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

  • 萨特的选择
    张君燕萨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小时候,萨特在外祖父家生活。读三年级时,萨特在选择兴趣小组时犹豫起来,不知道自己该参加哪个兴趣小组。为此,萨特特意花了一周的时间向学长学姐们请教,想要选出最受欢迎的兴趣小组。参加音乐小组的学姐告诉他:“千万不要参加音乐小组,这可不是唱唱歌那么简单,要学习很多枯燥的理论知识,很无聊。”参加舞蹈小组的学姐说:“原本想要轻松一下,老师却让我们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太累了。”参加田径小组的学长说:“天呐,最苦的就是田径小组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1年7期2021-08-13

  • 萨特的选择
    ●张君燕萨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小时候,萨特在外祖父家生活。读三年级时,萨特在选择兴趣小组时犹豫起来,不知道自己该参加哪个兴趣小组。为此,萨特特意花了一周的时间向学长学姐们请教,想要选出最受欢迎的兴趣小组。参加音乐小组的学姐告诉他:“千万不要参加音乐小组,这可不是唱唱歌那么简单,要学习很多枯燥的理论知识,很无聊。”参加舞蹈小组的学姐说:“原本想要轻松一下,老师却让我们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太累了。”参加田径小组的学长说:“天呐,最苦的就是田径小

    思维与智慧 2021年21期2021-07-23

  • 一本书的支持
    鸣九主编过一本《萨特研究》,十分暢销。可是有一段时间,萨特与蛤蟆镜、喇叭裤一起并列为“三大精神污染”,《萨特研究》也遭到批判并禁止出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人谈“萨特”色变,甚至看见柳鸣九都绕道走。柳鸣九十分苦闷。有一次,柳鸣九因工作上的事去向冯至汇报。在办公室里,他赫然发现冯至的书桌上放着一本《萨特研究》。对于这本禁书,许多人唯恐避之不及,可是为什么冯至却堂而皇之地把它放在书桌上呢?不怕遭来非议吗?但冯至神色自若,并没有向他解释什么。后来,柳鸣九又去找

    做人与处世 2021年6期2021-06-06

  • 萨特的哲学思想及其评价
    430073)萨特是20 世纪法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之一,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中,萨特以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并自称为共产主义者的“同路人”。萨特曾在二战期间应征入伍,被俘后还经历了近10 个月的牢狱生涯,这段个人经历使得他对战争有了深刻反思,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萨特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哲学著作即:《存在与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这两部作品反映了萨特在思想上的转变。学界一般将萨特的思想分为两个时期,1950年之前为“第一萨特”,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4期2021-03-25

  • 被纸划伤之后
    俊彦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大概十来岁,萨特和伙伴们玩游戏时,不小心从树上掉下来,摔断了腿。在床上养伤的日子,萨特感觉非常痛苦。他不止一次地对外祖父抱怨:“我太倒霉了,摔得这么严重,如果能伤得轻一点,我也不至于如此痛苦。”外祖父尽力安慰他,坐在床边为他读书,给他讲故事,萨特却根本听不进去。一天下午,外祖父要寄出去一些信,他让萨特帮忙把信封好。正感觉无聊的萨特欣然答应。然而,刚刚装了几封信,萨特却又不小心受伤了——在封口的时候,他的手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0年6期2020-06-23

  • 被纸划伤之后
    张君燕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十来岁的萨特和伙伴们玩游戏时,不小心从树上掉下来,摔断了腿。在床上养伤的日子,萨特感觉非常痛苦。他不止一次地对外祖父抱怨:“如果能伤得轻一点,我也不至于如此痛苦。”一天下午,外祖父让萨特帮忙装信封。然而,刚刚装了几封信,萨特的手指就被信封划了一道口子,萨特立即大叫起来。外祖父赶过来问萨特:“孩子,手指的疼痛和你摔断腿比起来是不是要轻很多?”“当然,和摔断腿比起来,它几乎微不足道。”萨特回答。外祖父点点头

    意林·少年版 2020年10期2020-06-01

  • 漫长青春期的告别仪式
    ,我惊讶地发现:萨特的晚年竟如此纠结——他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可面对角色中内置的冲突,又感到无所适从。在媒体面前,萨特会装潇洒,表示对自己的一生很满意,感到“幸福”;可在私下场合,他又常呈现出孩子式的脆弱。击垮萨特的,是不被他重视的肉体——比如视力丧失(近乎全盲)。1974年,69岁的萨特已经几乎无法阅读和写作,这让他陷入焦虑中,以至于“平时不爱生气”的他听别人提起看到了什么时,会说:“别显摆您的好眼睛了!”让-保罗·萨特黑暗让萨特抑郁,他说:“我觉得生活

