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

  • 论梁启超的公私道德观
    是近代中国使用“公德”与“私德”这对范畴的第一人。基于国内外众多研究,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对梁启超道德观形成原因进行具体分析,详细阐述梁启超道德观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其中存在的合理之处与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刻反思,试图更好地理解梁启超道德思想中的公德与私德以及二者关系。本文不同于以往对梁启超道德研究的内容,侧重于对梁启超道德观中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再反思,思考从私德推广到公德这一进路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当今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公德;私德;公

    学理论·下 2022年9期2022-05-30

  • 梁启超国民教育思想的衍变
    《新民说》中关于公德私德的讨论,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对公私道德讨论的序幕。众所周知,梁启超的国民教育观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新民说》从《论公德》到《论私德》,他的国民教育观经历了从以公德为重到以私德为先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探索梁启超国民教育观的流变,以期为当今社会道德的建设提供一点建议和思考。【关键词】梁启超;私德;公德;国民教育【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2)

    今古文创 2022年12期2022-03-22

  • 汤本武比古“公德养成”之探析
    德之涵养》《关于公德养成》等著作。汤本武比古曾经担任天皇的御师,熟读中国的四书五经,著有《敕语续义》《孔子的五段教授法》,对中国儒家道德也有精湛的研究。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后,汤本武比古接触了欧美文明,察觉到当时日本与欧美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差距,于是又致力于汲取欧美文明的长处。尤其是在汤本武比古亲身感受了欧美国家的国民“公德”素质后,深受刺激,深刻反思当时日本“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汤本武比古著的《关于公德养成》,精辟地分析了“公德”内涵、“公德养成”的必

    社科纵横 2022年3期2022-02-04

  • 文化视域下新时代师德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的角度切入私德、公德与上德的师德建设路径,建构其五大策略:见贤思齐,争当楷模;身边榜样,提升动力;情心同理,倡导常态;鼓励为主,善于包容;忙于正事,无暇堕落。[关键词] 师德建设;文化人;公德;私德重师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灵魂,时代变革对教师德性造成一定的冲击,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首。[1]一、从文化视域探讨师德建设问题的必要性“内化为德,外显于礼。”内在的思想品德一定会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期2022-01-27

  • 日本近代学界对公德、私德之辨析
    安710126)公德和私德都是重要的德目,“公德是公众的道德,是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基准和法则”(1)史少博:《明治时期西村茂树“公德论”之建树》,《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世间每个人不仅是肉体的、自然的自我,而且同时是精神的自我,不仅是孤立的个体,而且同时还是社会的一分子,故而每个人都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个体的人如果脱离社会就无法生存,因为其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资料都是社会生产的产物。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由此,一方面人

    理论学刊 2021年5期2021-12-27

  • 梁启超以德育为核心的新民完全人格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公德;私德;新民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0-0047-06梁启超在《新民说》开篇讲到国由民立,但是以目前中国现有国民来讲,其“四肢已断,五脏已瘵,筋脉已伤,血轮已涸”,“愚陋、怯弱、涣散、混浊”,国不能力。因此,梁启超主张培养适合理想国家的“新民”,“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那么,面对“内治”与“外交”的双重隐患“以为患之有无,不在外而在内”,具体的文化陶冶之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10期2021-11-29

  •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教学探讨
    系现实,深入思考公德与私德的辩证关系。关键词:单篇阅读主题 《乡土中国》 公德 私德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五单元是《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因此,这本学术著作也应被视作高一语文教学的教材,其性质不同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推荐的大多数课内外读物,是必须精读深思的阅读文本。《乡土中国》对我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文化等做了大量理性的阐释,其知识体系可分为六个部分。《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与前一篇《差序格局》属于第三部分,两篇内容紧

