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真实”与演绎“崩溃”

2009-09-22 08:04张维媛
文学与艺术 2009年8期
关键词:莱辛真实

张维媛

【摘要】《金色笔记》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斯·莱辛的代表作。本文主要从这部小说的叙事方式角度说明:莱辛运用元小说策略恰当的表达了现实生活支离破碎的主题。

【关键词】金色笔记;元小说;莱辛

多丽斯·莱辛(Doris Lessing,1919-),英国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金色笔记》对于现代人尤其是现代女性生存现实的思考深深的影响了众多女性读者,被冠上著名女权主义文学著作《第二性》姊妹篇的美誉。《纽约时报·书评》称“该书在整整一代年轻女性的脑海里打上印记,它唤醒了一代人的觉悟。”①

《金》的故事发生在50年代的伦敦。主人公安娜·沃尔夫的是一位女作家,她是当时社会中新兴的“自由女性”的代表,经济独立且蔑视传统道德规范,曾出版过一部名为《战争边缘》的畅销小说。但小说发表后不久,她就患上了“写作障碍症”,再也写不出有价值的作品,只得依靠记日记的方式来保持自我。安娜把自己的生活分割成几个部分并分别记录在封皮颜色各异的笔记本中。在对于自己生活的不断整理与反思中,安娜开始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在坍塌,她已走入进一个分裂的世界。于是安娜自觉的走上了一条在分裂的世界中寻求精神统一的艰难道路。一个女性“浮士德”的形象呼之欲出。

《金》对于女性生存现实的思索最为引人注目。可以说这是莱辛又一部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但莱辛自己却不愿被定义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她为小说主题定义为“崩溃”二字。“这个关于‘崩溃的主题就是说当人们精神崩溃时一个自我医治,一个内在自我释放矛盾,消除分裂的过程……”②的确,小说在内容上完成了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分裂的演绎,并做出了对于分裂后的人应当如何寻求自我完整这一课题的预言。因此,小说同时阐述了两个主题:“战后现实生活的支离破碎和妇女的自由。”③

莱辛为更深入与真实的表现出小说“崩溃”主题,对于“真实”与虚幻”二元对立进行了颠覆与消解,使小说形式与内容达到艺术上的统一。而小说中针对这一目的所运用到的具体策略就是对于“元小说”因素的利用。元小说又就超小说,乃是一种暴露叙述行为的策略和技巧。英国文艺理论家戴维·洛奇定义说:“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即用小说形式揭示小说规律的小说文本。”④揭示小说的虚构性是元小说的主要特征。在元小说中,作者往往拥有“叙述者”,“主人公”和“作者”等多重身份。他经常自由出入作品。元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主动承认小说创作的虚构性。“叙述者”会不停的暴露白己的身份以提醒读者小说的虚构性,或是通过不停的视角转换让读者从断裂的叙述中理解真实与虚构间的界限。

在小说中,以写作为生的安娜患上了“写作障碍症”,因为她发现小说的功能似乎正在变化:它己经成了新闻学的先驱。安娜对这种没有“哲学”的新闻报道方式不感兴趣。同时她也承认自己没有能够写出作品的另一个原因是她找不到一个能让她有把握的体裁。她没有小说家应有的“好奇心”,没有兴趣去了解别人的生活。于是,安娜只有通过记录“真实生活”来不断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记日记就这样成了安娜证明自己存在的突破口。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得小说内部的视角的转换成为了合理:小说中的《自由女性》和黄色笔记里的《第三者的影子》是以第三人称、“全知上帝”的角度给读者讲述故事情节;而其它的几本笔记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日记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记叙,天生就带有一种权威感。”⑤安娜就运用了这样一种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形式记录着逝去的过去,混乱的现在和模糊的未来。因此按照我们阅读的习惯会认为《自》是较为客观的,而日记是较为主观的。两种真实是相互补允而不矛盾的,是符合阅读的逻辑习惯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作品,我们却可以清晰的看到那个“创作”这些笔记的人,也就是安娜,在不停的否定《自》的内容,她在对“客观真实”进行不停的消解。

首先,莱辛在《金》中刻意的割裂每本笔记之间,笔记与《自》之间的自然联系,阅读时如果按照文本进行的顺序,我们将很难对其中任何一本按时间顺序记录的笔记内容有清晰的印象。记录安娜非洲经历的《黑色笔记》是从1951年开始,至1956年结束;记录政治生活的《红色笔记》是从1950年开始,至1956年结束; 记录日常生活的《蓝色笔记》是从1950年开始,结尾处没有明显时间标记。第五本笔记即《金色笔记》,只讲述了1957年所发生的事。而《自》是莱辛以第三人称讲述1957年夏秋的事情。最后的一小节《自》, 虽没有明确的日期,但可以通过简纳特的年龄推断出其记录的是1959年左右发生的事情。时间上的“零乱”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读者,把“作者”的存在放在了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就使得一切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连贯性,故事的“现实”根基被动摇了。

而当读者读到“精神顿悟”似的结尾时,此时的“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原本稳固的关系完全崩塌了。在小说末尾安娜与情人索尔·格林分手前,索尔跟安娜说“你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你得重新开始写作”。他主动为安娜的下部小说想出了一个开头“两个女人独自呆在伦敦的公寓里。”这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提醒着我们它其实正是正本小说的开篇第一句话,也就是说原来整个故事,包括《自》部分都是安娜所写的所谓的下一部小说的内容。读到这里,读者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对前面所叙事情的逻辑全然被打乱了,以前所谓“真实”的,由“全知上帝”客观讲述的也被烙上了“虚幻”的印记。莱辛在《自》中客观叙事和安娜在日记中的主观叙事也不是之前设定的关系。此时的莱辛把《自》全然抛给故事中的人物,小心地将自己与整个故事疏离开来,甚至完全超然其外。故事变成了一个秘闭的圆。“真实”被完全的消解了。

此时“叙述者”身份突然从莱辛身上完全转移到了安娜的身上,也就是说至此,莱辛强调了安娜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存在的意义。“这样的情节,把真实文本的符号指涉方式与虚构文本的符号指涉方式重叠在一起,使两个相互隔绝的时空发生其实不可能的导通假象。阅读对两个时空隔绝的正常分辨力与文本内交代的‘事实直接矛盾,于是引起了荒诞感”⑥,安娜身上所经历的精神“崩溃”被用另一种方式向读者进行着生动的演绎。

当07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文学奖授予莱辛时曾说“莱辛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在《金色笔记》中莱辛就用其非凡的部局才能,独特的视角运用元小说策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被消解了的世界,演绎出了在“崩溃”中寻求整合的女性成长历程。

【参考文献】

[1]参见美国1973年版《金色笔记》封面

[2]莱辛著.陈才宇,刘新民译.金色笔记(译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

[3]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200

[4]David lodge, The Art of Fiction[M].London: Secker & Warburg, 1992,83

[5]柯里著. 宁一中译. 后现代叙事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3

[6]王阳. 小说艺术形式分析:叙事学研究[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2

猜你喜欢
莱辛真实
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身份探索之路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相关问题浅析
莱辛戏剧《智者纳旦》中的宗教宽容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