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政府网的对外传播效果

2009-09-18 06:02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美国财政部网络媒体受众

伏 昕

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如美国学者约翰·帕弗里克就曾指出,网络为新闻记者提供了“采集新闻的新工具”(New tools for news gathering)。①而事实亦是如此,互联网早已成为新闻记者获得信息的新来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各种商业机构都早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如IMF、OPEC、WTO等都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发布最新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信息,各个国家的政府网站以及其下属相关部门的网站也日益发挥重大信息传递平台功能。由于这些官方网站依赖权威性的机构主体,所以它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而依托互联网这一具有先进技术优势的平台,使得其比一般的新闻发布会或者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加有利于对外传播,通过网络其信息内容可以传向世界各地。

去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升级,美国政府的“一举一动”持续成为各国媒体每日所关注的重要议题,甚至比以往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各国媒体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除了传统的新闻发布会、通讯社、西方主流媒体或者直接派特派记者前往采集信息外,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官方网站上每日及时更新的信息,实际上也是一个重要来源。如一个即便没有莅临美国财政部某发布会的上海记者,只要坐在他的办公桌前轻点鼠标,也可以了解到美国财政部长最新的发言词以及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最新计划等,进行相关的国际新闻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美国政府网站及时有效发布的信息为各国记者及时了解美国政府的动态提供了方便,但另一方面也无形中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在整个全球传播系统中的话语权。本文拟对美国政府网站进行考察,对其信息发布及网站版面视觉方面的特色进行研究,以对我国对外传播中如何利用政府英文网站这一重要平台来提高对外传播效果提出建议。

美国政府网站特色分析

由于美国在全球经济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所以美国财政部以及美联储的网站也是各国政府和媒体所最关注的美国政府网站之一。根据以往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近年来经济领域日趋成为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最为重要的议题,所以笔者选取了美国财政部网站作为主要个案进行研究,分析其信息发布和网站版面视觉上等方面具有的以下几个特色:

信息更新及时,突出新闻性。美国财政部网站信息发布非常迅速及时,非常强调时效性,在信息列表上每一则信息前都有它的发布日期。美国财政部自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升级以来至2009年3月这7个月间,“新闻中心”所发布的新闻共达338条,也就是说平均每月发布新闻达48条、平均每日发布信息在1.6条左右。2008年9月15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升级,9月下半月财政部网站发布信息为38条,而上半月仅为9条,8月整月发布量也仅为22条。而随后的10月,也是7个月间月发布量最多的达71条。从这一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美国金融危机期间,处于政府重要部门的美国财政部利用网站及时发布最新的政策信息。

版面简明亲和,信息易得。美国财政部的网站版面非常简洁清爽,以蓝白两色为底色,字体为黑色,主体共分为三栏,左侧为常规的提示栏和相关链接,右侧为近期的重大政策专题。除了版面视觉方面的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外,该网站的搜索非常便捷,浏览者可根据需求“按照类型浏览”“按照时间浏览”“按照议题浏览”等。简洁的页面和明晰的标示,使得浏览者可以较容易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信息内容全面,形式多样。通过考察美国诸多政府网站后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超链接的特色,一般新闻中都有多个链接,使得读者可以获得相关或者更加进一步的信息。如2009年4月6日的一则新闻最末一句为“想要看向导以及需要的表格,可以访问IRS.gov”。此外,这些网站发布的信息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文字、表格等,还有图片和视频新闻,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多媒体的特色。

美国政府网站的另一大特色,是特别为新闻记者设置的栏目,如财政部网站有“媒体向导”的栏目,在点击进入新闻中心之后就可以在左侧一栏看到这样一个标识。该栏目主要为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提供方便,发布了该部门相关领导的出访动向以及相关发布会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积极利用政府网站对外“发声”

网络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国际广播和卫星传播时代巨大的经济与技术门槛,为发展中国家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网络对外传播模式、结构以及传播策略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发展对外传播事业开辟了新的渠道。我国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任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曾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美国相比在应用上只差两三年。”这说明我国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增强对外传播的实力。

将网络对外传播媒体与政府英文网站相结合。根据目前的研究可见,大多数学者对于网络对外传播研究的侧重点放在了“我国主流新闻媒体创立的新闻网络媒体”②上,即我国日益形成的“6+3”网络对外传播格局,包括六大中央级网站:中国日报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络媒体、中国网以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网络媒体等;三大地方性英文网站:北京的千龙网、上海的东方网和广东的南方网,但是对于政府英文网站在对外传播当中的作用却少有涉及。

2007年大连理工大学的传播学硕士研究生陈美玲做了一次国外受众对于我国英文网站看法的调查,发现66%的受众通过本国媒体了解中国、10%的受众通过其他国外媒体了解中国,仅有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他们获知中国信息的主要途径则是通过互联网。受众调查的结果还表明国外受众认为中国英文网站在新闻报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报道更像宣传而非新闻”“记者从官方立场上报道新闻”。③而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许多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如此看来,如果将政府对外“发声”的任务一部分交由政府网站来承担,而让网络对外传播媒体逐步转变话语方式,转变为更加贴近国外一般受众需求的网络媒体的话,增加“深度分析、背景报道和客观报道”,④提高在国外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或许会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重大突发事件后有效利用政府网站平台及时“发声”。美国学者盖伊·塔奇曼认为,在新闻工作者与合法机构这一重要信息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得社会现状合法化。⑤因为记者在进行新闻事件报道中会“调用过去的经验”,去习惯的信源地采集信息,反过来也会加强其权威地位。由此可见,如果我国政府不断提供真实、有效、便捷的信息,从而树立一种有效信源地的地位,有利于吸引今后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前来获取信息。新华社中国特稿社的谭宏凯曾指出:“虽然海外媒体能够自由地在中国采访,但中国如此之大,他们不可能网络一切精彩的故事。”⑥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把握契机积极主动地“发声”,掌握话语权。在突发事件中,谁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谁就掌握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否则,很可能造成被动局面。突发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应该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迅速反应,向世界塑造一个真实、和谐的中国形象。

事实证明我国官方信源正在比以往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受到更多的信任。此前学者对于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外媒报道中所采用的信源进行分析,发现在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地震的报道中,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国家发改委、民政部、水利部等官方信源多被引用。⑦随着近年来各种重大活动如奥运会等提升了我国国家形象,在重大危机事件中政府的及时反应也受到了外国媒体的好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今后要更好地利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契机,及时有效地发布真实性强、可信度高的信息,作为对外传播另一重大途径的政府网站实际上应当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将其与网络对外传播媒体的对外传播相结合,有利于形成更加多元化和专门

化的信息来源,提高我国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注释:

①John Vernon Pavlik:Journalism and new medi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

②郭可、毕笑楠:《网络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新闻大学》,2003年夏。

③陈美玲:《我国英文网站在对外传播中的技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④王晨燕:《网络对外传播的策略》,《现代传播》,2007(5)。

⑤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8)。

⑥谭宏凯:《不仅仅是发声的权利》,《对外传播》,2009(2)。

⑦张咏华、曾海芳:《论中外传媒关于汶川地震报道的契合点》,《国际新闻界》,2008(6)。

参考文献:

文中所举的关于美国财政部网站的例子都来源于http://www.ustreas.gov

(作者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2007级研究生)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美国财政部网络媒体受众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美国发行猴年“吉利钱”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抢你没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