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量化研究

2009-09-25 09:46刘利萍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刘利萍

摘要:随着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显现,全球范围内已逐步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深入的体认。故而,基于此一理念的循环经济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已高消耗、高污染为表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基于经济和环境、能源、人口四者之间的量化分析,基本判断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期,从而对我省的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量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074—03

一、引言

随着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显现,环境恶化、能源紧张在当前严重制约了陕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内外当前正在探索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能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和能源消耗过高、环境代价过大之间矛盾的新的发展模式。近几年来在陕西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量高于经济增长。根据统计资料,2007年可供陕西省消费的能源总量为4522.58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53.7%,年均增长11.3%,高于GDP增幅0.5个百分点,而从省外净调入的能源总量占全省可供消费能源总量的60.1%,可见能源的严重短缺。此外,城市内河污染仍较严重,部分湖泊、水库呈富营养化趋势,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位于国内前列。基于以上现状,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能源之间的矛盾,避免经济发展陷入瓶颈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通过经济模型的建立,试图对我省的循环经济作一有益的探索。

二、模型的建构

基于环境污染状况,能源消费状况,人口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四种指标,其中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三个变量代表环境污染状况;原煤消费量,原油消费量,电力消费量三个变量代表能源消费状况;全省人口总数代表人口状况;全省GDP总量,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四个变量反映经济发展状况。

(一)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基本关系分析

1.废气排放总量、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与人口、经济、能源等8个指标均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随着人口增加,GDP增长,原煤、电力等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也随之增加,其中废气排放量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相关关系最高。

2.全省GDP总量与环境、人口、能源等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

全省GDP与“三废”、人口、能源等7个指标的相关系数,除了与废水排放总量相关关系不明显外,其他指标均与其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其中GDP总量与废气排放总量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70,说明我省GDP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恶性增长;其次它与原油、原煤、电力的消费量也有很高的相关关系,说明其增长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也印证了上面提到的我省能源消费量增长幅度过快;若按收入法来核算GDP,劳动者报酬是其主要构成项之一。我省GDP总量与人口总数的相关系数为0.964,说明我省的GDP增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就业人口的增加。由此可见,我省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由环境破坏型、资源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方式转型,这一状况将在一定时期影响我省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分析

若直接对各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的模型将存在多重共线性,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变量的内在联系。如GDP总量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人口与GDP总量、“三废”排放量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二是经济变量变化趋势的“共向性”,即在此样本期间,经济、人口总数与能源消费都趋向增长。由于模型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且年份跨度较短,可认为不存在异方差,故先用逐步回归的方式来消除多重共线性,然后再检验是否存在自相关。

1.以“三废”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

(1)将废气排放总量与人口、经济、能源等8个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最终有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电力消费量这两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X2=17.175+0.793*X6+7.524*N3+[MA(3)=-4.033]

(13.870) (26.784) (-3.100)

R2=0.999(调整后的R2=0.998)F=748.793

其中,X2为废气排放总量,X6为第二产业增加值,N3为电力消费量。

回归方程表明,随着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加,会使废气排放量随之增加,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无烟城市的建立,从200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中,第二产业占59.9%,第三产业占35.2%,可见我省经济发展仍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少第二产业对环境带来的负担。另外,随着电力消费量的增加,废气排放总量也随之增加。工业生产,居民生活都离不开电,电力消费量增加,说明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更频繁,对环境的污染也更加剧烈。

(2)将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与人口、经济、能源等8个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最终有人口总数和原煤消费量这两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X3=-66890.957+21.193*R1-1.199*N1

(4.188) (-1.890)

R2=0.818(调整后的R2=0.766)F=15.705

其中,X3为固体废弃物产生量,R1为全省人口总数,N1为原煤消费量。

回归方程的经济意义解释不通,固体废弃物产成量与原煤消费总量应该是成正向变动关系,即原煤消费越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也越多。观察从1998-2007年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数据,发现2001年、2002年数据变化特别明显,尤其是“其他废物”这一项增加特别多,可见这是导致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变化异常的原因,故须将之剔除,具体做法是将这两年的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减去“其他废物”。

