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话语语境中推理的应用

2009-09-05 07:22石崇森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准则关联话语

石崇森

日常交际中,双方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原因很多,但对话语不理解是一个主要因素。对别人话语的认知,要在切合当时语境的基础上进行解码。解码包含一系列心理因素,也涉及到推理过程。如何才能很好地完成交际,格赖斯提出了合作原则:

量准则:提供适量的信息,即所说的话要包含当时交谈所需的信息,不要使所说的话超出所需的信息。

质准则:尽量使所说的话要真实,即不要说你认为虚假的话。

关联准则:讲话要有关联,并要切题。

方式准则:讲话要清楚明了,即表达要避免晦涩、歧义。

四准则是理想交际模式。但交际过程复杂化,使人们并非都严格遵守,有时故意违背,使话语产生特定语境下的语意。为弥补合作原则不足,利奇提出礼貌原则:

利他准则: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得益。

大方准则: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

赞扬准则: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

谦虚准则:最小限度地赞誉自己,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

一致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低限度,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

同情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

遵守礼貌原则,容易导致话语合作过程脱离格赖斯的标准,使人们理解话语产生困难,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合常理”的话语,应用推理是很重要的。

一、不切题的语境中推理的应用

违背合作原则的因素往往和语境有关,比如对患绝症的人说谎,违背了质准则和关联准则。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在具体的情境下,凡是对话语意义产生影响的各种语言成分前后逻辑联系,以及各种主客观环境因素都称为语境。人们用话语表达意思时受到语境因素影响,如果话语表述脱离对方理解的语境,就导致对话语理解的难度。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话语,就得应用推理,比如在交际场合,为了尊重他人,往往通过语气或言外之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以实现真实语意的表达:

A:今晚一起看电影吧。

B:明天要考试。

A、B说的不是一件事,但在当时的语境条件下。通过推理,可以找出两者关系:通过考试需要准备,看电影就没有时间准备,所以不去看电影。

B不直接拒绝A的邀请,是顾及对方面子,通过说一件似乎不相关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既不使对方难堪,也使自己有充分理由。当然,也可把B的话看作真话,即便如此,他们的话题也不在同一个话语的相关范围,“看电影”和“考试”是两个概念,没有一定话语的量的转换过程,这两个话题是不能有关联的,但是在这段话语材料中,可以通过推理来理解它们的关联。

二、谈话话题跨越中推理的应用

根据语言经济原则,人们在交际时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这多与少之间的差异的量是否合适,不仅和语境有关,也和推理的结果是否成立有关。例如:

儿子:爸爸,你的电话!

爸爸:我正在洗澡。

儿子:哦,知道了。

洗澡与接电话是两件互不关联的事情,却有推理的因果关联,洗澡成了不能接电话的原因。形成这样的推理结果,有空间和条件关系:洗澡的地方和电话机距离太远,不能接电话;正在洗澡的人不能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跑出接电话。语境的作用就是把看似不相关的话题联系起来,使不可理解的话语变得合理,正如徐翁宇所指出:“说话人借助语境来表达思想,而听话人则根据语境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表达者和接受者在共同的语境之下有相同的推理思维准则,他们的对话才为对方所理解。

三、话语关联和推理有密切关系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示意——推理过程:说话者将交际意图用话语表达出来,听话者则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推理出受交际意图支配、依附于语言形式与自己的认知环境相关联的交际信息,从而达到对话语的理解。人们对话语作出推理,和认知语境有密切关系。所谓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构体,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下文、即时的物质环境、一个人的知识因素,这些知识储存在人脑里并随时调用,当受话者接受到新的话语信息时,就会在这个认知环境中搜寻并调用大脑里的相关知识,以新信息为激活契机,通过与原有的知识相互作用进而推理出发话人的真实意图,这些被调用来印证新信息的语境即是认知语境。如:

A:你会说广州话吗?

B:我在广州生活了30年。

B不直接回答A的问题,而是从另一方面来激活大家共知的信息:会说一种话可以通过交际学到,时间越长越熟练。根据B提供的新信息,在已知信息中找到关联,推出B所要表达的话语意义:我会说广州话。当然话语关联还要顾及对方在理解话语过程付出的努力程度,付出的努力越多,关联就越小,理解的正确率就相应差,反之亦然。A和B的已知信息很充分,新信息使A的认知语境中的假设得以实现。A付出很小的努力就获得了最佳的效果。由此可知,B提供的话语是相关联的。假设B回答为“我在广州生活30天”,B提供的新信息使A难以作出正确的理解。在普遍的共有语境中,30天可能学会广州话,也可能学不会。这样,A在理解B的话语时就要付出较大的心理努力与判断,要根据B的知识背景、接受语言的能力来推理。若对B了解不够,则无法理解B的真实话语意义。如果得不到准确的回应,那么与本话题的交际就中断。所以说,话语关联和逻辑推理有密切关系。

四、交际对象通过推理断定话语具体背景

根据关联理论,话语理解成功取决于双方的互明和最佳关联。比如在双方交谈时中途有人加入,这新来的人对于原先的交际语境不很清楚,他也可以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通过各种信息来推断说话者的意图,这种推理弥补了原先话语缺失的局限性,使他成功地融入新的交际圈,参与各方对话。这是由于说话人在发出语言信息时,听者就作出各种各样的与话语相关的语境假设,然后通过推理来判断话语与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目的。如:母子俩谈论着,这时邻居走来了:

母:现在是月底了。

子:你孙子就要上大学了。

邻居:那边急就先处理那边吧!

母子先前的话语邻居不知道,他听到的也是不相关的信息:一是时间,另一是事件,两件事看似不着边际,邻居根据他们的关系,推出谈话内容:母亲提醒儿子到月底了该给伙食费了;儿子为筹借孩子学费着急。邻居由于知道这些,使他能在部分参与会话的情形下,也能知道他们谈论的内容,原因是以前储存的认知语境在得到母子两人的对话以后,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来确定他们谈话的意思,说出了两边都不得罪的话。可见语境是一个变化着的逻辑转换的过程,和人们的认知规律以及运用相关知识来进行推理的过程有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语境。

五、违背逻辑情形下词语之间的搭配。通过具体的语境,运用推理,可以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词语搭配使用是有一定逻辑关联的,这不仅是表现在语言习惯上,也表现在事物本身的事实基础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违背这种逻辑使用词语搭配的现象还是很多的。比如“绿色的太阳”明显地违背了事实,因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看见的自然的太阳不会呈现绿色,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运用推理是可以成立的:太阳是生命之源,绿色是生命的呈现,没有太阳就没有绿色,没有绿色就没有生命,所以在这种隐喻的语境之下,推理出“绿色的太阳”这个命题,就是真的。

总之,在交际过程中,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形往往容易出现,要使交际能顺利展开,就要根据语境的情境来对话语材料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以尽量使自己的表述清楚,语符和语意做到有机联系;对对方发出的话语信息恰当地理解,才能完成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邹崇理,逻辑、语言和信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

[2]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

[3]王正元,话语标记意义的语用分析,外语学习,2006,2

[4]薛媛,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关联推理,外语学习,2006,5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孟建钢,语结语境与话语理解,湘潭师范学究学报,2001(3)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准则关联话语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混凝土强度准则(破坏准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