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强国路

2009-09-15 09:08
老友 2009年9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政治世界

宗 平

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民主进步、走向开放……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经济成绩令每一个中国人自豪

一组组数据见证了中国的辉煌,足以令每一个中国人自豪: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基本恢复的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79亿元,2008年达300670亿元??这就意味着2008年中国一天创造的财富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2008年,我国粮食生产达到52871万吨,比1949年增长3.7倍;能源产量增长108.5倍;发电量增长达805倍。

2008年,我国公路里程超过370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45倍多,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总长度超过6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近8万公里,增长2.7倍。

1949年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孱弱的民族工业在战乱和外国货双重打压下苟延残喘,“洋油”、“洋钉”和“洋火”等“洋”字头几乎成了所有工业品的固定前缀;60年后,中国制造走向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266倍,“世界工厂”成了中国的美誉。

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超过3000美元;财政收入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

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城镇人口比重从1949年的一成提升到现在的近五成,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走过弯路,我们依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还排在世界100名之后。我们的很多位居世界前列的统计数字用13亿人一除,依然比较落后,这是基本国情。

经济体制改革让百姓得到实惠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平均主义盛行,严重影响了人们积极性的发挥。改革开放后,我国收入分配体制不仅实现了按劳分配,而且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了起来。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了约60倍。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巨大转变,这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选择,而是在探索和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与矛盾的过程中逐步演进的结果。正如埃及人民议会议长艾哈迈德?法特希?苏鲁尔说的那样:“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不仅让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还让中国与有着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

60年,弹指一挥间。但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

走向世界,让全球倾听中国声音

新中國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封锁,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只有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此后的中苏交恶,迫使中国更加封闭。

当时,我国建设急需的橡胶、化肥、钢材、机械等大量物资和设备需要进口,但进口渠道很少,外汇更是缺乏。国内的产品只有少量出口,几乎全部要靠国内市场“消化”,同时来自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几乎为零。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从此,中国经济的大门毅然决然地向世界敞开,中国也从此逐步迈入世界大市场。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中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局面,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广阔的发展空间展现在人们面前。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大国家。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的《世界改变中国中国改变世界》一文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在这三个阶段中,开放政策始终不变,但开放的结果却变而又变,使中国变得更加发展、更加强大了。”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6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在腾挪转换中不断扩大。中国不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国内生产,而且有效利用国际资源支撑国内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增长后劲十足。

政治体制改革不断进步

60年来,我国在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有力支持,就不能取得辉煌的经济成就。

对此,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所长房宁指出,从改变“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入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领域进行了四个方面的重大改革,为整体改革铺平了道路。

首先,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领导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废除事实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大批拥护改革开放、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为坚持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提供了组织保障。

其次,废止政社合一体制,恢复乡镇设置。将政府的行政职能与农民及农村集体的经济活动分开,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了制度前提和条件。

第三,实行简政放权,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在微观经济层面调动了企业积极性,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四,实行宪法改革,恢复社会主义法制,在法制框架内实行改革,设计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制度规范。

正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国政治领域进行了重大的、关系全局的政治体制改革,才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和加速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当年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后来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障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给予每一个中国人以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自由。政治制度保障人民权利,造成了社会价值、社会导向及社会竞争系统的改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原因。

全面辩证地看待经验和教训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民族正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同时,不可否认,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也曾犯有错误,社会主义建设也曾出现过曲折。要全面准确辩证地看到,伟大成就和巨大进步是历史的主流,而错误和曲折是支流。我们回顾历史是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能因为我们犯有错误、有过曲折而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共和国的历史,不能用支流否定主流,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子一定会摔跤的道理是一样的。而且,这些错误是我们党自己发现、自己纠正的,我们党从来是在纠正失误、总结经验教训中发展壮大的。

我们回顾起步时的艰难探索,对于我们今后继续求索的漫长建设道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不要轻率地否定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在刚刚起步时的艰难探索。对这段艰难而光辉的历史,和创造了这段历史的我们的前辈,我们要永远充满敬意。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编/木艮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政治世界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