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卓著 风范永存

2009-09-15 09:08杨善清
老友 2009年9期
关键词:井冈山

杨善清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人们倍加怀念那些为中国革命奋斗终生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是他们前仆后继为我们创建了新中国,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为改革开放新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记述的是一位红军老干部的遗事。他名叫刘型,一生英勇无畏,功勋卓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转战南北,解放后又呕心沥血建设新中国。他晚年研究撰写革命斗争史和回忆录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体现了其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无限忠诚。

黄洋界上立奇功

刘型1906年生于江西萍乡排上一个佃农家庭,祖籍湖南醴陵,自幼聪慧好学,1925年考入萍乡县立初中,早年投身革命。1927年5月,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时,他参加了讨伐夏斗寅的战斗,英勇顽强,火线入党。同年9月,他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暴动。1928年4月,他带领游击营共80多人奔赴井冈山,找到了毛委员。红军整训以后,刘型任31团1营1连的党代表,连长是他在武汉军校就读时的同学陈伯钧。从此,他们为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共同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

1928年8月,红军主力转战湘南,只有两个连的兵力防守井冈山,敌人调集数十倍于我的兵力,向井冈山进犯。刘型在上级指挥下于29日带领不足一个连的兵力(因连长在红军医院养伤,由党代表指挥战斗),扼守黄洋界哨口,进行正面防御。黄洋界周围山势险要,林草茂密,云雾缭绕。刘型临战不慌,配合特委组织山上的民众运送物资,构筑工事,呐喊助威,严阵以待。他们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采用近距离点射和草下埋竹钉及向下滚石头等战术,以一当十,连续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第二天的战斗更加残酷,敌军围了一重又一重,不断向我军发起攻击。我军隐蔽得很好,敌军找不到准确目标,只能乱射;我军工事稳固,敌军的子弹都穿不过。山上我军红旗招展,山头号角相闻,互相鼓劲。下午4时,我军把南昌起义部队留在茨坪修械厂修理的八二迫击炮抬上山,安放在营指挥所附近。营长命令向敌军发射3发炮弹,最后1发落在敌军指挥阵地爆炸了,一时间浓烟滚滚。敌军以为我主力部队回到山上,吓得魂飞魄散,趁夜色降临,偃旗息鼓,连忙逃回酃縣。这次黄洋界保卫战敌军死伤约300人,我军仅伤数人,大获全胜,牵制了宁冈等地敌军,使之不敢妄动,对巩固井冈山根据地意义十分重大。朱德、毛泽东9月下旬回师井冈山后听了团首长的战斗汇报,十分高兴。毛泽东同志欣然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颂扬“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以壮军威,欢庆胜利。

南征北战历艰险

1934年10月,刘型随红五军团开始长征,这个军团是整个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后卫。担任军团后勤部政委的刘型,完成了繁重的掩护和转移任务。1935年春,刘型任红五军团政治部秘书长,初夏成立随营学校,他又调任该校政治委员。红军四渡赤水之后,下贵阳,往云南,再渡金沙江,刘型率随营学校学员随同主力部队艰苦作战。

红军渡过大渡河以后,向北挺进,进入严寒陡峭的雪山,红军衣服单薄,刘型交代学员随身带些辣椒和蒜头,以备过雪山御寒用。在随军攀登4000多米的夹金山时,山上狂风呼啸,雪粒扑面,无路可寻,刘型带领学员们手拉手,弯下腰,五六个人结成一伙,顶着风雪,迎难而上。登上山巅之后,他又告诉大家采用滑雪的办法(人坐在斗笠或背包上,向下滑滚),克服了下山的困难。在红军经过少数民族地区的时候,刘型严格执行民族政策,教育随营学校学员尊重民族习惯,做到秋毫无犯,增进了民族团结,得到了少数民族支持,从而顺利北上抗日。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刘型先后任八路军总政宣传科长、敌工科长、八路军军政学院政治处主任、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四野十纵队副政委和中共嫩江省委常委兼齐齐哈尔市委书记等职。在战斗中,他吃苦在前,不畏艰险;在工作中,他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和他同一个支部的老党员、老红军袁德胜被整了黑材料。刘型根据了解的事实,仗义执言,否定了加给袁德胜的“莫须有”罪名,保护了这位老红军。刘型还为东北解放和全国解放做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工作。当时的东北军大主要任务是训练、培养部队干部,教育东北知识青年,为全国解放储备人才,他尽职尽责,付出了大量心血。

放下枪杆创新业

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刘型随部队南下,来到了湖南。当时刚建立的湖南省委面临支前、借粮、秋征、剿匪和减租反霸等繁重任务,时任省委秘书长的刘型经常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上传下达,听汇报,写报告,总结经验,交流情况,还要做干部的思想工作,抓机关作风建设。他曾用《左传》中宋人献玉的故事教育下属,一定要清正廉洁,拒腐防变。身为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及工业部长的刘型,已经离家20多年,却没有回家看望过相距不远的84岁老母亲。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令人赞叹。到1949年年底,湖南省建立政权等工作初步打开局面后,他才请假回到阔别21年的老家看望母亲。此后,他又多次到醴陵开展工作,都因任务在身来去匆匆,几过家门而不入。

