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2009-09-27 06:10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1期
关键词:琴房生理歌唱

陈 波

音乐学科是以音乐演唱为主旨,集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音响学、哲学等多元素为一体的一门学科。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教学如果还只停留在从声音到声音、从技巧到技巧、从方法到方法的生理教学模式上,就会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误入歧途,音乐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得到真正解决。如有的学生越学越糊涂;有的学生在一大堆呼吸方法和发声方法面前束手无策,觉得“音乐太复杂了”“音乐太难学了”,只好放弃学习音乐这门课程;有的学生中声区自然通畅,一唱高音就卡住;有的学生在琴房唱得不错,一上舞台演唱就紧张得判若两人。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仅从声音、方法、技能方面解决是不够的,而要在研究方法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思维能力、准确的鉴赏能力、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诸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磨炼,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在歌唱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各种能力的转换及调控,从而走进歌唱的自由王国。

教师对于学生发出的声音,在用听觉去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用内视觉去观察学生是否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深刻领会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要去伪存真、化繁为简,建立一套既符合生理条件又符合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对歌唱内部结构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起正确教学观念和方法。

音乐艺术与其他表演艺术一样,要求学生不但要在课堂上掌握熟练的技能技巧,并能在舞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现,达到在琴房与舞台的演唱效果基本一致。要使学生具有这种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心理调控力,克服来自心理方面的种种障碍,才能真正学好音乐艺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学生在琴房上课时,歌唱状态良好,但上舞台演出就大打折扣,有的学生甚至紧张得判若两人。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以下多种原因。

第一种情况是有的学生学习音乐的时间不太长,基础不够扎实,舞台锻炼的机会少。在琴房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授课形式,一般来讲,学生心态不易紧张,大脑冷静,身体也比较松弛,又有教师的经常提示,很容易进入音乐的情感中去,获得歌唱的正确生理、心理状态。但学生站在舞台上,面对众多的师生,不由自主地产生畏惧心理,再加上舞台空间比琴房大,自己感觉唱出来的声音比琴房小,甚至听不见自己的声音,这时会拼命地用劲唱,迫使声音僵硬,全身紧张,大脑一片空白,自己也不知道唱些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给这类学生的歌曲难度一定要适度,学生本身必须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平常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舞台感觉,如学生在琴房上课进入正确的歌唱状态时,教师要立即提醒学生记住这时身体内部各个发声器官协调配合的生理感觉,更应该记住这时的心理状态,其次才是听觉感知,切记不要光听声音效果。教师上课时要有意识地把琴房当成舞台来训练。另外,学生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多参加舞台锻炼,在舞台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获得正确的歌唱生理、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和舞台感觉,只有这样,才能逐渐适应在各种场合下的演唱,并能达到舞台与琴房演唱效果的一致。

第二种情况是有的学生平常在学校舞台演出效果不错,但有重要领导来看演出,或代表学校参加音乐比赛时就有所失常。原因是学生怕唱不好,给学校、领导、自己丢面子,无形中增加心理负担,失去演唱的自信心和自控力。第三种情况是学生上台心里不紧张,但过分炫耀自己的声音技巧,不注意歌曲风格、咬字吐字及应表现的情感,这种毫无情感的声音卖弄,给观众留下的只能是美的缺憾。这两种情况,各自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学生演唱时不正确的心理、心态造成的。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和心理调控能力,教育学生舞台演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用歌声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作品所需要的真实情感,抛弃一切有碍于正确演唱的思想观念和心态,才能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演唱水平。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歌唱生理机能、技巧的灵活运用,更要使学生学会心理、心态的调控;不仅是歌唱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琴房生理歌唱
试论“智慧琴房”对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中式琴房设计方案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利用“互联网+”思维优化琴房管理模式探索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