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自由理论的发展轨迹

2009-09-25 09:46王前坤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

王前坤 赵 原

摘 要:萨特的自由理论有一个阶段性发展的过程,主要经历了本体论的自由--个人的绝对自由到实践中的自由--行动介入的自由的转变。历史渊源、社会环境、童年生活是其绝对自由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他本人生活经历的转折,最终形成了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自由观。

关键词:萨特;自由;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B5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050-02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學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都在思考人的存在问题,始终关注人的自由。《百年萨特》的作者黄忠晶说:“萨特倾注一生心力探求人的生存和自由问题,探求如何解决人根本上的自由与人在实际处境中的不自由这个永恒的难题。”①因此萨特的哲学常被称为“自由的哲学”,萨特自己也曾说:“自由是我存在的要素”②

一、自由观点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3年到1946年为前期阶段,以小说《恶心》、演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以及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为标志。萨特早在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时,就对哲学上关于自由思想的观点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有了关于自由的独创性想法,写下了《影像论》和《自我的超越性》,开始了自由理论的萌芽过程。之后,在其闻名于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和小说《恶心》中,他立足于哲学本体论,对人的自由本性进行了形而上的理论构造,论述和宣扬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他把人的自由等同于人的存在,等同于自由选择,认为人只有不断地选择才能存在,选择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根本没有不选择的可能,不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因此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存在与虚无》发表之后,他所阐述和张扬的个人绝对自由思想遭到了质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出现是萨特对其自由观的修正和补充。在其中他明确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一系列行动的总和、自由要承担责任等观点,修正和补充了个体的绝对自由思想,逐渐在与他人以及社会的联系中考察个人自由问题。但他仍然坚持认为人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外力的决定和束缚,坚持个人的绝对自由。他说“人并不是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③

第二阶段:1946年到1960年为后期阶段,也是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以长篇小说三部曲《自由之路》以及萨特的另一部哲学著作《辩证理性批判》为标志。他转换角度,重新解释了自由,将注意力从纯粹主观的绝对自由转向社会历史活动领域的自由,从否认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过渡到承认这种制约性,并表明了社会历史条件对个人的自由实践的制约作用。他把共同实践活动看成实现自由的手段,认为只有通过人们共同实践活动,才能超越和克服必然性,达到共同的自由。

二、绝对自由观的形成

1.社会历史环境。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波及了法国,并导致了政治危机,二战中法国抗德失败亡国五年给人们造成了精神危机。所有这些为萨特自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他站在人本主义立场,提出人的价值和自由,强调人的个性和选择自主,正是这种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法国的贝尔纳·亨利·列维曾说过:“萨特是伟大的、宽厚的、清醒的,他是小人物和处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朋友,热爱正义和权利,热爱自由和友好。”④

2.思想理论渊源。萨特的自由思想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无论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和西方近代思想家对自由问题的研究和论述,还是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潮中关于自由的理论,都为萨特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史料。萨特对之前的自由理论进行批判、改造和吸收,融进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自由观。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萨特说:“1933年,我第一次读到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的著作……,就在这个时候,我接受了他们的影响。”受胡塞尔的影响,萨特在形成自己独特自由理论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十七世纪哲学家笛卡尔的自由理论。萨特说:“个人的主观性,固然是我们的出发点;……世间决没有一种真理能离开‘我思故我在。我们凭此可得到一个绝对真实的自觉意识。”⑤由于萨特受到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深刻影响,美国当代哲学家怀尔德认为他的自由思想“是一种反抗运动,是向现代生活与思想中的科学偶像崇拜、悠闲的乐观主义和懒散的唯物主义挑战。它是一种兴奋剂,把我们从种种舒适的幻想中唤醒起来,激励我们从事朝气蓬勃的活动。”⑥

3.家庭环境的影响。“童年就是哲学,尽管这是哲学的开端。”“童年包含了整个人生的奥秘。”“萨特尽管并不喜欢自己的童年,却很重视对自己的童年的分析。”⑦“绝对自由观”的树立同萨特的童年经历息息相关,因此,考察萨特的自由理论,必须重视萨特的童年生活经历。萨特早年丧父对他有极大的影响,法国作家高宣扬写道“对他来说,父亲之死不仅为他带来难忘、痛苦的童年,而且给他的精神状况、性格、感情的成长和一生的前途都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⑧外祖父在政治上采取共和主义的态度,家里没有人将强制性的力量灌输给他,不经意间也培育了萨特自由平等的意识,从而他对个人自由与社会约束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国学者黄忠晶认为:“萨特一生以探究人的自由问题为己任,他的哲学被称为自由哲学,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等级制度,都跟他童年的这种家庭环境有关系。”⑨