    读者 2020年2期2020-01-02

  • 告别的仪式
    录下的让-保罗·萨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以白描的手法近距离地刻画了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为之奋斗到最后一刻的事业,以及他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在波伏瓦的记录后还附有她与萨特的长篇对谈,萨特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的家庭、童年和求学经历,并且梳理了对文学、哲学、阅读、写作、音乐、绘画、平等、金钱、时间、自由、生命等诸多主题的思考。编辑推荐★《告别的仪式》是波伏瓦和萨特一起看萨特、审视萨特的一生,回顾他的童年、他的成长、他的情与爱、他的乐与怒

    海外星云 2019年20期2019-11-22

  • 波伏娃告别萨特:最特别情侣的终极对谈
    年10月16日,萨特和波伏娃在巴黎街头卖被禁的报纸《La CauseDu People》萨特终生的精神伴侣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著的《告别的仪式》,曾经在1996年以《萨特传》为名出过一个中译本。称此书为萨特的“传记”有其合理之处:本书的前四分之一是波伏娃对萨特生命最后十一年里二人所有生活交集事无巨细的记录,随后是1974年波伏娃与萨特对谈的文字实录。一如书名《告别的仪式》(初版1981年),本书也可以视作波伏娃对萨特的告别之作。波伏娃在扉页上留下一句话:“

    看天下 2019年35期2019-01-15

  • 你自己选择
    天,一个年轻人问萨特:“我有个困惑已久的问题,我想参军,为国效力,但是,家中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需要我照顾……怎么办?”萨特回答:“你自己选择。”青年说:“您是大师呀。正因为我拿不定主意,才向您请教呀!”于是萨特连续回答了三遍:“你自己選择。”“你自己选择。”“你自己选择。”青年提出的问题,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忠孝不能两全”。但是萨特的回答斩钉截铁,就是“你自己选择”。在萨特看来,个人必须独自承担自主选择的后果。(林冬冬摘自《山西农民报》2016

    读者 2017年7期2017-03-15

  • 你自己选择
    轻人问法国哲学家萨特说:“大师,我有个困惑已久的问题,就是——我想参军为国效力。但是,家中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我照顾……怎么办?”萨特回答:“你自己选择。”青年说:“您是大师呀。正因为我拿不定主意,才向您请教呀!”萨特于是连续回答了三遍:“你自己选择。”“你自己选择。”“你自己选择。”青年提出的问题,有些类似中国古代“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但是萨特的回答斩钉截铁,就是:“你自己选择。”在萨特看来——个人必须独自承担自主选择的后果。(摘自《山西农民报

    特别文摘 2017年2期2017-01-24

  • 我不要诺贝尔奖
    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在《费加罗文学报》上看到消息,自己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而且有可能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当时萨特并不知道,颁发诺贝尔奖不用征求受奖者的意见,认为只要自己及时写信阻止,评委会就取消他的获奖人资格,不会把奖颁发给他。当天看见消息后,萨特立即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信,请求他们取消给自己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否则他准备果断拒绝领取。第二天清晨萨特很早就起来,匆匆去邮局把措辞委婉、意思明确的信发出去,回家的时候他估计,以后不会再有人提到自己,从此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6年12期2016-12-26

  • 我不要诺贝尔奖
    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在《费加罗文学报》上看到消息,自己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而且有可能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当时萨特并不知道,颁发诺贝尔奖不用征求受奖者的意见,认为只要自己及时写信阻止,评委会就取消他的获奖人资格,不会把奖颁发给他。当天看见消息后,萨特立即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信,请求他们取消给自己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否则他准备果断拒绝领取。第二天清晨萨特很早就起来,匆匆去邮局把措辞委婉、意思明确的信发出去,回家的时候他估计,以后不会再有人提到自己,从此

