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与民主政治建设

2009-09-18 06:02赫牧寰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党和政府社会公众民主

赫牧寰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社会公众的智慧和力量,使广大社会公众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推动者。如何有效地调动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了解社会公众的思想愿望,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深入人心,各级各类新闻与传播媒体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工作时,通过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网“强国论坛”工作平台,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短短几分钟,中国各大新闻网站上百亿页面流量流向人民网,广大社会公众通过网络“目击”总书记与网民在线对话,这一事件在国际媒体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2月28日下午,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国政府网访谈室,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在两个小时的在线交流中,温家宝总理就教育改革和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灾区重建、反腐倡廉、社会保障、缩小收入差距、两岸关系发展、中美关系以及个人工作生活情况等方面回答了网友提出的问题。“两会”拉开帷幕之际,人民网于3月1日隆重推出2009年“两会”专题。《网友议政》、《博在两会》、《网眼看会》等栏目拉近了民众与“两会”的距离,《我有问题问总理》、《网民议事厅》、《强国E两会》等栏目更是调动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平台,成为社会公众与政府构建和谐关系的重要渠道。网络传播参与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的表现形态,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网络传播激发了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意识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形式是: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同时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等形式的直接民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造、一大特色,也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社会公众一度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愿望并不强烈,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识也不明晰,参政议政等公民的民主权利更多地停留在法律意义上。广大社会公众不自觉地对自身民主政治权利的忽视,使社会公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力量被弱化、声音被边缘化。社会公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这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广泛的实践、最基础性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由于社会公众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意识并没有真正地形成,党和政府与社会公众、人民代表与社会公众、传播媒体与社会公众等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真正有效地建立起来。

网络传播的普及改变了这种现状,为社会公众自觉地利用网络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搭建了平台。网络传播媒体积极创造条件,为社会公众表达愿望、诉求提供了方便。党和政府更是积极引导、有效利用这一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公开政务信息,了解民情民意,同时正确把握舆论方向,不断加大监督力度。“两会”召开期间,人民网上的流量数以亿计,各种互动专区的留言上千万条,《强国E两会》的提案上千件,社会公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意识明显增强。“两会”召开后,辽宁省在省纠风办主办的民心网(www.mxwz.com)上公开了全省100个县(市)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并选取了其中12项贴近民生和群众比较关注的工作规划进行了分类、比较和汇总,为社会公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思想资源,社会公众可以在网上设置的“评价”和“我有话说”两个互动专区投票评价政府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此大规模地借助于网络传播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全国尚属首次。利用网络传播调动和激发社会公众民主政治意识,对推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传播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构成,拓宽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渠道,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加强了党和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民主政治需求。因此,网络传播媒体同时更需自觉地认清和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构建和创新形式多样的网络平台,发挥媒介作用,以满足党和政府、社会公众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需要。

网络传播创新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形式

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体意识的激发,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传播媒体在调动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热情的同时,丰富和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形式,为党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经常借助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阐发相应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这种自上而下的思想传播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是这种单向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力量。此外,受到编辑、版面、栏目时间、媒介特性等因素的限制,传统新闻媒体所呈现的信息内容,往往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愈加丰富和多样的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求。现代网络传播则以其巨大的空间性、时间的迅捷性、形式的自由性和参与的广泛性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广阔有效的传播平台。

首先,政府工作通过网络传播更加广泛深入地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各级政府在网上广泛征求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等举措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辽宁省100个县(市)区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网络媒体的披露,使广大社会公众了解到经济发展指标、招商引资及重点项目、教育、社保、卫生医疗、生态环境、住房保障等各种政府工作信息内容,通过社会公众的评价和建议了解民情、征求民意,使决策更民主、工作有监督。山西省委也十分重视广大网民的意见,重视网络传播信息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了处理网上民意的工作机制,接收、督办、转办、反馈,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使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及时得到回应。政府通过网络向广大社会公众了解民情民意、问计问策,广大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向政府建言献策、表达思想和意志。党和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积极互动形成了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政治文明图景。

其次,党和政府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引导广大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两会”期间,网络传播媒体不断创新和构建形式多样的参政、议政的平台和渠道,“E两会”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的亮点。人民网特别为网民设置的“E两会会员证”,只要通过注册成为会员,便享有相关的“专属待遇”。“时政、民生、经济、科教”等栏目的“E会大厅”成了广大社会公众共商国是的重要空间,关涉社会各方进步的声音在该区域得以表达和倾诉。与此同时,为方便网民提交参政议政意见而设置的《民间智库》、《砖家亮点》、《拉拉队列》和《追踪调查》也受到网民热捧,人气也分外火爆。网络传播媒体积极响应、深入配合,社会公众热情高涨、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地向前发展。

网络传播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形式。通过网络传播,广大社会公众自觉地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把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当作自身的使命,把国家大事纳入自己的视野,思想更加深刻,心态更加理性,民主政治素质更加成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

网络传播强化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舆论氛围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可见,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网络传播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网络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背后有无数社会公众锐利的目光,网络平台到处传播着广大社会公众的愿望和要求。“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在接受“中国之声”的访谈时表示:“我觉得网络媒体也好,主流媒体也好,每天都在监督审判机关、司法机关。我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到网上赶快浏览今天所有的新闻当中有没有涉及法院的负面报道,平常我也‘潜潜水,有时候也挨一些‘砖,但是我感觉到跟网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是一种能够加深理解,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很好的渠道。”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克惠列席台湾代表团分组讨论时也说,今后还将借助网络和网民力量对不法事件进行长期监督。重视网络监督,对网络民意予以积极回复,越来越成为政府部门践行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选择;重视网络的力量,随时在网络传播媒体上发表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越来越成为广大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从上情下达到下情上达、从服从执行到建言献策、从事不关己到积极监督,社会舆论氛围的形成逐步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社会舆论不再简单地表现为党和政府的宣传与引领,社会公众的愿望与诉求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体现。网络传播成为政府权力领域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的有效的舆论空间,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民生政治建设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舆论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或态度,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和谐的舆论氛围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传播媒体在2009年“两会”期间,既有效地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解读,引领社会的舆论方向,又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出发,充分满足广大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需要,为社会公众充分表达民间声音营造发表言论的空间。和谐的社会舆论状态,不仅没有因为广大社会公众在网络上的自由参与而削弱,而是得到了有效的突出和积极的强化,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在社会公众中得到树立,社会公众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还指出,新闻宣传工作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网络传播媒体会更好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广大社会公众参政议政,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提供保障,为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网络传播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发挥了许多积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一定还会开发出更多新的功能。而对于广大社会公众来说,只有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提升民主政治建设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传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党和政府则更需利用好这一与广大社会公众直接对话的自由空间,避免走过场,防止流于形式。只有这样,网络传播才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永远充满朝气与活力。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党和政府社会公众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
社会公众视阈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关于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