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与记者的角色互补

2009-09-18 06:02赵建敏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版面报纸稿件

赵建敏

在传统媒体中,编辑与记者是报社的主要生产力,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直接关系到报纸质量的高低。多年的新闻工作,让笔者经历了记者和编辑的角色互换,结合《濮阳日报》的工作实际,在此探讨一下编辑与记者角色的互换和互补。

理顺采编流程强化角色分工

一份报纸好比一桌菜肴,记者是采购员,编辑是厨师。采购员要买回上等的食材,厨师才能烹制出美味的菜肴,缺一不可。所以编辑对某篇稿子不满意时,最常发的感叹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应对新闻怀有本能的热情和冲动,这是一个共同点,也是最基本的职业信念。任何一个新闻报道活动,都有自己的报道思想。报道思想是编辑部根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重点和宣传重点而制定的新闻报道的大体框架,它是编辑策划的重要内容。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报道思想需要新闻记者深入一线“采撷原料”来实现。

《濮阳日报》目前的报纸运作模式是“采编分离”模式,即大多版面是按照记者分工而定的,譬如时政新闻部负责时政版面采访,社会新闻部负责社会新闻版面采访等。其优点是沟通简单,记者在写完稿后知道可以找哪个编辑联系,提前与之沟通;编辑也会主动与记者沟通。缺点是记者发稿没有竞争,编辑对于编好版也没有足够的动力。

采编人员在采编流程中担负何种角色,对一张报纸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应该说,编辑、记者明确分工是现代报纸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对各自的工作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是编辑的角色。在一个以创造性为特征的工作系统里,如果没有敞开的心灵、丰富的积累、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创造力很容易流于枯竭;但是,精神的生产有其复杂的一面,只有创造性而缺少对创造性的引导、矫正,则又有可能不着边际。因此,编辑首先要有较高的评判力,而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执行者。其次,采访部门负责人的职责是重在采访的筹划还是改稿,他们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怎样与编辑工作很好地衔接起来,这些都值得探讨。笔者个人认为,记者应当受采访部门负责人和编辑的双重指挥,成稿前听命于采访部门负责人,成稿后则服从于编辑。

现在一些地方党报的编辑充当的是文字匠、校对员、组版工的角色,在报业竞争激烈的城市,这是不可想象的。客观原因在于,就报社采编工作的流程而言,记者的采写活动在前,是外向性的、先决性的,因而天然地需要主动性;而编辑的改稿、编稿在后,被认为是从属性的、第二位的,久而久之,被动便也成了编辑工作的内在特征。但是,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办报水平的提高和成熟,以及新技术运用带来的时代变化,编辑职业的主动性日益成为必要。去年在中报联举办的研讨会上,《新民晚报》一位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报纸,基本单位已不是一篇篇的稿子,而是一个个的版面,厚报时代就是编辑时代。”

到底什么样的编辑可以算得上是主动的编辑?笔者认为,主动的编辑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对报纸进行创造性的规划,使报纸更有整体感。究竟要办一张什么样的报纸,报社编委会制定的编辑方针和办报思路虽然规定了基本的方向,但真正落实还依赖于编辑对每一天报纸的规划与执行工作。具体地说,记者的稿件只是原料,而至于出版什么样的报纸,编辑每天则要根据当天或第二天的情况进行通盘规划,这种规划包括对稿件新闻价值的评估、对稿件的改写和组合、对稿件进行得当的排列、对新闻图片的良好运用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规划,编辑需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报纸容易阅读,并且建立起一种统一的、清晰的属于自己报纸的风格,让读者在报摊上可以一眼识别出来,对于订阅的读者来说,读某家报纸若能成为他们日复一日的习惯,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那就是做得很成功了。第二,制作出准确、精炼、富有美感、直指人心并且具有时尚感的标题。编辑需要具备两项基本能力,一是编稿能力,二是制作标题能力。制作标题除了要求提炼出新闻点以外,还要求与报纸的整体风格相吻合,与时代的足音相契合。第三,恰当地链接相关资料。遇有重大新闻、突发新闻或者一些趣味新闻发生时,便需要用各种资料、评论等作为适当的配合,以便读者对该新闻有深入、全面、透彻的了解。第四,给记者采访提供有价值的建议。由于记者与编辑所处位置的不同,编辑对于新闻事件会有与记者不尽相同的看法:记者与新闻事件各方当事人直接接触,不免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编辑置身于事件之外,更会考虑报社的办报宗旨,更清楚所在报纸的整体风格,同时,也更清楚读者对报纸的期待。即使采访部门的负责人会对记者稿件提出修改意见,编辑的意见仍是不可或缺的。具体地说,编辑的建议应包括对新闻事件采写的深度、广度的考虑,也应该包括新闻角度的切入和写作方式的选择等。

