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的春天

2009-09-24 06:43许志琪
北极光 2009年4期
关键词:会战大兴安岭林区

许志琪

历史注定大兴安岭在历史的沉睡中醒来;更注定她在岁月变幻的风云中腾飞。

——题记

序篇

大兴安岭山脉巍然屹立在中国北疆。

这个宇宙的骄子,大自然的铁汉,伸展着巨龙般的腰身和臂膀,纵横八万里,造就出一派莽莽苍苍的绿色河山。其间,山体如澜,群峦叠翠,连绵起伏,一望无涯。

于是,华夏北方这一著名的纵横构造带山脉,便筑起了一道松嫩大地乃至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中国第三大河——黑龙江,正是从这条山脉的母体中走出,在依依难舍中静静地游过漠河、塔河、呼玛上游三县,尔后便浩浩荡荡展开其大气磅礴的千里奔腾。正可谓:大岭飞扬千秋雪,长河东去气如虹。

然而,哲理毕竟是位于北纬50度之上的高寒之地,每当西伯利亚寒流笼罩林海经久不歇之时,朔风透骨,大雪封山,鹿豕惶惶,草木凄然。试想当年在此山林飞马骑射最终雄踞中原的鲜卑人,其初衷亦当有为避酷寒而南下者。鲜卑人走了。寥落的鄂伦春猎人以“草上飞”的方式在这里独守山林。

大岭沉睡着,期待着。

或许她坚信,总有一天,希单之神将凌寒而至。到那时,山也为之昂首,水也为之扬波,松涛也为之欢呼,杜鹃也为之璀璨。

历史脚步匆匆,大岭的春天还会遥远几时?

一、山门在春天里开启

春风起于青萍。

这是新中国的春风,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春风。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早春时节的中国从三年自然灾害的阴霾中走出,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之后,重新跃马扬鞭,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到1963年底,新一轮发展热潮正在兴起,而长期处于短线的木材已成为共和国建设的紧缺物资。

1964年1月27日,国家林业部、铁道部联合向国家经委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呈上《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提出要“采用石油部建设大庆的经验,集中力量,在大兴安岭北坡、东坡打一个歼灭战。”这是一个富有历史责任感的报告。

令人振奋的是,仅仅在13天之内,党中央、国务院就研究并批准了这个报告。

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站得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谭震林、李富春副总理也就此分别作出书面提示,在报告的基础上,使开发大兴安岭的任务、方针、政策更加明确。

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临战选帅: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参谋长何辉燕,国家林业部副部长罗玉川先后走马上任,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紧锣密鼓。6月6日,会战指挥部在哈尔滨召开大兴安岭开发建设专门工作会议,开始调动集结部队,训练干部,组织进山。紧接着,铁道兵先遣部队迅速向加格达奇开拔。在1964年7月的阳光下,大兴安岭林海码头——加格达奇的北山坡上架起了20余顶帐篷,会战指挥部的旗帜在这里高高飘扬。尔后,随着先期建点的推进,到年底,铁道兵三、六、九师大部队全部进入战区,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二万多名会战职工也云集兴安。

十万铁骑人林海,军民携手启山门。四望当年冰雪处,英雄最是开发人。这一年,人们向密林深处踏查、建点,做好会战初期的一切基础工作。他们吃着干菜,睡着临时搭建的“波浪床”,喝着无油、无肉、无菜而只有盐巴的“三省汤”,在最低温度零下52.3摄氏度的气候中度过了来到岭上的第一个严冬。

1965年的艳阳刚刚升起,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体,森林抚育罚为根本的林区开发会战全面铺开。十万大军跃马横枪奋战深山密林,整个兴安林海迎来了历史上最为沸腾的时刻……

