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的策略探究

2009-09-05 07:22韩小荣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公德道德行为道德

韩小荣 刘 雯

生态环境教育已成为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之一,其根本宗旨是使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态度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积极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时期是生态环境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新世纪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探究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策略,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环境公德教育,不断完善教育内容

环境公德是社会公德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特定的道德规范,是对人的环境道德行为的制约因素,与法律规范不同,它是以社会舆论力量来约束的。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成为衡量和评价人的道德的主要标准之一。

1加强环境道德意识教育。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是以自然环境和能源的高度消耗为代价换取了经济效益,那么一些人猎杀珍稀动物,滥伐天然森林,肆意排放废弃污染物的愚昧无知和非人道的道德行为同样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均衡发展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规律看,它总是与道德行为相联系的,是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而道德行为又决定于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广泛的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教育,并引导他们从道德认知迁移到产生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牢固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不断规范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环境的忠实捍卫者。

2加强环境美育意识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美化环境,以满足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自然界的青山绿水、旅游胜地,能使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雄伟美,给他们以空旷高远之感;富有绿意、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校园和社区环境,也能使学生体验到和谐美,给他们以气爽明亮之感,学生只有在充分体验到环境美时才能产生对环境的积极情趣,进而激发他们爱护美好环境的道德感。开展环境活动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为社区、为家乡服务的自豪感,进而激发他们追求、创造美好环境的理智感,学生会自觉地对环境做出友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爱护环境的态度。

3加强环境责任意识教育。环境责任是指根据人在环境中所处位置,在对环境整体维护中应承担的责任。事实上,当人们意识到正是自己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才引起各种水旱灾害时,才担负起保护森林资源和治理水患的责任;当人民面对被污染而颗粒无收的土地时,才会挺身而出同污染土地的不道德行为作斗争。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弄清人在整个环境架构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弄清人所承担的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的同时又要保护自然环境的“双重责任”;弄清人离开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均衡、协调发展则会自我毁灭的客观规律,就会产生强烈的环境责任意识,就会把环境保护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4将环境公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环境公德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领导者应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制定环境公德教育的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以保证教育的可控性。以《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为基准制定学校、班级《环境保护公约》,内容可包括学习环境的美化、绿化,节水、节电和节能活动,个人及环境的卫生工作,节制超前消费等。并做到有检查、有评估、有表彰。在国情教育中要让广大学生明确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和资源问题,使学生懂得那种“我国地大物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激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知祖国之情,立报国之志,长报国之能,建报国之功。鉴于环境公德教育正成为人们的社会公德标准,因此在诸如三好学生评比、优秀学生评选、先进个人和集体的评选,都应将环境公德因素纳入其中,以增强学生恪守环境公德的自觉性。

二、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校内环境教育网络

1加强必修课的渗透。目前,我国学生环保知识的70.3%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国家编写的许多中小学教材中已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从学科本位出发,强调学科知识,而环境知识的学习在他们潜意识中只是附加目标,如教师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教学中,往往把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作为教学重点,而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则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样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的往往是学科知识,而非环境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环境知识,应站在环境教育的角度,审视学科知识,让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环境发生作用,使学生了解到学科知识对实际环境的巨大乃至触目惊心的影响,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刺激”,从而最终在学生内心把学科知识转化成“触目惊心”的环境知识。例如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提供这样的事例:1952年英国伦敦被茫茫大雾笼罩长达1周之久,致使4000余人在短短几天内死亡,两个月后又有8000余人相继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雾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及烟尘所致。显然这一事例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惊异感,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参与环境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愉快而有效的。

2注重隐性课内化。把环境教育融入学校环境建设中、纳入学生一日常规中、列入主题班(队)会内容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配合“绿色学校”的创建,在学校草坪和树上放置一些富有人情味的话语,既起到环境教育宣传作用,又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像班级进行废纸、易拉罐的回收,食堂“消除白色污染,自带餐具”的倡议,“绿色节日”各种环保宣传、环保行动的实施等,这些环境氛围的创设和环保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环境道德的内化、环境行为的养成起着更为深刻的影响。

三、加强道德践行,促进生态环境道德内化

据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和中国环境报社的调查表明:中学生的环境道德在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的得分高于环境预期行为和环境教育参与态度的得分,尤其是“行”的得分最低,表现出“知”与“行”的脱节,也说明中小学环境教育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生态环境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外在的环境意识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由环境道德认知上升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如何促使这一过程的实现,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提出的环境教育模式:环境教育就是“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的教育”。其中“关于环境的教育”主要是介绍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知识、意识,偏重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播;“为了环境的教育”将环境的改善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动机;“在环境

中的教育”则是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主要采用户外实地学习形式,通过涉足真实的问题情境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进而内化环境意识。对照有关德育理论和环境教育模式,反思我国中小学目前的环境教育,就会发现我们在教学中相对重视“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而忽视了“在环境中的教育”;重视理性教育,忽视了情感体验和践行教育,这正是环境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的关键所在。在学生环境教育中应加强“在环境中的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实践活动。

1开展课外活动,增强环保意识。开展环境考察和科学实验活动,举办环境科学夏令营。夏令营可配合学生的学习,组织学生采集有关植物、昆虫标本,并指导学生制作标本;结合考察见闻,讲述地球植物进化史、森林与物种、森林与人类的知识等等。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使他们初步明白地球物种的来之不易,保护地球、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是他们的一份责任。还可举办环保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世界环境日的纪念活动。

2开展环境宣传活动,深化环保意识。可制订社区活动计划,运用黑板报、墙报、宣传橱窗、图片展览、自编小报,进行街头宣传等活动;也可到农村向农民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如在使用农药和化肥时,应注意的事项;用农药后如何做到安全收获,使之既保护了环境又不使农作物和自身受到危害等。这样的参与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锻炼,而且这种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尽可能带领学生回归自然,去感受山的青、水的秀、天的蓝、云的白,激发美好的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科技咨询、环境监测、益鸟保护与招引,组织参观工厂、矿区“三废”治理与利用的做法及成果,参加植树造林的公益劳动等。在实践中深化环境认知,亲身感受和体验自然界的和谐、环境问题的严重,从而获得大量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以加深对自然界的理解、人地和谐的认同及对各种环境问题的感悟,自觉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真正达成知、情、意、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9

[2]田青,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35

(责任编辑孙晓雯)

猜你喜欢
公德道德行为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太没公德
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浅探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