1952年10月,刘型调任北京地质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北京地质学院是由几所老大学的地质系(专业)为基础新组建的工科学院。办学初期校舍分散,没有集中的校区,教师和干部力量薄弱,新的教学方案更是一张白纸。刘型带领干部、教师和学生艰苦创业,从需要大批地质人才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学习苏联经验,不走规模“小而全”和专业“全而细”之道,而走规模“大而重”(学生发展到5000至6000人)和专业“少而精”之路,重点办好地质普查和勘探专业,同时兴办两年制的专修科,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地质人才。据统计,他任职的6年中,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的学生相当于解放前同类人才的5倍多。当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还专门报道过北京地质学院的办学经验。

1958年10月,刘型调任农垦部副部长,分管橡胶和热带作物工作。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深入广东和云南一些农场和热带作物研究院校,广泛调查研究,向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了解情况,学习专业知识。他尊重科学,支持新生事物。在发展橡胶事业中,他顶住压力,支持以何康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的创新观点,摆脱苏联某些学术观点的束缚,从实际出发,支持直接引进适合于我国的良种橡胶,推广“芽接”等先进栽培技术,使我国橡胶产量由每亩30公斤~40公斤提高到100多公斤。刘型又历时两年时间,听取干部、专家和工人意见,提出并领导起草了《橡胶生产技术规程》。《规程》经过多次修改定稿,于1961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国家科委和农垦部联合颁布。该《规程》现在看来仍不失为一部很好的技术法规。从此,我国的橡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稳步发展之路。原来被认为只能在北纬17度以南栽种的橡胶,后来发展到在北纬18度至20度,即除广东南部以外,在滇、闽、桂的南部也能栽培,从而扩大了种植范围,增加了产量。刘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为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风亮节度晚年

“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刘型横遭林彪、江青一伙的迫害,多次被批斗。农垦系统有人批判《橡胶生产技术规程》是“技术挂帅”,是典型的反动学术权威。1969年农垦部被撤销,并入农林部,刘型夫妇被下放到江西永修五七干校劳动。即便如此,他仍认真负责地做好干校分配给他的仓库保管员工作。

1970年他参加了江西省委组织的井冈山老干部训练班。他和萧克同志如实回忆了当年井冈山斗争情况,其中谈到“朱德的扁担”怎么变成了“林彪的扁担”,被林彪反革命集团栽诬为“严重的反革命事件”。林彪摔死于温都尔汗后,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刘型夫妇调回北京检查身体,结束了干校生活。

“文革”时期,江青一伙为篡改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安排人拍电影《井冈山》,特邀刘型当军事顾问。在了解了拍电影真实意图后,他以身体有病为由,加以拒绝,没有上阴谋文艺的当。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夏天,北京人艺要排演话剧《向井冈》,请刘型指导。他接到邀请后,虽身体不适,仍如期前往,给予热情支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刘型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当时他已72岁高龄。他说,我们失去的时间太多了,要用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加倍努力的工作,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他带病参加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重要政策、法规的制定,参与了一些重大冤假错案的平反昭雪工作。

他在晚年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政协文史研究会革命史组副组长、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顾问。虽然身体不佳,但他仍然热心收集、整理和研究我党的历史资料,有时带秘书去中央档案馆查资料,找来京开会的井冈山老人贺敏学(贺子珍的哥哥)一起回忆井冈山的斗争史。他找寻乌县地方干部帮助核对方言土语,弄清史实,还发动家人参与调查、抄写和核对资料。通过不懈努力,他先后搜集和整理了数十万字、共200多篇的革命历史资料和回忆录,如《井冈山斗争回忆》、《黄洋界保卫战》、《大柏地战斗》、《宁都起义部队整编》等。在他病重期间,胡耀邦同志到医院看望他时,刘型坚定地说:“我出院之后,一定要完成您交给我的撰写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的任务。”孰料天有不测风云,1981年8月7日,刘型同志与世长辞。

在江华同志主持的刘型追悼会上,谭震林同志致悼词。悼词中说:“刘型同志从事革命工作55年如一日,保持着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作风,保持共产主义的美德和情操……不愧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不愧为我们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刘型同志去世以后,他的生平事迹在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常年展出。1986年,他的骨灰与陈毅、滕代远、陈正人等同志的骨灰一起,被安放在井冈山宁冈烈士陵园。

责编/文波

猜你喜欢
井冈山
一座圣山 代代景仰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井冈山之风
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
井冈山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红杜鹃
井冈山十里杜鹃
中国海军“井冈山”号船坞登陆舰进行抢滩登陆训练
正确认识井冈山精神及其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