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师

2009-09-18 08:50
龙门阵 2009年6期
关键词:五哥袍哥茶碗

余 飞

旅馆的“幺师”

“幺师”是过去四川人对客栈、旅社、茶馆服务人员的称谓。“幺”有渺小、不入流的意思,“师”指“师傅”,在四川话里代表某种职业或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的人。

旧时的四川旅馆行业竞争激烈。每到黄昏,为争夺客源,客栈旅社的“幺师”们便站在自家门口,用一种宛如川剧清音的音调高唱“拉客歌”,歌词诙谐,极具诱惑力。

“幺师”们头戴一条包头帕,腰扎围裙,肩搭雪白干净的毛巾,满脸笑容地临街吆喝:“客呀客,天黑落店歇。坐轿的客,骑马的客;滑竿客、担子客、盐客、包袱客、杂货客、哦嗬客(卖砂罐的),七十二行,八十八样,走南闯北、去东到西的过路客,天色已不早,请进小店歇。房间又干净,墙壁又雪白,臭虫虼蚤(跳蚤)都没得。”如有客人上门,“幺师”便快步上前,取下肩上毛巾,殷勤地替客人掸去身上的灰尘,热情招呼道:“几位客官,里面——请——”后面那个“请”字拖得婉转悠长,颇具韵味。

到了夜深时分,住店的客人扯(四川方言:谈,说)酒经的扯完了,耍牌的打着哈欠散场了,出外省亲访友的也回来了。“幺师”洪亮悦耳的“交接令”在耳边响起:“楼上的客,楼下的客,听我‘幺师来办交涉。行路辛苦了,落店把脚歇。包袱担子要搁好,上床之前把门撇(闩门)。烟头明火要当心,油灯一定要吹灭。瞌睡警醒点,谨防夜摸客。要屙尿的有夜壶,莫要在床上画地图;要屙屎的有草纸,莫要撇(折断)我的床笆子(竹条编的床垫),各位客官听好了,免得我来挨日诀(遭受老板粗野的谩骂)。”

茶馆的“幺师”

茶馆“幺师”的工作相对比客栈、旅社的“幺师”复杂一些。茶馆里的客人每天熙熙攘攘,热闹喧哗,“幺师”除了要有“老于事故,人情练达,起眼看人,殷勤待客”的功夫外,还要有一套过硬的茶艺绝活。

“幺师”一手提盛满开水的铜壶,一手拿一叠盖碗茶具。客人落座,“幺师”手一撒,就准确地在每位茶客面前放上一个茶托,因惯性作用,茶托在桌面上还不停地打旋。只听“咔咔”几声,茶托上已摆上了搁好茶叶的茶碗。

茶馆里的茶客坐得比较挤,车(四川方言:扭转)不开身。掺开水时,“幺师”手提铜壶,嘴长1米左右,尖细透亮,站在两米开外就可以为客人加满开水,而且滴水不漏。“幺师”斟水的动作招式繁多,“雪花盖顶”、“苏秦背剑”、“高山流水”……看得茶客眼花缭乱。一般来说,头碗茶称为“发茶”,将茶性泡出,一般不能掺满。等续上水后,“幺师”用小拇指轻轻一挑,一招“海底捞月”便让茶盖好似一个空翻,稳稳地落在茶碗上。摆碗、续水、扣盖,一套动作如同行云流水,让人未品香茗先获得感观上的享受。因其独特的技艺,很多文人雅士还把“幺师”戏称为“茶博士”。

“幺师”除了要“耳听八方”,随时听候茶客召唤外,还要做到“眼观六路”。“幺师”在熙熙攘攘的茶馆内穿梭忙碌的同时,还要把眼睛余光瞄准门外。来了客人便满脸堆笑地迎上前去:“张大爷来啰,里面——请——”并用抹布象征性地或掸一下桌上的灰尘,或擦一下桌上的茶渍,请客人落座。如旁边有茶客招呼,“幺师,张大爷的账记我头上”,“幺师”听后,便对柜上高呼一声:“张大爷的茶钱,王大爷开——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幺师”那嘹亮的吆喝声总是回荡在茶馆里。

“幺师”的兼职

解放前,四川茶馆常常又是“袍哥组织”联络站和堂口。“袍哥组织”源于明末清初,由反清复明的“哥老会”演变而来,因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立下大功,到民国时期特别昌盛。袍哥组织一般较隐蔽,许多并未公开打出堂口,其联络点常常设在茶馆内,所以俗有“不是袍哥不坐馆”的说法。某家茶馆是不是袍哥的堂口,嗨袍哥的人一眼就能瞧出端倪。“幺师”也因职业关系,理所当然地担当了袍哥堂口的联络员。

“袍哥”自称江湖上的人,自有他们的生存法则和独特暗号。外地来的袍哥进了茶馆,叫上茶,用茶盖、茶碗、茶托在桌上摆出一个特定的花式后,便静静地跷起二郎腿坐在那里。“幺师”看到茶碗的摆置方式,知道来客是“本门中人”,有事求见。随即把来客悄悄引至内室,抱拳行礼后对“切口”(袍哥组织使用的暗语),辨认对方是真袍哥还是“空子”(假冒的)。“幺师”和来客双手交叉在胸前,两掌握拳,大拇指上跷,就是“袍哥”的见面礼。

“幺师”问来客:“有宝献宝,无宝受考。” 来客答:“同扶汉室,造福必昌。”

“幺师”又道:“公片宝札,请拿上符。”

“金招牌,银招牌,小弟与兄送宝来。仁兄今日得宝后,步步高升坐八抬。”

“哦,贵龙码头,坐哪把交椅?”

“青州场上义字带幺大。”

……

经过一番验证后,“幺师”请出堂口负责公关的“交际五哥”。“袍哥组织”里按座次不同,各有分工,有负责管理帮内财务的,有负责到各处争夺地盘与外帮人火拼的,有负责情报的,“交际五哥”负责堂口的迎来送往。“交际五哥”出面接见来客,来客道出来意,哪怕是身负命案前来躲避,“交际五哥”也会安排好吃住,还说:“兄弟在这儿好好耍,一切花销哥子捡了。”也许正是这种“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的袍哥精神,形成了巴蜀人重情讲义的耿直性格。

“幺师”在袍哥组织里仅算小角色,做的都是一些打杂跑腿的小事,因其能说会道,记忆力超群,有时还要在一些小堂口担任司仪职务。如遇到兄弟入伙“袍哥组织”,等到夜深人静,茶客散场,便请出“关二爷”,开上香堂。新人跪在“关帝”像前,袍哥大爷分坐两旁,“幺师”身穿青布长衫,一改白天低声下气的模样,抬头挺胸干净利落地站在堂前,先帮规,后赞歌,安排得有理有条。

当然,不是每个茶馆都是“袍哥组织”的堂口,“幺师”也并非个个都是袍哥。更多的“幺师”还是每天穿梭在喧闹嘈杂的茶馆里,用洪亮的吆喝声招呼茶客,耍那龙飞凤舞的茶艺,听些稀奇古怪的新鲜事。

时过境迁。“幺师”这一称呼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那婉转动听的嘹亮嗓音令人回味。

(压题图:《老成都食俗话》,林洪德绘)(责编 王容)

猜你喜欢
五哥袍哥茶碗
茶 碗
茶·碗
袍哥文化与巴蜀现当代文学概论
试论巴蜀影视剧的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
四川袍哥会的膨胀与覆灭
乡村秘密社会的多种叙事——1940年代四川袍哥的文本解读
窑事
打鼓
五哥与小鬼
五哥的家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