的401所初中,平均年体育经费为5109元,其中4000余元用于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校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即使在东部某经济发达省北部5市的初中,98.7%的学校也没能按最低要求配备器材,南部某省会城市学校体育器材配齐的仅占17.7%。对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学校场地器材短缺,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调查显示,41.7%的学生因为“没有喜欢的项目”,23.7%的学生因为“没有场地和器材”而不参加体育锻炼,有43.1%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学校场地器材的短缺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直接原因之一。人均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也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建议

1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加强中学体育工作,对体育工作进行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确保中学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与造就更多的爱岗敬业、敢于钻研和创新的中学体育教师是关键。各学校要充分认识体育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制订专项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实施。要在现有教师培养措施的基础上,扩展培养范围,拓宽培养途径。各学校不仅要积极派教师参加省内外以及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各种体育师资培训班,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给教师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同时,要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结构也应该是全面的,由过去的活动技术型转变为理论、技术型;由简单的“示范型”向高素质的“智能型”过渡。

2优化体育课内容

中学体育课面对的是普通的中学生,而不是专业待切的竞技运动,所以我们优化体育课,从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进行优化。同时,也要考虑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先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然后让学生自己指定本学期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己奋斗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选择的项目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要降低,不能用对待经济运动员的标准要求普通学生,那样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可以采用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形式,在新授课上,教师传授技术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尽量多让学生思维。在复习课上,可以采用学生利用所学新技术编成自己喜欢的游戏,然后自己组织全班同学来完成的形式。在比赛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和技术交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

以往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很少组织和管理的,学生

的活动和内容也是自由和自愿的,这样对于一些自制力强的学生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对于一些自制力很差和不爱运动的学生来说就没有约束力了,这也是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一个原因。在培养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过程中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创建小学快乐体育园地,加强学生课余体育训练。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竞赛、主题鲜明的集体项目、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以班为单位,教师和体委为指导,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教师要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指导、有考勤;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要经常检查、记录。学生的活动情况纳入年级、班级和教师的考核。对学生实行考勤制度,对教师实行三评相结合,即自我评价一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体制,又逐渐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思想意识和习惯。

4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把体育课上的内容和体育活动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外活动时间可以把课上所学的内容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和锻炼,学生是主体,教师关键时刻进行指导。另外课外活动内容还可以安排一些其他学生喜欢的项目比赛和游戏。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内容尽量弱化竞技体育的成分,突出体育的娱乐性、健康性,尽可能满足学生需要,把学生真正吸引到阳光课堂中来,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使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教学有机结合。

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上,应该把前边所谈到的课堂评价和后边的课外评价结合起来,使二者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可以全方面综合评价一个中学生体育成绩的情况,既督促学生锻炼了身体,又为终身体育铺好基石,同时也响应了阳光体育的号召和精神,为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更长久做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朱玉伟,浅析小学体育教师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城西小学网,2007-7-25

[2]张秀兰,新课标下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尝试,中国教育网,2008-10-21

(责任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阳光体育运动课外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浅析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中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突围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