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报纸创新发展的启示

2009-09-18 06:02夏似飞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湖南日报版面报纸

夏似飞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报纸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网络的即时性、无限性、互动性、创意性,对报纸的组织和传播方式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网络也给报纸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理念,为报纸提速新闻时效、增强报道感染力、强化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互联网报纸即时性无限性互动性创意性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新闻发言人”,报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有人预言“报业的冬天即将来临”;有人戏称报纸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恐龙”。然而,“祸”、“福”相依,“危”、“机”伴生。网络在给报纸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报纸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理念,为报纸提速新闻时效、增强报道感染力、强化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启示。关键是报纸自身如何调整策略、乘势创新求变、让网络为我所用。

网络的即时性,催促报纸进一步提速新闻时效

报纸的新闻时效以日为计。记者追求时效性,标着电头的新闻,历来以“今天”为荣。然而,在网络时代,“今天”却变得多么漫长。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有一个24小时滚动刷新的信息平台,新闻时效以分为计,甚至以秒为计,多数网站都设有“滚动新闻”栏目,新闻随时更新,充分体现“即时性”的特点。面对令人惊叹的网络速度,报纸如果继续按部就班开展工作,按原有的程序加工生产新闻产品,将毫无竞争力可言。

网络时代,“逼迫”报纸开展新一轮新闻“提速”。然而“提速”的路径何在?芽

1.深入第一现场,人无我有。新闻永远在现场、永远在第一线。报纸因为出版周期的限制,新闻时效性本来就“先天不足”,如果因此漠视时效的追求,远离新闻第一现场,在网络面前主动“缴械”,只能导致报纸的新闻时效性越来越差。充分利用报纸独有的信息渠道,抢抓独家新闻、抢抓权威信息,当孜孜以求,不可轻言放弃。

2009年1月10日开幕的湖南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决定首次邀请10名普通公民进行旁听。《湖南日报》负责跑政协线的记者在得知信息后,立即对这一独家新闻进行采访,第一时间在报纸上予以公布,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消息见报后,各大网站纷纷进行转载。

2.抢抓“第二落点”,人有我优。就像技术创新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样,新闻发现也有原始发现、集成发现和分析挖掘再发现。“原始发现”主要是指“首发取胜”的独家新闻,通常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谁发现在先、发表在先,谁就是胜者。“集成发现”,即对从不同角度采写的原发性新闻进行综合,使之更全面、更丰富,如新闻链接、新闻综合都属此类。“分析挖掘再发现”,即以独特的视角,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新事实、挖掘别人没有挖掘的新内涵,分析别人未能得出的新观点。

记者要努力拼抢独家新闻,但假如一时没抢到也大可不必气馁,抢抓“第二落点”、以独家视角照样可以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湖南日报》荣获第十六届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的《村干部走进省委常委会》一文,就是抢抓“第二落点”的一次生动实践。

2007年2月28日,湖南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会上,省委就强化村组干部素质,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出台了多项重大举措。如选拔优秀村干部赴沿海发达省份学习培训;选拔优秀村干部担任乡镇公务员等。由于是多家新闻单位同台竞技,共同报道省委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这一个事件,若不跳出“第一事件”寻找“第二落点”,再怎么做也不可能出彩。记者发现,在当天的省委常委会上,有一个特殊的程序,就是邀请了4位村支部书记参加省委常委会。4位村支书,多年奋斗在基层,对村干部的苦与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对如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更有发言权。常委会上,每人发言时间虽然只有短短10分钟,却得到与会者的阵阵掌声。于是,记者以此为切入点,连夜赶写了《村干部走进省委常委会》的特写稿。由于视角独特,文章见报后达到了一枝独秀的效果。

3.直面热点难点,勇开“第一腔”。如果说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是新闻提速的外在表现,那么,当面临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时,报纸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亮出自己的观点,则是更高层面的新闻提速。越是敏感时期,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彰显报纸的权威和公信力。

近年来,湖南接连发生非典、人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凤凰垮桥事件和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湘东南先后遭受碧利斯、格美、圣帕等台风袭击,在这一系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面前,《湖南日报》没有“等等看”、“慢慢游”,而是闻声而动、主动出击,深度介入,在舆论引导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8年年初,一场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肆虐三湘大地,交通阻断、电网垮塌、物价上涨……面对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湖南日报》立即启动“应急报道对策机制”:在原有采前会、编前会的基础上,每天增加抗冰救灾报道新闻通气会、会商会,传达当天省抗冰救灾指挥部的指示精神,策划当天抗冰救灾报道工作。《湖南日报》按照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围绕“保电”、“通路”、“安民”三条主线,权威发布抗冰救灾最新动态,及时传达党中央、国务院最新关怀,突出报道湖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决策部署,热情讴歌抗冰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大篇幅、大手笔、大动作进行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报道,发出冰天雪地最强音,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知情权,起到了稳定人心、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在抗冰救灾的紧要关头,《湖南日报》每天还刊发一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以主流话语引导社会舆论,为夺取抗冰救灾的胜利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一个月的时间里,《湖南日报》共刊发抗冰救灾文字稿600余篇、新闻照片300多幅,报道投入力量之大、版面数量之多、社会反响之好,在南方遭遇雨雪冰冻灾害省区的党委机关报中首屈一指。