剔除异常值后进行逐步回归得到的方程是:

X3=-633.119+1.360*X6

(8.245)

R2=0.895(调整后的R2=0.882)F=67.980DW=2.63

通过偏相关检验发现方程可能存在二阶正相关,再通过BG检验(滞后期为2)确定其不存在自相关。方程表明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只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有关,我省还没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只对第二产业消耗能源后产生的煤渣、矿渣等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2.建立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

将GDP与人口、“三废”、能源等7个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最终有废气排放总量和原油消费量这两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X4=-760.407+0.718*X2+8.157*N2

(4.417)(2.474)

R2=0.968(调整后的R2=0.959)F=107.118DW=1.489

nR2=3.771

偏相关检验表明不存在自相关。其中X4为全省GDP总量,X2为废气排放总量,N2为原油消费量。回歸方程表明,随着废气排放总量和原油消费量的增加,GDP也随之增加,因此必须改变那种通过高消耗来追求高速度经济发展和先污染后治理导致环境失衡的生产方式。

(三)实行循环经济的效益评估

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来自于:一是由于污染降低所带来的治理成本的下降;二是用废弃物替代一部分原料,因价格便宜,成本也就降下来了;三是人们生活质量的上升。要准确衡量这些效益是很困难的,只能对其做出近似评估,这里提供一个效益评估的方法,依据的是减量化原则,通过减少能源的使用量使环境污染下降,从而节约治理成本。例如以2004年的电力消费量=253.100(亿千瓦时)为基数,当电力消费减少使用10%,根据方程X2=17.175+ 0.793*X6+7.524*N3,减少废气排放量为190.43亿立方米。当年的废气排放总量为5020.234亿立方米,废气处理设施设备运行费用为61958.10万元,故可得出当年治理成本降低=190.43/5020.234*61958.10=2350.23万元,当电力消费减少使用20%,当年治理成本可降低4700.45万元,约占当年全省GDP总值的十万分之八,这是相当可观的。

三、陕西省生态建设的若干对策

(一)建设生态工业园

我省的污染排放与第二产业的发展最为相关(第二产业增加值是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回归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因此我省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生态省时要加大对生态工业的建设,最常见的形式是生态工业园(EIPs),在这样的体系中,不存在着“废物”,因为一个企业的“废物”也同时是另一个企业的原料,因此可基本实现整个体系向系统外的零排放。

建议应从如下方面推进我省的生态工业园建设:将废料作为资源重新利用,物质循环系统和尽量减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工业产品与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能源的脱碳,可以把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工业,视为工业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和能源不断循环和转换,使废物的产生最小化,且在不同行动者之间既允许合作,也允许竞争。目前我省和德国积极开展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福州青口汽车生态工业园、厦门鼓浪屿循环经济实验区和南平炉下镇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与生物质能利用四个合作项目。

(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1.促进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公众参与,引导公众进行绿色消费,使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全民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污染、破坏环境为耻。

2.运用经济手段来发展循环经济。当对污染进行控制和处理所花费的治理费用高于其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收益时,经济主体将放弃一部分污染治理,转向交纳一定的排污费。排污费是由政府按每单位排入空气或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征收的一种费用。每个污染源付给政府的费用是根据排污费和污染物排放量相乘得到的。但是交纳排污费也花费了企业的收入,为了减少开支,企业将会寻求减少污染的方法。因此必须在污染排放量和治理量中找到一个平衡,当对于每一个污染排放者来说,控制的边际成本和由污染所造成的边际危害相等时,市场就获得高效益。获得这一平衡的一种方法是对允许每一个排放者所排放的数量施加法律限制,如果选定的控制点恰好处于边际控制成本与边际危害相等的水平上將获得高效率。对于排放数量的限制,可采用许可证发放制度。所有污染源都被要求只有有了许可证才可以排放。许可证可以自由转让,它们可以买卖。控制机构发放一定数量的许可证,许可证的数量要能够达到既定的排污水平。任何排污源的超过许可证的排放将使排放源面临经济制裁。通过市场对许可证排放的调节,可以获得最佳的排污分配方案。