    文学教育 2021年10期2021-11-05

  • 日本近代“公德”发展与“法治”关系探赜
    日本近代,国民“公德心”的拥有、“公德”水平的快速提高,乃至精神风貌的极大改观,不仅仅是日本政府对国民进行公德教育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与“公德”相应的“法治”健全与有效运用的结果。探赜日本近代“公德”发展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会体会到:其一,日本近代强制性治理“不公德”顽疾的“法治”意识提高;其二,日本近代具有法律效力的《违式诖违条例》落实,迅速使国民 “公德”水平提升;其三,日本近代 “公德教育”与“法治”有机结合推动了国民“公德”快速发展。[关键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9-03

  • 从中国传统社会特质看公德私德问题
    化比较的角度说,公德私德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的和西方的问题。作为“亚细亚现象”的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野,也就无所谓“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界,从而没有公德私德赖以附丽其上的基础。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有一条相当清晰的因果链条:商品经济→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修辞,意味着人的个体与类的分离和对立。与此不同,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这种发生学基础,而是表征为“家”“国”同构,由此决定着由“内圣”而“外王

    文史哲 2021年3期2021-07-28

  •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对师德两难困境消解的启示
    ,是他律与自律、公德与私德的有机结合。两者都是对关系的阐扬,有其共通之处,张载“民胞物与”思想中的“爱必兼爱”融合公德与私德的爱,“责任感”消弭公德与私德的界限,“超越自我,达至大心”化解公德与私德的隔阂,“有信”破除公德与私德的藩篱。关键词 民胞物与;师德;公德;私德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2-0029-03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伦理境界。“‘民胞物与说的是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1期2021-06-30

  • 日本近代的“公德”“训言”
    要:日本近代的“公德”“訓言”,是对近代日本国民遵守“公德”规则、规范的行为指导,并且以简单易记、容易理解、便于操作的表达方式体现。日本近代“公德”“训言”,是近代日本政府重视“公德”提升的产物,是落实统治者国民道德教育方针的手段之一。日本近代“公德”“训言”,其主要内容包括“消极公德”的“训言”和“积极公德”的“训言”。 “公德”之“训言”以“训言”的方式告诫国民要有所不为、有所为。日本近代“公德”“训言”,是与道德的其他“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道

    日本问题研究 2021年1期2021-05-28

  • 基于家庭教育的社会公德的培养路径
    行为的出现与社会公德意识的不强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公共场所不遵照特定要求自行其是,甚至无视标志牌的提醒以及人员劝阻等,这些都是由于社会公德意识的淡漠而导致的各种不道德行为。事实上,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不但是学校教育的事,而且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家庭教育得好,孩子的公德意识就强。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呢?一、创建民主对话形式,让孩子深刻认识到遵守公德的道理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或社会环境中的表现采取具有针对性的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1年3期2021-04-25

  • 儒家公私一德与家国一体的形而上学基础
    变;德性;道德;公德;私德DOI:10.16346/j.cnki.37-1101/c.2021.01.06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长于私德,缺少公德。陈来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并不缺少公德,“只是古代公德多系对于士大夫而言”,中国当代则应当“恢复个人道德”,提倡“君子之德、善人之德”,这“亦适用于公共生活”,可以“从不同方向而益群、固群、理群”。蔡祥元教授从私德易“徇情枉法”的角度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公私德之辨切中了儒学‘家天下思想构架的内在困境,这一困境并不能简单地

    文史哲 2021年1期2021-03-04

  • 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评
    :梁启超;新民;公德;现代国家引言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论家和思想启蒙家。其思想具有“流质善变”的特征,这与当时中国复杂艰难的国势密切相关。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在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殖民侵略与西方文明强势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后对中国国民文化内部心理结构的文化层面的反思,其中新民思想也就是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思想振聋发聩,对于当时国人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冲击。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于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关于国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学

    山东青年 2020年9期2020-11-16

  • 传统道德中的公德及其现代转换
    文化的瑰宝,其中公德的内涵对当今时代仍有借鉴意义。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我国道德领域进一步分化为公德与私德,传统道德与社会的发展存在不适应的现象。为了使传统道德中的“公德”重现生命力,以及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将以对传统道德中“公德”概念的厘定为出发点,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价值理念融合,使其服务于社会主义公德建设。关键词:传统道德;公德;现代转换一、引言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传统道德观念和现代思想的