网络的无限性,推动报纸新闻由平面转向立体

网络时代,报纸遭遇的另一个尴尬是新闻的信息量。以前每逢扩版改版,报纸总要提“扩大信息量”。一张大报,一个版通常刊登新闻10至12条,加上短讯集纳一般最多也不会超过20条,即便一天出50个版,也不到千条新闻信息,何况大多数报纸目前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数。但网络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决定了它可以容纳海量的信息,像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新闻网站,每天都有数万条新闻信息滚动。

面对网络信息的无限性,报纸单纯地与网络拼信息总量是不现实的,但就读者感兴趣的题材,在某一领域、某一重大事件上与网络展开“一对一”的局部竞争,则完全可以稳操胜券。关键是,报纸必须改变报道思维、改变报道的组织形式。

传统报纸新闻通常以一事一报的消息为主,对信息的处理局限于核心事件,无暇顾及其他相关信息,缺乏相关资料,报道的历史纵深感不足、社会涉及面偏窄、内容层次感不够。而在网络时代,报纸的新闻报道模式必须由平面转向立体,要围绕读者感兴趣的题材,多角度、多层次予以介绍和分析。既要让读者“知其然”,更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

报纸编辑过去在组织稿件时,总强调“短些、短些再短些”,因为文章一短,版面就可以多装几条新闻,以为稿件一多,总有几条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在网络时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报纸编辑不仅要知道删稿件,更要学会“放大稿件”。一张报纸、一个版面,与其“天女散花”般刊登稿件,不如“一枝独秀”,围绕一个热点、一条主打新闻做深做透。

2006年,《湖南日报》在报道湖南省治理商业贿赂专项行动时,为了将这一新闻做深做透,不惜花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其中,既有《反腐利剑直指商业贿赂》的长篇通讯,宣传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的重大意义,又有我国有关反对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介绍。为增强读者的感性认识,报纸又对近年来湖南省查办的商业贿赂重大案件进行刊载;为方便群众举报,还把省纪委、省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工商局等20多个单位的举报电话在报纸上进行了公布;为便于各级各部门开展工作,报纸又对全省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负责人进行了采访,就专项治理三个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了介绍。在一个版里面,把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的重大部署、法理依据、典型案例、举报电话、工作部署作了全面的介绍。第一时间内,将新闻的深度、广度一网打尽,给读者一个立体的而非平面的认识。

网络的互动性,提供“开门办报”新理念

长期以来,报纸属于典型的“主导受众型”媒介,编辑记者在传播链条上占据绝对主动的位置,读者相对处于被动的状态,往往是“我说你听”、“我登什么你看什么”。而网络传播给受众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每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网络的互动参与性,为报纸实行开放式办报提供了新的理念。目前,许多报纸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美国《康斯威星州日报》为激发读者对报纸的兴趣,每天定稿前开通网民选用头版稿件的投票系统,读者登录报纸网站,从5条故事素材中选出一条,定为次日的头版内容。这家报纸的编辑坦言:增强互动性是报纸的未来所在。如果想让报纸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到一种能与读者取得更好互动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网上论坛了解读者对报纸报道的反馈从而改进工作,可以从网站的热心网民中筛选出志愿者直接参与新闻的采编活动,还可以从网站统计分析系统查看稿件点击数量的变化及规律,使采编工作更有针对性,使报纸与读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互联网的发展,为报纸的开放互动创造了条件。以往,报纸的互动、读者的参与主要靠写信、电话来实现,而网络的即时性,可以为报纸与读者的互动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湖南日报》在一些重大活动的报道中,都在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湖南在线网站为读者搭建了网上交流互动平台。如2005年的省“两会”?穴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雪报道中,首次开办了《网民心声》栏目,将网民对于“两会”的期盼搬上了报纸版面;2006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开通了《我为代表捎句话》栏目,在网上将报社驻“两会”的记者名单、联系电话一一公布,网民可以通过记者将自己关心的话题“点对点”地与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交流;2008年的省“两会”报道中,互动更进一步,在网上发出“英雄帖”,公开招募“网民记者”,与报社记者一起跑“两会”,不仅就自己关心的问题采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在报纸上公布,并且把自己跑“两会”的感受登在了报纸上。