3.完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防止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其主要类型有: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将只有通过这些实用技术支撑体系才能实现,否则循环经济只是空中楼阁,没有实现的技术基础。

(三)完善环境的价值评估体系

用一系列特定的方法可评估实行改善环境状况所带来的收益,或者任由污染排放导致环境状况恶化所造成的损失。对收益或损失的估计可以指导政府、企业和个人如何更好地进行经济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是环境的价值评估方法:

1.人类生命估值。因为用于防范生命丧失的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必须对应该配置多少资源用于减少疾病和拯救人类生命做出选择。在评估由于环境风险所引起的生命价值的减少时,可先计算因环境风险减少而引起的死亡概率的改变,然后再给这个改变一个价值。上述估算过程可以通过“人类生命的暗示价值”来具体操作,依据所减少的概率来划分每个个体对某个特定概率减少的支付意愿。例如,设想有100万人生活在含有有害物质的环境中,而一项特定的环境政策可以减少这种有害物质的平均含量。进一步设想这可以使死亡的风险从十万分之一降到十五万分之一。这就暗示着,这项政策可以使预期死亡人数从10降到6.67。如果这一百万人中每一个人意愿为这个风险减少支付5美元(总计为500万美元),那么,暗示生命价值大约就是150万美元(500万美元除以3.33)。人类生命估值法可以用来评估一个项目的可行性大小,若政府某个改善环境状况的项目的预计成本小于所估计出的暗示生命价值,则这个项目符合收益-成本分析要求是个可行的项目,否则该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就较低。

2.IPAT方程。方程I=PAT是用来评估或预测报告期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总影响是基数期的几倍。式中,I代表环境影响,P代表人口,A代表人均富裕程度,T代表维持这种富裕程度的技术导致的损害,或新能源和工业技术带来的好处。在实际操作时,可采用报告期人口总量除以基期人口的得数代表P;报告期人均GDP除以基期人均GDP的得数代表A;报告期单位GDP的环境影响代表T,则1/T代表资源生产率的提高倍数。这里以2004年为报告期,2000年为基期为例,通过计算相关数据可知I=PAT=1.030×1.538×1.025=1.624,即说明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总影响是2000年的1.624倍,意味着资源环境状况的恶化。

最终,本文通过量化研究我省的环境、能源和经济状况,基本得出我省在进行生态省建设时要加强对生态工业的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实施力度,并依据适当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对生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吴季松.循环经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I.普里高津著.从存在到演化[M].曾庆宏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H.哈肯著.高等协同学[M].宁存政,郭治安等译.上海:科学出版社.1989.

[8]R.托姆著.突变论:思想和应用[M].周仲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9]K.J.法尔科内著.分形几何中的技巧[M].曾文曲等译.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

[10]N.E.洛伦兹著.混沌的本质[M]..刘式达等译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11]吴彤.生长的旋律—自组织演化的科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12]Per Bak,Chao Tang and Kurt Wiesenfeld.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Physical Review,Vol.38,No.1,July,1988 364-374.

[13]H.Ulrich and G.J.B.Probst edit,Self-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cial Systems,Springer-Verlag,1984.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Shaanxi Province

Liu liping

(Yan-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Station Shanxi Yanan 716000)

Abstract: With th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show the growing rol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gradually on a deeper realiza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is idea of recycling economy is gradually replacing traditional have high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energy, population 40 betwee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basic judgemen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is in a mode i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ecycling economy in transition mode, thus the cycle of our province Economic,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measures.

Key words: the circular economy;The mode of development;quantitative research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构建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路径探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赣南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