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2009-09-27 06:10张凤华王行恒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1期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医学院校改革

张凤华 王行恒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调整,医学院校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国内几所医学院校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发现和分析医学院校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关键词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21-0057-02

On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in Medical Universities//Zhang Fenghua, Wang Xingheng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constant adjustment of social needs, the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By survey students in several domestic medical universities randomly, discover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make some reform recommendations in curriculum arranging, teaching methods etc.

Key words medical university; computer education; reform

Authors addres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omputer Center, Shanghai, 200241, China

1 现状调查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005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就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但是由于医学院校中存在各种限制因素,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1]。随着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学院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笔者对国内几所医科大学的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了解他们在大学期间学到的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表1是该调查的统计结果。

2 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基础知识尚未普及该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医学院校中并不是每位学生都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据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期刊中《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与改革设想》(2006)一文的调查数据显示,入学前大约2%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79%的学生会使用Windows和Office,86%的学生上过网或玩过游戏,14%的学生还熟悉C语言、VB等更多的应用技能。这说明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已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需要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另外,医学院校中的计算机教学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性、规范性。

2.2 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只开设计算机基础和语言程序设计课,缺少与医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而且基本上计算机基础课之后就是语言的程序设计课,2门课程之间缺少一门过渡课程。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据接受调查的医学院校学生反映,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多媒体教室授课,每周2次课,第一次理论,第二次上机。由于课时少,教学内容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2.4 计算机师资力量薄弱有些医学院校原来没有计算机师资,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多由物理或数学系的教师承担。这些教师的计算机知识主要是通过进修或自学获得,他们的知识急需更新和充实;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医学知识相对比较贫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结合得不够紧密,单纯强调计算机科学技术本身,忽略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学生体会不出计算机作为工具的好处[2]。

3 相应的改革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中发现的医学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3.1 调整课程设置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例如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系统、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系统、Excel电子表格处理系统、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因特网等。学生只有对这些基础技能有了很好的掌握,才不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才不会在最后毕业论文写作中对Word的使用感到棘手。所以医学院校有必要加强这些基础课程的设置。

在掌握基本的Windows和Office应用知识和技能后,如果先增加一门诸如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Authorware等实用工具简单操作的课程,会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用这些工具做小制作的过程能使他们从被动的听转到主动的操作,这对后面VF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或C语言的学习也起到铺垫作用。

3.2 改革教学方法由于生源的地区性及学校差异,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一样。医学院校可以在新生刚入学时举行一次计算机能力水平测试,了解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分流考试实施分班教学,对计算机水平稍低的学生进行统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授,而计算机水平稍高的学生可以免修计算机基础课,增加一些与医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医学院校也可以适当增加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课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实验课上针对不同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

3.3 提高实验环境和师资力量水平教学领导要认识到良好的实验环境是提高实验课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体现。医学院校应针对学生上机时间少的情况,加大计算机机房建设力度。

医学院校这种特殊的环境,对计算机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师资应该是复合型的计算机师资。他们不仅要具有渊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些医学相关知识,知道医学领域哪些方面用到计算机,用计算机做什么事情,在应用中需要哪些技术和软件,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在医学中使用的技术知识等[3]。

3.4 借鉴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实践相对比较完善,教育部的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还颁布相关的教学基本要求(课程大纲)。医学院校可以借鉴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如加强实验环节的教学,建立和完善一支实验室队伍,其成员可以是任课教师或者研究生,还可以是班级中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使得学生在实验课上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指导;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采取一种“小实验(70%)+综合实验(30%)”的考核方式,其中小实验内容主要是平时的单个实验完成情况及质量,综合实验是最后期末包括理论题和操作题的上机考试,以此突出能力考核,注重学习过程,杜绝考前临时突击的不良习惯等[4]。

3.5 增加具有医学特点的计算机课程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为达到把大众计算机与医学各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体现医学特点的目的,要适当开设与医学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不同要求,实行“1+X”教学模式,即在讲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后,再按专业开设不同计算机课程,如医疗专业可开设计算机医学信息检索;影像专业可开设图形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学专业可开设医学统计等[5]。

计算机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中,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应该顺应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医学领域的需求,培养出既懂医学又了解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彦丽,翁苏湘,周姗姗.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信息,2007(12)

[2]王学贺.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与改革设想[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02)

[3]王静,郭永青.关于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05)

[4]王菲,王行恒.关于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1)

[5]韩智涌.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04)

猜你喜欢
计算机教育医学院校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构建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MOOC发展的思考
改革创新(二)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