在2008年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报道中,《湖南日报》再次推出《网民热议》专栏,每天一期,吸引广大网民积极参与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多数“热议”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的还不失大胆和直率。如一位名叫“绿叶芭蕉”的网友说:“邓小平同志说得好,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这就是解放思想。现在的解放思想,能够提出一个类似的浅显比喻,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什么叫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才好。”这些“网言络语”,原汁原味,鲜活生动,没有官话、套话、空话。《网民热议》专栏的开设,既拓宽了报纸的报道范围,又实现了报纸与网络的互动、报纸与读者的互动,也让民意得到了充分的释放。2008年10月29日,中宣部新闻局的《新闻阅评》第566期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网络的创意性,引领报纸版面“革新”

网络媒体拥有比传统媒体更全面的符号系统,既有文字、图表,也有大量的“感性符号”,如声音、图片、动画等,就连QQ里的文本对话,也有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一声简单的问候,它可以加上一个握手的形象图案。或是沏上一杯清茶,或是附上一个怪异的噘嘴动作,表情惟妙惟肖,极富创意。

报纸完全可以借鉴网络的手法,更加丰富自己的版面语言,尤其是要更加重视“感性符号”的运用。通过标题、字体、字号、图片、色彩、线条、底纹等元素,体现媒体的立场与观点,展示报纸的魅力与美感,从而在创意时代、在这场“视觉盛宴”中保持一席之地。

首先,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应不断提高,数量应增多、篇幅应加大,既要满足读者“读”报,也要满足读者“看”报。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河南《东方今报》推出百版“汶川大地震影像纪念增刊”——《震·感》,以“汶川地动”、“火线救援”、“生命奇迹”、“真爱永恒”、“重生之路”等五大章节,用近700张第一现场图片,完整收藏了汶川大地震过程中的生命历程和奇迹,连接成一部影像加文字版的地震“史记”。此举对于网络而言,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遗憾的是,目前部分报纸在使用图片时有“滥”和“烂”两种不良倾向:“滥”是指编辑一味追求数量,在版面中随意添加图片,最后使得版面零碎而杂乱,视觉中心不够突出,图片的作用也因此大打折扣;“烂”是指编辑忽视图片质量,只顾视觉冲击或者画面美感,不顾图片本身所要传达的信息,不管是否有新闻价值或是否人为摆拍,都拿来作为版面的点缀,形成“泡沫版面”。因此,编辑在选择新闻图片时必须兼顾“信息量”、“美观度”和“真实性”,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其次,版面应更加人性化。网络相比报纸的长处,除了信息量大以外,便捷的链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常常先由图片吸引受众视线,再利用链接使其获得深入的信息,这样既发挥了图片在“读图时代”的作用,又为受众节省了时间和精力。现今报纸信息量增加,图片的大量使用又占去了不少版面,因而纷纷走“厚报”路线,原先的4版8版已经十分少见,代之以十几版甚至几十版,繁多的报纸版面更加使得受众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借鉴互联网的“链接”模式,设立导读:选择重要的、吸引人的新闻放在头版导读栏中,读者浏览一版便可以大致了解当日新闻,如果感兴趣也可以按照标示迅速定位至新闻所在版面。

与此同时,为方便读者阅读,报纸在排版的时候,应借鉴网络的方法,实行“模块式”排版,把相关的新闻尽可能放在一块儿,让读者一目了然。

激光照排使报纸告别了“铅与火”;计算机采编管理使报纸摆脱了“纸与笔”;新媒体的挑战,必将使报纸跳出“邮与印”的产业链,不断走向新辉煌。

参考文献:

1.吴毓健:《提速、提质、提效——党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创新路标与路径》,《中国记者》,2008(9)。

2.罗婕、张玉川:《报纸新闻在网络时代的嬗变》,《新闻记者》,2002(3)。

3.吉力马:《报纸,不再仅仅是报纸》,《文汇报》,2006年12月18日。

4.应金泉:《网络时代,报纸如何凸显魅力》,《新闻实践》,2003(12)。

5.高南佳:《网络时代的报纸生存对策》,《传媒观察》,2008(5)。

6.何琦隽:《读图时代报纸版面设计“四化”》,《传媒观察》,2007(6)。

7.赵瑞莹:《从地震报道看传统媒体的创新应对》,《中国记者》,2008(10)。

(作者单位:湖南日报社)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湖南日报版面报纸
严正声明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刊交邮发行公告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版面“三评”看得失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