这里,让我们对这场气壮山河的开发会战过程中那些激动人心的人物和故事作一番简略回顾,看看这些人物、故事是怎样闪射着一种伟大精神的光芒。

古源会战作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第一场会战,古源会战已被人们首先铭刻在记忆的史册,这场会战的任务,是在原始的荒野中修筑一条65公里长的运材公路。会战虽然打响在春夏之际,但是,条件照样艰苦。人们抬着帐篷等物资艰难地穿越森林、河流、塔头区,当天不能到达目的地,夜晚就在野地里露天宿营;野外施工,汗流浃背却不敢脱去外衣,山里未见过人类血腥的蚊蠓,成群成阵,个个以不怕死的劲头轮番围攻,人们被叮咬之后很快皮肤过敏,手、脚、脸一起奇痒、红肿;施工时,路基两侧除了河沟就是塔头,人们只能从一公里以外的山包上取土,手抬、肩挑。施工中,工人李松林一只脚被铁钉扎穿,同志们把他抬到医院,领导和大夫让他住院治疗,可他却偷偷地拄着拐杖返回工地。他坚定地说:“我现在不能挑土、运沙石,可我还有两只手,照样能为会战出一把力啊!”常孟久,绰号“长流汗”,素以干活实在著称。3月18日,他一来到古源27支线筑路工地就挑了一副头号大的土篮子,用铁线把篮子揲牢,装满沙土担在肩上行走如飞。他一天挑过6立方米沙土,用独轮车一天推运过6.2立方米沙石,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山。他说:“既然我们是来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那就得拼命干,要不什么时候能建成?”这场会战,7000名开发建设者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提前60天胜利完成任务。

悬崖上的“铁军”1969年1月,铁道兵某部三营奉命开辟石碴场。工地在悬崖半腰,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清开山皮,下面是清一色的硬岩,风枪上去,只打出一个白色的印记,合金钢钻头磨损严重。爆破洞直径1.5米,需开凿深度160米。施工中,战士们迎难而上,枪眼逐渐延伸,烟尘排不出去,石粉呛得战士喘不过气来,打风枪和清碴的战士只能蜷曲着身体,大弓着背轮番作业。就这样,这只“铁军”连续奋战四十个昼夜,装填炸药75吨,一次爆破成功。

苍山独立连1969年8月,一支由会战职工组成的独立连队来到呼中苍山脚下,他们奉命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点、生产。一台拖拉机,四顶帐篷,几只弯把锯和几件炊具,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苍山,位于大兴安岭岭顶,历来荒无人烟,冬季殊寒,夏季蚊蠓猖狂,塔头遍地,积水过膝,条件异常艰苦。就在这里,苍山独立连白手起家。没有砖瓦盖房,他们就地取材,建木克楞房;建房没有铁钉,他们就自己打造,自己打造钉子没有铁,老工人杨学忠就背上兜子,无数次跑到山外居民点收集废铁,连一个马掌钉也不放过,终于打造出100余公斤铁钉。全连艰苦奋战一个月,赶在上冻之前完成建点任务。接着,在九个月时间里,这支连队按期完成上级下达的3000立方米自伐材生产任务。

女子架桥连1969年11月,来自上海、北京、佳木斯等地的10.1名女知青组成的女子架桥连宣告成立。次年4月,会战指挥部架桥大队交给女子架桥连一个艰巨任务:在西里尼河上架起一座11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女子架桥连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绑脚手架,七班班长杜忠娥从三米高的架子上摔了下来,她没有叫一声痛,爬起来继续上。二班九名女战士倒运水泥150吨,计

划六天完成,可她们只用两天就向连长告捷。木工班战士赵瑞英,在上海时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而在架桥工地上她练硬了臂膀,推起三四百斤重的混凝土独轮车箭步如飞。

五月,桃花水顺着山谷进入西里尼河,河水陡涨。姑娘们仍在齐腰深的冷水里围堰打墩,请除沙石,昼夜轮班苦战,一个个混凝土浇筑的桥墩终于屹立在激流中。在1969年至1975年的六年间,这个女子架桥连共建造大桥六座。一座座大桥建成通车了,女子架桥连同时培养出女钢筋工、水泥工、架子工、锻工、电工和机械手等技术人才50余名,谁能说这不是一个人间奇迹!

铁牛背运队修筑盘(古)碧(水)公路,由于交通困难,承担筑路任务的某民兵连生产和生活物资完全靠人力长途背运。担负背运任务的是复员战士李树祥和十名上海男知青。从驻地到供应给养的指挥部,往返路程上百里,要翻越六座大山,跨越一座几十公尺高的峭壁,每个人身上还要背负四五十公斤重的物资。困难吓不倒背运队的健儿。李树祥带领队员们一连三个多月穿行在荆棘丛林间、泥水草塘里、悬崖峭壁上。他们不仅为战友们背运了大量的物资,而且在林海中树立起一面迎难而上的旗帜,人们敬佩地称他们是“铁牛背运队”。

