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

2009-09-18 06:02寿月仙
农民科技培训 2009年7期
关键词:公共财政工种农广校

寿月仙

近几年,浙江省杭州市农广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成效明显,深受进城务工农民的欢迎。从培训资金来源的角度,该校提出了三种培训模式。

一、市场运作模式

市场运作模式最早开始运行。2003年,杭州市农广校看准农村有大量劳动力需要转移,城市又有大量的技术岗位缺乏合适的劳动者,这中间存在巨大的空档,如果操作得当,会取得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培训的工种,然后一面与急需技术工人的企业联系,一面与比较贫困的仙居县农业局联系,将农民、技能培训、企业三者联系起来,开展农民异地转移就业车工钳工技能培训。学校承诺凡经过培训合格者,由学校负责学员的就业安排,若没有实现转移就业的,学校退回全部学费。经过半年的技能培训,合格的学员均安排就业,几年后回访表明,车工钳工的大部分学员已经成为杭州的新市民,有的人已经成为企业关键岗位的技术工人,月收入在3000~4000元左右。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员有的还成了小老板。

这项培训的特点是在政府行政部门的支持下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部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招生过程中。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了招生的信任度,减少了招生工作的难度,学校满意;农民自己出钱培训,学习目的明确,主要接受技能训练,其在机器上实习操作的时间与技校毕业生相当,毕业前已经初步掌握了操作技能,学员感到满意;企业接收毕业学员,改变了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养技工模式,企业感到满意。

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培训工种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培养技工成本较高,一般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不愿开设这些专业,技工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职业在一般市民中有认可感。例如车工、钳工、数控机床操作工、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缺点是农民自己要出一笔不小的开支,需要农民有一定的投资意识,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招生工作较难。

二、公共财政支持模式

2007年以来,杭州市农广校成为该市江干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开始大规模地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在公共财政支持下运作,农民可以接受免费培训,学习一门技能,为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阳光工程”培训成功的关键是学校要寻找用工量大、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企业和工种,然后直接从农村或县市劳动力市场中招生,先培训后就业或者一边培训一边就业。其优点是学员技能学习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学员经过短期培训能够初步掌握岗位技能和安全常识,深受企业的欢迎。其不足之处是由于人均培训经费较少,只能选择技术含量不太高的工种进行培训;因为是免费学习,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因为要一边工作一边培训,精力不集中,培训效果较差;培训的工种往往是需求量大、有一定技能要求、劳动强度也较大的工种,如建筑业、服务业等,对转移就业的农民吸引力较小。

三、企业资助、公共财政补贴模式

2007年,杭州农广校在该市财政的支持下,开展了“1+1”技能培训。所谓“1+1”,就是通过培训使农民学员掌握一门技能(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技术工人岗位,为其成为新市民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杭州农广校在财政的支持下,寻找合适的企业,与企业商定,理论和技能培训由公共财政出资,技能培训技师以及主要教学设施设备和耗材由企业投入,为企业培养技能要求较高的汽车维修和厨师等工种的初中级技术工人,学员免费享受培训,还有免费食宿和津贴,学习合格的学员由企业提供技术工作岗位。其主要特点是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由企业出一部分资金培训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由于“1+1”培训资金充分,培训时间长(一般为半年),培训的工种在社会上有吸引力,深受企业和农民的欢迎。其不足之处在于对学员的约束力弱,个别学员因学习成本低,不珍惜学习机会,半途失学,甚至学完后放弃工作机会,使得财政和企业的损失无法追回。

从杭州市农广校的实践来看,第一种模式培训效果最好,农民自己出资接受技能培训,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强劲,学习效果显著;学员爱好本职业,就业稳定,自觉钻研技术,在岗位上成长很快。调查回访显示,这种模式的培训,只要突出技能培训,做精品牌,就有生命力。第二种模式培训量大,受惠面广,影响力强,特别受企业的欢迎;但一般来说,学员只能接受技能要求较低的培训,对学员技能提高的作用远不如第一种培训模式,主要是有一定技能,但是工作强度较大的工种。第三种模式由社会和公共财政支持,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力补充,它既融合了第一种模式和第二种模式的优点,又弥补了第一种模式要农民自己出钱以及第二种模式技能提高不够的不足,还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减轻了公共财政的负担。

从社会评价来看,杭州市农广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来,以第一种模式年均培训人数在500人左右;第二种模式培训已经开展有两年(不包含2009年),共计培训人数4654人;第三种模式前两年共计培训人数205人(不包含2009年)。据学校对2007年经“1+1”培训合格后安置就业的103名学员回访显示,电子仪器装配工45人中有89%的学员仍在岗,汽车漆工45人中有47%的学员在岗,厨师13人中有85%的学员在岗。汽车漆工在岗人员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行业技工缺口太大,不少人已经跳槽而失去联系。基本实现了“农民学员经培训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并获得一份稳定工作”的目标。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公共财政支持的转移培训反映良好。经培训就业的农民反映: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一门技能,摆脱了以前只能靠苦力从事简单工作,有时陷入连简单工作也找不到的困境,现在有了技术,也赚到了钱。学员杨亦福,2003年从部队退役后从事过其他工作,感觉不适合。来学校学电脑,经过半年时间的刻苦学习,将学校开设的电脑课程几乎全部学了一遍,培训结束后在一家装饰设计公司找到工作,从事3Dmax建模设计。他绘出的效果图深受顾客的欢迎,也得到老板的器重,当年的月收入就达到1300元。学员倪林峰、吴智林2008年参加汽车漆工的学习,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已经成为技术能手,并被所在的杭州小拇指公司选中,参加全国汽车漆工技能比赛。乡镇领导反映:通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凭自己的技能有了稳定的工作,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的门路,为培育一专多能的新型农民打下了基础。合作企业反映:通过技能培训,解决和缓解了技工严重紧缺的状况。杭州小拇指企业通过“1+1”培训,促使企业改变了原有的师傅带徒弟培养技工的模式,建立了专门的实训车间,由高级技工专门培训学员,大大提高了新上岗技工的技能。不少企业还反映,政府项目在企业的实施也提高了企业的形象。

猜你喜欢
公共财政工种农广校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问题探析
新形势下如何实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法律结构变迁与现代公共财政模式建构
图 表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有哪些规定?
关于我国公共财政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