    青年时代 2020年21期2020-09-29

  • 清末民初的“公德私德”之辩及其当代启示
    梁启超开启了以“公德”“私德”讨论中国社会问题与儒家伦理的先河,其后马君武、章太炎、刘师培、蔡元培等思想家对此问题都有所讨论或回应,尽管他们的立场各不相同,解决方案言人人殊,但他们都相信个人的道德品格具有某种统一性,都强调个人品格意义上的私德是一切公私道德的根本和源泉。梁启超后期更为强调“道德本原”与“节目事变”的区分,旨在说明道德本原与儒家道德的普遍性(超时代性)。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的建设,应该走出梁启超前期《论公德》中所谓“儒家重私德轻公德”的误区,接续

    文史哲 2020年5期2020-09-22

  • 美德伦理学、儒家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普遍困境
    学,而现代以来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必然导致公德压倒乃至摧毁私德的局面,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美德问题上面临的普遍困境所在。公德与私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古今之争在伦理学上的直接反映。顺着陈来的思路,对现代社会公德压倒私德的批判还有进一步推进的不小余地,既然公德概念的提出和提倡是为现代社会张目,那么,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就不可能只是一个失衡的问题,质言之,公德根本上来说会摧毁私德,被划入私德的传统美德在这个被理性化地认知与构想的现代社会中其实毫无容身之地。现代共和主义在美

    文史哲 2020年5期2020-09-22

  • 明治时期西村茂树“公德论”之建树
    常重视日本国民“公德”状况的改观,提出了关于日本近代“公德”建设的独特见解。西村茂树对“公德心”之培养的论述,不是按照常用的理论推导,也不是高谈阔论,而是结合明治初期日本“公德”的状况,将“公德”分为“消极公德”与“积极公德”,列举出现实社会中“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弊端,称之为“消极公德”;在此基础上,又列举了理想的、积极的、高水平的社会“公德”应该有的状态,称之为“积极公德”,这为人们的“公德”行为设定了理想的目标。西村茂树“公德论”的理论贡献是:“公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08-06

  • 古今之变与公私德行的现代理解
    《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偏向与流弊》一文,指近代以来最大的问题是政治公德取代、压抑、取消个人道德,并相应地忽视社会公德,使得政治公德、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之间失去应有的平衡。文章进而认为,恢复个人道德的独立性,并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是反思当代中国道德生活建设的关键所在。此论即出,遂引发人文学界强烈关注与反响,蔡祥元、任剑涛、肖群忠等先生积极属文参与讨论。在编者看来,这一话题的挑出,无疑切中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伦理变迁的流弊。不过,道德虽然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但

    文史哲 2020年4期2020-07-27

  • 家教家风建设促成孩子公德养成的策略新探
    设中,要重视孩子公德养成教育,以全面提升公民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能力。笔者提出的策略,一是对接社会公德,更新家教理念;二是对接社会公德,精细家教内容;三是对接社会公德,检验家教成果。[關键词]家教家风建设;公德;养成策略;新探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除了考验着国家公共卫生防控能力之外,也在考量着公民的公德意识。在新时期的家教家风建设中,要重视孩子公德养成,以全面提升公民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能力。一、前瞻性策略:对接社会公德,更新家教理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7期2020-07-23

  • 儒家“家天下”的思想困境与现代出路
    德长于私德,缺少公德,而后者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建构乃是不可或缺的。陈来通过澄清相关概念,对此批评进行了纠偏,并提出近现代以来道德建设的问题在于过度强调公德,压抑私德,因此需要通过提升私德来达到公德与私德间的平衡。私德固然重要,但是陈来没有看到,公私德之辨切中了儒学“家天下”思想构架的内在困境,这一困境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提升私德来加以解决。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中,儒家道德建设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区分私领域和公领域,明确家与国的界限,如此才可能在保护公领域的同时,成全私