这些,仅仅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零星侧面和缩影。而整个开发建设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到2007年末,共修建铁路912公里,公路1.48万公里,建成大型林业局10个,林场50个,贮木场21个,热电厂三座,林产工业厂点238个,直升机场2个,国家一类口岸2个;常住人口已由会战初期25000人增加到53万人,其中林业职工21.3万人。素有“高寒禁区”之称的原始地域终于成为国家重要林业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今天,当我们深情地回望已经渐渐掩藏到岁月深处的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的历史,心中依然珍藏着一卷卷金光闪耀的英雄谱。在英雄谱上,有南征北战的铁道兵将军,有长期工作在林业战线上的高级干部,有大兴安岭特区,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管局一任又一任优秀的领导者,也有一大批知名或不知名的、受过表彰抑或至今仍默默无闻的战士、职工……他们是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的功绩,永远铭刻在大兴安岭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大兴安岭人民的心中。

先行者和英雄们为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奉献了汗水、热血、青春甚至生命,有多少个家庭像青松一样在大兴安岭扎下了根,子子孙孙继续奉献着。

塔河县城之南的烈士陵园,牙克石设计院的8名勘察队员安息在这里。1966年6月26日,这8名队员奉命赴呼玛河南岸执行勘察设计任务,船到河心,一个大浪打来,众人落水。他们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就这样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大兴安岭。

加格达奇的烈士陵园,埋葬着一个又一个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而献出生命的铁道兵烈士的忠骨。高高的铁道兵纪念塔直指蓝天,一代代大兴安岭人仰望着它,面对烈士的英魂,深深理解自己肩上的责任。

山门,在春风中开启。一晃45年过去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消逝了。

兴安岭上,迎春的杜鹃年复一年地开放得愈加娇艳。

二、大岭在坎坷中思索

一直伸向大兴安岭腹地的铁路,为这个绿色王国的开发插上了翅膀。一列列满载木材的长列,像出水的蛟龙,呼啸着,日夜驶向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江南北。

这种壮观的景象一直持续了四十余年。四十余年来,大兴安岭累计为国家贡献出商品木材1.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51.1亿元。

1.2亿立方米木材——燃之可煮尔海,弃之可塞南洋,垒之可摘皓月,绕之可围地球!大兴安岭的森林蓄积量在急剧下降,自然生态在悄然发生着变化。1987年5月6日燃烧的一场罪恶的特大林火雪上加霜,持续烧了一个月的大火,儿乎把大兴安岭推上经济崩溃的边缘和生态垮塌的危岸。世界吃惊,高层忧虑!

损失,太惨重了。这场大火一举烧掉林地75万公顷,总过火面积114万公顷;烧掉三个林业局局址,几个林场,四个半贮木场,211人死亡,247人受伤,10855户、45078人痛失家园。

“五·六”火灾之后,大兴安岭经济逐渐滑入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低谷。到1997年底,“两危”的最突出反映,是职工工资开始发生拖欠;山上已经没有几多林子可采,运下山来的木材直径明显缩小。种种迹象表明,大兴安岭已经被逼向一个寒冷的“冬天”。这是一个令人反思的“冬天”,一个令人痛悔不已的“冬天”,一个人心动荡的“冬火”,一个潜伏着危机的“冬天”。

面对这一局面,大兴安岭地委明确提出“避危兴林,再次创业”的工作目标,确定了“以林为主综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振兴林区经济”的总体发展思路,经过10年努力,到1997年,全区林产工业、地方工业、乡镇企业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两危”状况有所缓解。但是,人们对大兴安岭的未来仍然充满疑虑,忧心忡忡。因为森林资源岌岌可危的大趋势非举一地之力便可扭转,大兴安岭的生态前景仍处在红色警报状态之中。

此时此刻,人们多么期盼有一只巨臂,力挽狂澜!

1998年的春天来到了。

这一年的春天,大兴安岭的阳光分外明亮,分外滩暖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大兴安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英明决策,像一声春雷振奋了八万里林海,为林区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捌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礼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大兴安岭人对林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进行着深度的思考。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大兴安岭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因此,必须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型林区建设发展之路。只保护,不发展,没有出路,也保护不好;只发展,不保护,就不能长久持续,也发展不好。因此,必须精心保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干部群众形成共识——大兴安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好,发展好这片森林,那是林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保护好林子,就要有过硬的两手抓:一手抓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手抓发展替代产业。

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管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坚持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兴安,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发展方针和“生态兴区,项目兴区,工业富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的工作思路。这一新的发展方针和工作思路,充分反映了大兴安岭林区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和要求,得到全区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和积极响应,引领着大兴安岭走上了一条生产转轨、经济转型的科学发展道路。

三、林海在春天里澎湃

从1998年到2008年,国家在大必安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整整10年。从历史的角度看,这10年可谓是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建