    初中生世界 2016年45期2016-12-22

  • 我不要诺贝尔奖
    国作家让_保罗·萨特在《费加罗文学报》上看到消息,自己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而且有可能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当时萨特并不知道,颁发诺贝尔奖不用征求受奖者的意见,认为只要自己及时写信阻止,评委会就取消他的获奖人资格,不会把奖颁发给他。当天看见消息后,萨特立即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信,请求他们取消给自己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否则他准备果断拒绝领取。第二天清晨萨特很早就起来,匆匆去邮局把措辞委婉、意思明确的信发出去,回家的时候他估计,以后不会再有人提到自己,从此

    幸福·悦读 2016年7期2016-02-11

  • 我不要诺贝尔奖
    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在《费加罗文学报》上看到消息,自己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而且有可能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当时萨特并不知道,颁发诺贝尔奖不用征求受奖者的意见,认为只要自己及时写信阻止,评委会就取消他的获奖人资格,不会把奖颁发给他。当天看见消息后,萨特立即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信,请求他们取消给自己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否则他准备果断拒绝领取。第二天清晨萨特很早就起来,匆匆去邮局把措辞委婉、意思明确的信发出去,回家的时候他估计,以后不会再有人提到自己,从此

    做人与处世 2015年22期2015-09-10

  • 新启蒙主义语境下的萨特在中国的译介
    本主义哲学家,如萨特、弗洛伊德、尼采等人的理论,也被看作是人道主义理论。加上萨特还发表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讲,新启蒙知识分子在宣传他的理论时,就显得更为理直气壮。由于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是被新启蒙知识分子借用来启蒙大众的思想文化资源。于是,对萨特的译介就比较迫切,并被迅速提上了日程,曾一度掀起过译介萨特的热潮。在80年代,译介者不仅翻译了萨特的大部分著作,还翻译了一些西方学者专门研究萨特和存在主义的专著。即使有些著作一时还没有被译介,他们也在努力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2011-08-15

  • 刍议萨特的自由与责任
    第三教研室)刍议萨特的自由与责任◆高 琴(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外第三教研室)萨特作为20世纪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建构了自己的文学哲学体系。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永远是、完全是自由的,否则就不存在——这是萨特哲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在这里自由已经成了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在前人学者的基础上,本文就其自由与责任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论述和分析。萨特哲学 自由 责任 分析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写到:“事实上,我们只是一种进行选择的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4期2011-08-15

  • 面对萨特死亡的波伏娃
    罗斯为他的《告别萨特》一书起了一个庄重、肃穆的书名,就他来说,这种方式只与“崇敬”有关。但波伏娃,这位与萨特私生活极为密切的女人,却用了《柔和之死》这样一个充满温情的书名命名了萨特的死亡。比起《告别萨特》一书,在《柔和之死》这样一个书名下,波伏娃却近乎冷静、甚至是冷酷地极为真实地描述了萨特从精神到肉体的整个衰颓过程。与一般人相反,是对萨特从精神到肉体都有着无微不至了解的这个女人,这个“可怕”女人的记述犹如看护一般的精细:萨特在医生的要求下戒了烟;截去脚趾;

    意林 2007年5期2007-05-14

  • 萨特笔下的精神分析
    罗志强最近,在萨特的遗稿中发现了一部电影剧本手稿,这便是一九五八年由好莱坞的约翰·哈斯顿导演,蒙哥马利·克利夫特领衔主演,萨特编剧的二流电影《弗洛伊德》。值得庆幸的是,这部手稿没有因为电影的不成功而被萨特毁掉。现在人们可以通过这部电影剧本进一步了解萨特对弗洛伊德的具体看法如何,特别是因为这部电影在上映时应萨特的要求没有打出他的编剧的名字,很多人还不知道是出自他老先生的手笔。萨特为什么不想让人知道是他写的呢?原来是这样的:一九五八年约翰·哈斯顿来找萨特,请他

    读书 1987年11期1987-07-15

  • 新发表的萨特著作
    版了两部未发表的萨特著作,一部是《奇怪战争的笔记本》(Carnets de ladrle de guerre,P.444),另一部是《道德笔记》(Cahiers pour une mo-rale,p.612)。《奇怪战争的笔记本》写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至一九四○年三月,《道德笔记》写于一九四七年。保存这两份手稿的人是萨特的养女阿莱特·埃尔卡伊姆(Arlette El Kaim)。她原是阿尔及利亚的犹太人,一九六五年,十九岁的埃尔卡伊姆写信给萨特,请求萨特替她

    读书 1983年10期198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