    文史哲 2020年3期2020-06-03

  • 读《新民说》论公德与私德
    要的两个章节《论公德》《论私德》备受文人学者关注。关键词:道德;公德;私德;新民一、引言历史的发展向来都是洪流涌动,从专制到民主、从旧学到新学、从旧道德向新道德,中国道德时代的演变是半推半迫进行的,作为历史形态中的一环,民族自身的落后与西方文化入侵,使梁启超发现建立民族国家的难处,最紧要的是国民精神的缺乏,因而他提倡“公德”,以培養一种新的国民精神。从文明史发展进程来看,在传统形态的中国向近代中国过渡的历史性节点上,梁启超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民说

    青年时代 2020年7期2020-05-27

  • 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偏向与流弊
    他人的态度。关于公德,中国古代社会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近代性的社会公共生活所要求的公德和礼规。梁启超虽受日本近代重视公德的影响,但与日本的公德建设主要指向公共道德不同,他呼吁的公德集中在公民道德即政治性公德上。虽然公民道德和公共道德可以合称为公德,但事实上,一个稳定成熟的近代国家与社会,内部秩序更需要的为公共道德。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进程,使得政治公民道德大受重视,而相对来说,公共道德的概念及其推广则遭受忽视。近代以来最大的问题是政治公德取代个人道德、压抑个人

    文史哲 2020年1期2020-02-28

  • 公德行为的正当性研究 ——基于“纯粹关系”的公德思想论纲
    31)毋庸置疑,公德秩序建设仍然是当今中国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它甚至已成为对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考验。当今学界对公德秩序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公德行为被论证为具有正当性,是它被个体内化并予以遵从的逻辑前提。目前,公德行为之正当性论证不足是公德秩序建设的理论难点之一,而这实际上被公民公德素质差、公德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所遮蔽。笔者尝试提出“纯粹关系”这一公德理念,对公德行为概念、公德行为之正当性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辨析,为深化公德研究作出初步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01-07

  • 明治时期西村茂树“公德论”之建树*
    中,他注意到了“公德”在道德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于是投身社会“公德”的提升中。西村茂树以“公德论”为基础撰写了《公德养成意见》,刊登在明治三十四年一月的《读卖新闻》上,后来被收录于读卖新闻社编纂的《公德养成之实例》中。本文将具体分析西村茂树“公德论”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以及理论贡献。一 西村茂树的“公德论”之背景1868年10月23日,日本国改年号为“明治”,在政治上学习西方政体,进行了近代化的政治改革;经济上学习欧美的先进技术,力图推动工业化;文化上明治政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01-07

  • 新时期政德的新内涵
    ,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关键词:政德;大德;公德;私德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做人应该先立德;做官,应该以德从政。党员干部要立起政德,首先必须明确政德的内涵。政德的说法自古有之,最早見于《左传昭公四年》:“持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济?”在这里,政德是指“政事和德行”。那么,新时代政德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党员干部要立起政德,首先必须明确政德的内涵。政德的说法自古有之,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四年》:“持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济?”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2019-11-30

  • 新时代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三策
    关键词】新时代 公德 私德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识别码】A在中国社会中,道德一直扮演着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重要角色。梁启超将道德归属为人的一项素质,并将其表现划分为公德和私德两个方面。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认为,道德是一切的根本,社会上的任何事业,若不依靠道德就不会成功,如果有了道德素养,则将无往而不利。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大德”“公德”“私德”都属于道德范畴。加强新时代的道德建设,促进公民道德素质提高,是构建新时代精

    人民论坛 2019年28期2019-10-16

  • 当代公德与私德的矛盾冲突与并进建设
    【摘 要】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的培育一直是社会不断探讨的问题,行为合乎道德与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好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但是,当代我国私德与公德的矛盾可谓是暴露无疑,一方面,一部分人为了追求私利,不择手段,私德败坏,侵蚀公共道德与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倡导高层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侵害个体权益与私德。因此,协调发展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尤为重要。【关键词】公德;私德;矛盾;和谐并进【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6期2019-09-17