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春天。

——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1987年“五·六”大火前,大兴安岭森林覆盖率为78%,如今,大兴安岭森林覆盖率恢复上升到78.94%。

力保生态。宁可少要CDP,也要保护大森林。逐年大幅度调减活立木产量,每年直接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均在100万立方米以上。仅2008年,全区就投入1亿元用于营林等生态建设,重点完成矿区治理1602公顷,退耕还林2.9万亩,恢复火烧区植被近4万亩,同时,全面停止了樟子松采伐。国家环保部正式命名大兴安岭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严抓森防。吸取一些国家森林防火只抓春秋两防的经验教训,大兴安岭全年防火不松劲,监控卫星、林中瞭望塔、森防巡逻队、巡航直升机始终睁着警惕的眼睛,在森防紧要期,地委、行署、林管局领导干部一律下到各自分包的森防战区,亲临一线督防督战,谁的战区出了问题就向谁问责。各县区、林业局、林场领导干部一律坚守岗位,带兵巡护,死看死守,未经批准不准脱岗下山;地区防火指挥部和各县区、林业局、林场分别建立了有精兵强将组成的森林扑火队伍,配备运兵车、定位仪、风力灭火器、各类铲车等精良装备;整个林区内所有公路干线、支线进山路口一律有专门队伍和人员巡护、把守;城镇、农村、林场、市内街巷、郊外公路两侧防火旗林立;当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媒各造舆论声势;社区、林场、居民组签订防火责任状到家人户;中小学生和居民群众万人防火签名活动使防火意识深入人心;防火有功者受奖励,临阵失职者被处罚,弄火嫌疑者必受法律追究。

禁采砂金。大兴安岭盛产砂金,采挖砂金的历史有三百多年,而当代采挖砂金均为采金船作业,其巨大的副作用,就是严重破坏黑龙江、嫩江源头生态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为扭转这一状况,大兴安岭严禁采挖砂金,使两江源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以煤代木”。靠山吃山,以木取暖做饭,是大兴安岭林区人的一贯传统,“可借粮油不借柴”的观念根深蒂固。据统计,大兴安岭林区以木取暖做饭的居民有141588户,企事业单位取暖锅炉462台,山场木材生产作业点、木材加工厂上千个,过去每年有近万立方米的木材住炉膛里化为灰烬。2006年,大兴安岭全面推行“以煤代木”,全区共筹措资金1亿余元,用于燃煤补贴和锅炉、炉灶改造。同时,各级干部深入林区百姓家,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到2008年底,全区“以煤代木”工程取得重大成果:共改造居民炉灶141588户,改造率达到100%;改造燃木锅炉462台,改造率达100%。这两个百分之百,意味着大兴安岭每年将节省近万立方米木材。2008年5月,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在大兴安岭调研时,实地考察了“以煤代木”工程,给予高度评价……

——经济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大兴安岭的前途和命运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光明前景。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管局带领全区人民紧紧抓住“天保”工程以及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机遇,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发展项目,打造工业园区。浙江金马集团、云南冶金有色金属开发、辽宁虹京铝业钒钛磁铁采选等一批大项目纷纷在大兴安岭落地开工。到2008年底,对俄经济合作入园项目达20个,其中11个项目进入生产或试生产阶段。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北药开发、林产工业、矿产开发六大产业,扶持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在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的情况下,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9.7亿元,增速达12.1%,创“两危”以来最好水平,历史上拖欠职工的工资全部解欠,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在许多“老会战”、“老知青”的记忆中,大兴安岭的社会建设是滞后的,就连大兴安岭地区首府加格达奇,也无非是一个塔头遍地、仅有两百来户居民的屯子而已。如今,许多“老会战”、“老知青”重游故地,无不为大兴安岭的巨大社会变化而由衷地感叹:首府加格达奇已经成为一座拥有13万人口、功能齐全的秀美山城,城中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绿树成荫,街市繁华,临街建筑多有欧洲风格,点缀得这座山城独具魅力;漠河、塔河、图强、呼玛等各县区局的城镇建设成果也大放异彩,文明程度显著提升。2008年6月,漠河机场建成通航,大兴安岭又增添了一座连接外界的空中桥梁……

开发建设45年后的大兴安岭,正进入一个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的春天。

八万里林海在春风中激昂澎湃,53万兴安人民,正高高擎起大兴安岭精神的旗帜,不畏困难,开拓进取,共同创造林区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于敏

猜你喜欢
会战大兴安岭林区
记游哈林区(节选)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大兴安岭不会忘记你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大兴安岭的铁道兵
2架增雨飞机为大兴安岭送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