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课件促进语文建构性学习的实现

2009-09-27 06:10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1期

李 翠 李 媛

摘要 CAI课件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种新的教学辅助形式,利用其“人机交互”和“资源性”的特征,可以为学生提供建构知识的环境、资源等,从而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与他人协作的一系列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葬花吟》课件正是利用这些特征来实现语文的建构性学习。

关键词 CAI课件;建构性学习;葬花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21-0125-03

CAI can Promote Constructive Learning of Chinese: Take Courseware of Song of the Burial of Flowers as an Example//Li Cui, Li Yuan

Abstract CAI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is a new form of teaching aids, the use of its features of the “interactive” and “resources”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an environment to build knowledge and resources. By this way students can build their own knowledge networks in a series of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by themselves as well as cooperating with others. The courseware of Song of the Burial of Flowers is to use these features to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Key words CAI; constructive learning; Song of the Burial of Flowers

Authors addr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六册中,有《葬花吟》这首在红楼梦中极为关键的诗词。用CAI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以诗词为中心,引导学生去理解、把握整个《红楼梦》的意境和主线,进而为理解和探索其他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促进语文教学的意义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和提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1]。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对课本上的知识熟练掌握,而且要求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能够对知识进行自我加工,建构知识网络,以此获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2 《葬花吟》的课件组成以及教学设计

如图1所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应该包括如下几个过程:创设情景,建立目标;资料搜集,信息支持;协作学习,互动交流;意义建构,知识创新[2]。在本课件中,具体是通过以下的步骤实现的。

2.1 创设情景,建立目标引入部分主要通过和红楼梦《葬花吟》有关的图片(图2)的动态展示,来让学习者进入到这样的一个学习环境之后,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通过一段视频导学,利用CAI课件的多媒体性,让学习者通过视频对葬花吟片段有整体的感知和了解。接着的课程导入则是课程开始的标志。

引入之后,进入总的导航结构(图3),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进入相应的知识板块。为了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对诗词的意境美有一个大的建构环境,所以在课件学习中会有背景音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音乐。

学习目标具有引导性的作用,学习者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通过学习目标可以了解到自己通过此课件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所在以及重难点。

2.2 资料呈现,信息支持细说曹公部分在学习者进行课程学习之前,对作者进行初步的介绍,可以让学习者把握好文章的写作来源以及背景,为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知识环境打下基础。具体从曹雪芹的身世、与红楼梦的联系等方面出发说明红楼梦的来源。

在对作者进行介绍之后,为了让学习者对《葬花吟》所处的故事环境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在小憩红楼部分对红楼梦故事、人物以及相关的研究进行简单的说明。

课文赏析则在建构的大学习情景中,通过诗词的人物、诗词的具体分析来让学习者把握怎么去理解一首诗词。多角度的课程学习资源也让学习者的思维得到拓展。

在黛玉品读中,对林黛玉这一葬花吟中的主要人物从谁是林黛玉、形象剖析、性格剖析、结局剖析几个方面对文章的主人公进行介绍。这样,学习者在对诗词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对其中的一些描绘产生共鸣,得到情感上的“预热”,而不会不知所云。

诗词的美,更多是通过韵律体现出来的。因此,在配音朗诵部分,通过有意境的动画、音乐将《葬花吟》以音乐的美表现出来,让学习者能够在这种整体的意境中去领会葬花吟一词所深含的感情。

诗词详解对诗词的细节,如词语的运用、感情基调的把握进行分析,让学习者真正深入领会到课程精髓所在。

诗词赏析通过几种不同的解读让学习者从不同方向对诗词进行理解。目的在于让其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关于此诗词的见解,在学会分析的内容后也学会分析的方法。

2.3 协作学习,互动交流在对文章进行了整体的学习之后,只有进行实际的练习才能真正将知识为我所用,因此在习作练习部分设置由自主学习的任务式基础性问题到协作式的感知理解问题的一系列类型。在基础练习部分,设置填空题,以此来检验学生对诗词的一些细节的掌握,通过拖拉选项来作答,当回答正确时,会给出答对的提示。

在总体感知和能力提升部分,课件会给出一些拓展性、延伸性的题目,学生根据提示和要求可以通过小组协作、合作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对问题的探究,以此来碰撞出建构性学习的火花。

2.4 意义建构,知识创新拓展积累部分,是对课堂部分的课外延伸,以《葬花吟》为原点,为学习者画一个大大的拓展圆,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己的建构性学习。具体包括金陵十二钗、红楼诗词、人物吟唱、红楼雅趣等,实现方式有图片、文字还有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体。

有课程资源的基础支持,通过协作学习方面的互动交流以及对自己认知方面的强化与修正,让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网络的完整建构。

3 课件的主要特色

3.1 合理化的教学设计CAI的教学设计是整个课件作为辅助性教学工具的重要基础,课件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媒体传递设计3个层面展开。学习活动即课后练习部分作为学习者学习的核心,学习者以此为问题,通过在整个课件的学习环境中多种媒体多种资源的学习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

3.2 促进语文意境美的实现语文教学的许多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能告诉、讲解,更不能强制、命令。在CAI课件中正好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形、图像对信息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意境。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建构有重要的作用,课件在此方面通过多种方式来创造意境,譬如最显著的就是多处利用红楼梦中的人物、音乐来作为背景烘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者的情感。

3.3 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完成的,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4]。因而学习环境中必须有足够的资源来保证学生的建构需要。首先形式多样,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都得到应用。其次内容多样,学生可以由点扩展到面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4 交互设计实现学习的动态化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CAI的应用应该达到及时反馈的目的,在练习部分,若学生对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则屏幕上就会显出“答对了”的字样和相应的激励表情;若答错了,则提示学生再进行思考。这种动态式的“人机交互”配合课下的“人际交互”,可以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在自我激励的同时,不断进行修正,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刚,薛以伟.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理念[J].计算机教育,2009(06)

[2]张红,吴艳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CAI课件设计[J].云梦学刊,2005(09)

[3]赵一鸣,金光,张智焕.CAI课件的设计与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03(06)

[4]付强.语文学科CAI课件制作中的意境创造(上)[J].中小学电教,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