  • 浅谈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与培养,这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就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懂得怎样做才是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从一点一滴的影响教育过程中形成一种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关键词:进行;公德;教育良好的公德意识的形成,要在不断的教育过程中养成与发展,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这是对每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每个社会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是人们在日常学习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1期2019-09-10

  • 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育;家长;环境;公德【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8-0021-01礼是“六艺”之首,这里的“礼”就是指德育教育。中国历来是讲礼仪的文明国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德育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他们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受家长影响较大。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与良好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配合与联系,使得家校形成合力,共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18期2019-09-10

  • 《新民说》中私德的重新定位
    位,在关注西方“公德”的同时关照回当时的中国国情,在不否定“私德”的基础上,将它解读为“公德”的合理性基础,提出了其维持过渡时期运转的作用,并以之为实现理想道德建设的起步第一要义,在学习西方价值观和推崇“公德”的思想体系中实现了“私德”的合理化。关键词:新民思想;私德;公德;重新定位《新民说》较系统地阐述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其中关于国民道德的论述将道德分出了“公”与“私”两种类型,分别作用于对私人与对社会两个层次,相互补充形成相对完整的道德框架。而在“私德

    青年时代 2019年5期2019-04-03

  • 《论公德》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文/吴昕宇《论公德》是梁启超论文汇编《新民说》中的内容。他对“民德”的论述始于1902年,被《新民丛报》刊发。如果说“改造国民性,培养和造就一代新民”是《新民说》的核心灵魂,那么《论公德》就可以说是他所要培育的新民的基点,因此人们把《新民说》的道德理论归结为公德说。确实,《论公德》的发表,开宗明义地指明公德问题,逐节讨论权利思想、自由观念等,在当时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在当今这样一个人们对公德的诉求越来越高的社会,研读梁启超的《论公德》,理清公德与私德

    记者观察 2018年17期2018-12-21

  • 说一说对好老师的肤浅认识
    。关键词:忠诚 公德 美德 教研教育离不开老师,好的教育就要有好的老师。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责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作为一名好老师,就要自觉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好老师要开拓创新,外树形象,内炼素质,做领导放心的下属,做同事信赖的朋友,做学生喜欢的良师,做社会认可的职业形象代言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历,我认为要成为新时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7期2018-11-19

  •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018年第8期《公德行为发生的类型划分及教育策略》一文中指出,公德作为现代社会运作的优先伦理,它对于提升人类整体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公德行为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被动遵守型、主动遵守型、主动维护型、被动维护型。基于公德行为发生类型的教育策略有:一、培养学生对公德价值的理解、认同与接受,有效引导其避开“被动遵守型”与“被动维护型”的道德盲区。对于被动遵守型公德行为来说,学校可以开展以“理解、认同、接受”为主题的公德价值理性引导活动,重申公德的本真

    中小学德育 2018年10期2018-11-16

  • “私德”与“公德”的差异及其与当代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范的“私德”与“公德”,同样也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私德”和“公德”的理解,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看法,虽然学术界至今仍未给出一致定义,但以下观点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私德主要是人们在不直接涉及到有关其具有社会整体义务与责任的私人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公德主要是人们在涉及到有关其具有社会整体义务与责任的行为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很显然这一观点是从道德所涵盖的社会关系内容来对两者进行区分的,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将从多个方面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7期2018-11-07

  • 浅析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摘 要】 公德私德问题自被提起后,至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目前存在很严重的公私德发展情况不对等的问题,仁义礼让等私人道德原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相较之,社会公德对人们的规范作用就小得多。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平稳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公德 私德 途径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1902年在其《新民说》一文中谈到:“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