强化沟通角色互补

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编辑主要以编稿为主,其能力体现在选题策划、对记者的引导和材料的开挖方面;记者以采写为主,其能力体现在自己采写的文章上。记者辛苦采访、认真写作,编辑严格把关、精心润色,两者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信任和尊重最重要,记者认同编辑的能力,编辑尊重记者的成果。

从采访到写作稿件,这是记者所要从事的两道工序,在这两道工序中,基本是记者独立完成的。稿件完成之后,便进入了向编辑供稿的程序。记者的稿件是否符合编辑的需要,就需要编辑来确定是自己修改上版,还是发回去改写。如果改写,那么记者就必须重新对其半成品再一次制作;如果编辑确定了发稿,随后就会完成报纸这个产成品。一般情况下,编辑与记者之间可以达成默契,但是,当记者与编辑对社会需求的判断不一致时,二者关系的不和谐便由此而生。

新闻学上有一条定律称,“版面上的一切责任归于编辑”,即编辑要对版面上的任一细节负责,它要求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必须敞开思维,全身心地投入。但目前来说,编辑的主动性尚未得到较好的发挥。很多时候是,版面上的稿件是预先分好的,头条是指定的,标题是记者拟好的。这样一来,编辑的工作是轻松了,但总的来看,这既不利于编辑自身的成熟,又不利于报纸的工作。因为长期保持这样的状态,编辑就会形成懒惰的思维习惯。如果编辑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让报纸依赖于少数几个人的智慧,而不是将每一位编辑的主动性发挥到极致,报纸就会陷入困境。

实际工作中,编辑与记者的矛盾会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时而显现,时而潜藏,时而统一,时而对立。在某种程度上张扬了一个的积极性,就会抑制另一个的积极性,久之,则会造成报纸的僵化模式,以至于报纸质量提高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要解决这些矛盾,使编辑记者之间在业务上和谐地相处,就必须开辟新思路。首先要相互尊重。编辑要树立“新闻原始的作品是最根本的源头活水”的意识,要明白一切作品的改成都必须尊重原作的原则,相信记者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写出好的作品;而不要一见不符合自己风格或不对自己口味的作品,就马上不假思索地、习惯性地“砍杀”。尊重记者的劳动,不仅是编辑保护记者积极性的需要,也是编辑自己保护个人尊严的一种手段。不尊重记者风格、不尊重原作风格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同样,作为记者,也应当尊重编辑的劳动,明白编辑的良苦用心,明白编辑“为人作嫁衣”所付出的代价,相信编辑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有心的记者,总要把编辑的改稿与自己的原稿对照学习,得失便自然明了。相反,编辑的“补位”意识为做大新闻报道提供了保障。去年11月30日,濮阳市效能办对全市57部热线电话进行暗访。当时濮阳市4家媒体均对此跟踪采访,电视台、电台、广播电视报3家媒体都做了一条简单的消息发布,而《龙乡晨刊》的记者在和编辑沟通后,推出了一个整版的报道。除了刊发一篇消息报道外,又多角度进行新闻延伸,版面很抢眼,引发了读者和相关部门的热议和思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事例说明,编采多沟通,新闻的处理自然就更胜一筹,而编辑的“补位”多了,则必然会提升报纸的质。

其次,在轮岗中实现角色互换互补。在报社内部,记者与编辑岗位的互换应当是很正常的事情,尽管这两种工作有很大的不同。编辑和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存在,二者只是名称的不同,二者之间交换后的缺失感会大大减少,他们可以从角色的互变中加强理解,这可以说是编辑与记者关系和谐的一种尝试。如此一来,编辑根据读者的需求编,记者根据读者的需求写,二者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自然话能说到一起,事能办到一起,即使有时因为一点小的差异也容易消解。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和记者的角色性格恰恰相反。记者需要风风火火、眼疾手快,而编辑必须冷静严谨、“慢工出细活”,不能有半点“闪失”。从记者到编辑,笔者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性格上的完善。在经历了记者到编辑的角色转型后,笔者逐步改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毛病,在潜移默化中,笔者被“磨砺”得更加严谨、务实。在笔者看来,做编辑的基本原则:首先“万无一失”,再是“锦上添花”。而从编辑转型到记者,我不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这或许就是角色互变后的意外之得。

(作者单位:濮阳日报社)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版面报纸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版面“三评”看得失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