三、转向社会历史中的自由

我国学者张一兵主张有两个萨特:1946年以前的作为法国存在主义杰出代表的萨特是“第一个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一书的发表则标志着“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萨特”的诞生。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个人的绝对自由观,而后者的自由则是历史的,应该与社会相联系。与此相应,前后两个萨特对政治生活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这一点萨特自己也做了解说,在《七十岁自画像》里他写到:“战争确实把我的生活一分为二。战争开始,我三十四岁,战争结束,我四十岁,这确是青年向壮年的过渡期……就是说,我从战前的个体主义、纯个人主义过渡到了社团主义、社会主义。这是我生活的真正转折:战前,战后。战前,写下像《恶心》那样一些作品,其中与社会的关系是形而上的;战后,慢慢达到了《辩证理性批判》。”⑩在第一个萨特眼里,“绝对自由”意味着自由是不受任何束缚的。他认为,上帝死了,唯一存在的就是人了,人按照自己意志造就自身、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自由思想反映在政治领域就是消极冷漠的参与观,萨特自己曾明确表述:“战前我把自己仅仅看作一个个体,我完全看不到我个人的存在与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之间有什么联系。高等师范学院毕业之后,我在这上头建立了一整套理论:我是‘孤独的人,就是说是一个因其思想的独立性而与社会相对抗的人,这个人不欠社会任何情分,社会对他也不起任何作用,因为他是自由的。这对我是不言而喻的事实。1939年以前我想的、我写的、我亲身经历的一切,都以此为基石。”“即便我己经隐约看到这个立场的局限性,我也不可能从中脱身。”(11)

经过1939年至1945年的转变阶段,之后直到逝世,“第二个萨特”出现,成为一个“积极介入”的相对自由论者。1939年的二战爆发,他应征入伍的群体生活以及被俘的经历,使他认识早期“绝对自由论”的片面所在,最明晰最集中地表述这一矫正的标志,则要算发表于1946年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文中萨特强调说:“我们在要求自由的时候,发现自由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自由,而他人的自由又依赖于我们的自由-这也只有把他人的自由也作为一个目标的条件下才可能。”萨特自由观的转变也与他的思想受到理论界的批评与自我的不断反省有关。法共一些理论家抨击萨特的自由是反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针对这些批评,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发表了一些不同于“绝对自由”的观点,譬如关于他人的自由等等。尤其他的同伴梅洛·庞蒂批评他陷入了“极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泥潭,他的自由观只注重个人,而不理解社会群体的决定。”所有这些都促使萨特修改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有了《辩论理性批判》中与社会相联系的个人相对自由观念。在《辩论理性批判》一书中,萨特认识到人人都彻底地选择自由是不可能的,这是继《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对自由选择所作修改之后的又一次确认。

由此可见,萨特的自由理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愈来愈强调自由的约束性。《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自由已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萨特把自由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考察,从而对个人自由作了系统的修正,《辩证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历史人学部分)对这个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萨特从对每一具体个人(个体实践)考察开始,到实践-惰性,企图从中找出个人与社会的“中介”,从而揭示出社会对个人的影响。《辩证理性批判》第一部分讲个体的实践为“作为整体化的个体实践”。萨特声称,“历史人学”就是研究个体(实践)与各种社会力量(群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批判研究的着眼点就在于“个体生命和人类历史的根本一致性”。

注释:

[1]黄忠晶:《百年萨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1页。

[2](法)让-保罗·萨特:(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61页。

[3](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页。

[4](法)贝尔纳·亨利·列维:《萨特的世纪》,闰素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55页。

[5](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50页。

[6]John Wild,The challenge of Existentialism,Greenwood Inc.1979年,第185页。

[7](法)高宣扬:《萨特的密码》,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8](法)高宣扬:《萨特的密码》,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9]黄忠晶:《百年萨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10](法)让-保罗·萨特:《七十岁自画像》引自柳鸣九:《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1-92页。

[11](法)让-保罗·萨特:《七十岁自画像》,《萨特文论选》,施康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P390-391页。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萨特自由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你自己选择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