    大经贸 2018年9期2018-11-06

  • 法律并非最低限度的道德
    。关键词:法律;公德;私德一、你所谓的道德不是我的道德“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主要阐述了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一种模式,即耶里内克和耶林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说,该学说认为,“显示出法律和道德在应当层面上的重合之处即法律与一个社会低层次的道德——该社会中最起码的道德,是基本重合的,法是实现这种道德要求的必不可少的强制性手段和衡量道德要求的具体标准,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法律领域是道德领域的一个部分,而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那部分内容超出法律领域的那部分道德内容,虽然是值得追

    大东方 2018年3期2018-09-10

  •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探究
    本要求。关键词:公德;网络道德;计算机伦理引言网络是现代技术的标志。互联网社会公德内容的发展与完善,是保证网络社会和谐、健康、稳定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对互联网社会公德主体在道德意识和行为上进行约束和规范,是互联网社会公民言行恰当的前提条件。本文将对互联网社会公德问题的深入探讨。一、网络社会公德的涵义以及特征网络社会公道是指作为社会的成员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或者从事与网络有关的社会生活、社会行为与社会活动中建立并遵守的共同的社会道德要求和社会行为准则,是社会

    大东方 2018年6期2018-09-10

  • 梁启超国民素质培养观念的体系性认识
    视“外”部素养(公德);公民素质培养应以“内”部素养(“私德”)为基础;“私德”“公德”的内涵很清楚,“私德”的培养是我民族传统所长,方式方法无需外求,“公德”的培养是我民族传统所欠缺,应多学习西学所长。整体上看,梁启超的国民素质培养体系(“新民”理论)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这是当时国家强盛目标对国民素质体系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键词:梁启超;国民素养;“新民”;“私德”;“公德”中图分类号:B2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

    理论导刊 2018年5期2018-07-12

  • 公德的成长与私德的规范
    关浩【摘要】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的培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不断探讨的问题。怎样的作为合乎道德,怎样的作为违背道德,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当二者关系得到协调,和谐一体的道德体系才能有序发展。【关键字】公德 私德 道德信仰 【中图分类号】D648.3 【文献标识码】A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模式、交往方式、获得认识的渠道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在给人带来经济效益和各种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让有些人对于传统道德产生了质疑,

    人民论坛 2018年5期2018-03-12

  • 论福泽谕吉的公德观及其现代启示
    为价值基础建构的公德观,主要从政治道德与社会公德两个维度展开。福泽谕吉的公德观不仅推动了日本明治时期公共道德的近现代化,而且对于我国的公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关键词:福泽谕吉;公德;天赋人权;政治道德;社会公德作者简介:于建东,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河南新乡 453007)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伦理学家。梁启超认为“福泽谕吉之在日本”是“必不可少之人也。苟无此人,则其国或不得进步,即进步亦未必如是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5期2017-09-30

  •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其是中小学德育,公德与私德究竟应该孰先孰后?所谓公德,指的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规范。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只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活动便无不具有公德的规定性。而所谓私德,则是指个人自处的德操,也是个人对待其他个人、处理与其他个人关系的道德。按照梁启超先生的定义,公德为“人人相善其群”,这无疑是正确的。“群”既指公共领域,也指共同生活的公民,“群”就是“公”。“群”是公德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公德的评价者、监督者。“相善

    人民教育 2017年10期2017-07-17

  • 从文体对等来分析冯骥才的《公德》译文
    度,对冯骥才的《公德》翻译实践做出分析。【关键词】文体对等 修辞 句式 用词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6期2017-07-13

  • 公德与私德,一个都不能少
    过程中,社会注重公德对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而在一定程度忽视了私德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因此,提高对私德的重视十分必要,只有人人遵守私德,社会公德才有更加牢固的基础;只有重视整个社会的私德建设,将私德与公德置于同等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道德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私德 公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德”是源自社会公众内心的情感和信念,是指社会个体的品行和道德。“德”可以分成公德和私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

    人民论坛 2017年14期2017-06-15

  •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识到: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由于飞机临近降落,厕所关闭,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裤子让其方便,招致网友一片指责。公德规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可能在多年以后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7年4期2017-05-03

  •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拓展阅读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王子墨近日,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该校学生随地乱扔垃圾。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这不得不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由于

    初中生世界 2017年14期2017-02-26

  • 溅起的雨水 缺失的公德
    起的雨水 缺失的公德陕西省西安市读者许双福下雨天,从行人身旁急驰而过的车辆,无论是公交车辆还是社会车辆,无论是在车道上行驶,还是在有行人通过的斑马线上,绝大多数的车辆是“劈波斩浪”般地飞奔而去,溅起的雨水如瓢泼一般。有的行人猝不及防被溅泼成了水人,反应快的提前躲闪或者用雨伞遮挡,免受其害。遭受瓢泼的行人,看着远去的车辆愤懑不平,又只能无奈地自认倒霉。溅起的是雨水,也是文明素养和公德缺失的体现。难道这些司机不知道车速过快会将雨水溅到行人身上吗?他们比谁都清楚

    饮食保健 2016年16期2016-09-26

  •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指责的又是谁呢?公德示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如何引导羞恶之心成为“公德”,或许是一个教育思路转换的关键。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

    时代报告 2016年6期2016-05-14

  • 中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教育学院)中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秦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关系,能否遵循社会公德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德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阶段正是社会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效的公德教育对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加强青少年的公德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功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完善公德教育评价体系等多种策略来提高中小

    新课程 2015年19期2015-08-15

  • 接受公德的洗礼
    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公德危机。公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比如:在空间上,它属于公共领域,反映的是共同利益的道德;从涉及的人物看,是全体公民所必须履行的基本责任、义务、规约;从境界上看,公德属于底线道德,因为既然是针对全体人的,它就只能是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从践行动力看,公德需要借助于理性说服和规则遵从;从修养方式看,私德修养靠个人的良心和慎独,公德修养却靠社会法则和他律。所以,公德的关键词是公共理性、规则意识和大爱之心。我国目前虽然亟需公德,但是公德在中

    中小学德育 2014年5期2014-07-16

  • 大学生公共道德素质培养途径研究
    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的素质,具体包括大学生的公共道德认识、公共道德观念、公共道德情感、公共道德意志以及公共道德行为等。[1]要培养具有较高公共道德素质的大学生,就要从大学生公共道德素质的具体构成出发,养成大学生对公共道德的正确认识,使大学生能够产生端正的公德观念以及良好的、稳定的公德情感并锤炼出正确的公德意志,进而践行社会主义公德规范所倡导的公德行为。探讨基于道德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公共道德素质的培育思路与对策,充分探析大学生公共道德素质问题,有计划、有步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5期2013-04-11

  • 国民性的改造:公德先行的国民教育
    导新的国民意识,公德思想就成为最积极倡导的新国民意识之一。一、公德先行:公德与私德的利益考量随着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公共利益的不断扩充,社会公德逐渐成了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没有弄清到底什么是公德的情况下谈公德,难免会众说纷纭,明晰公德的概念成为第一要务。关于公德的界定有内容取向、外推取向和形式取向三种形式,研究中比较多的集中于内容取向和外推取向。其一,内容取向。通过明确规定某些道德内容来界定公德、私德,如合作、互助、尊重、诚信、责任、奉献、公正、爱国、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23期2013-03-27

  •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是道德。现在分“公德”和“私德”两方面来说。先说“公德”。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盛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到公德,卫护公德。如果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每一个行动,则这一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要不然,就只有把这些不顾公德的分子清除出去,这个集体才有转向新生机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每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是否妨碍了公

    成才 2010年11期2010-04-04

  • 公德教育,养成为重
    祁若华所谓公德养成教育是指,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对学生的公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公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公德心理结构的教育。学校是推进公德教育的主阵地,班级理应把公德教育作为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在班级活动中该如何有效推进公德教育呢?一、理解公德养成教育的内涵公德养成教育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自我公德认知水平是公德养成教育的前提。第二,细心构建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0期200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