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元帅在山西(下)

2009-10-07 00:00
党史文汇 2009年3期
关键词:罗荣桓政治部抗日

孟 红

抗战之初转战晋东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前线抗日。原红一军团、十五军团及第七十四师合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10月23日,恢复红军传统的政治工作制度,聂荣臻任一一五师政治委员,政训处改为政治部,罗荣桓兼任政治部主任。

整装待发的第一一五师,下辖第三四三旅(旅长陈光)、第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以及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和几个直属营。全师共1.55万余人。

8月31日,作为抗日先遣队,罗荣桓率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从陕西三原出发,向山西前线进发。部队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继由侯马乘火车北上。到原平车站后,已赶回部队的林彪、聂荣臻率主力继续北上,向平型关开进。

9月下旬,为了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开展“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的指示,罗荣桓奉命率师政治部、骑兵营、教导大队和六八六团第六连在晋察冀边界地区的阜平、曲阳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

罗荣桓领导建立的阜平和曲阳抗日民主政府,是八路军最早建立的一批抗日民主政权。当时,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不久,八路军能否不通过国民党政府直接委任县长,建立民主政权,在一些中共党员思想上还是未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罗荣桓敢于放手建立民主政权,这除了因为他有红军时期政权建设的丰富经验外,主要是对中共中央坚持敌后抗战的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骑兵营继解放曲阳之后,又收复唐县,并一度打进平汉路上的定县(今定州市)县城。他们在战斗间隙以班排为单位分兵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到10月下旬,以阜平为中心,周围各县的义勇军已发展到4000多人。

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决定,林彪率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留下独立团、骑兵营和两个连,共约2000人,由聂荣臻领导,在晋察冀三省边区创建抗日根据地。这次机关“分家”的工作具体是由罗荣桓负责进行的。

晋察冀军区于1937年11月8日正式成立后,罗荣桓结束了在阜平的工作,率领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溯滹沱河西上,到达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

在那里,罗荣桓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带领政治部全体人员积极开展发动群众、筹粮筹款、扩大兵源等项工作。他听说东冶镇附近有个煤矿,便立即派了一批干部去,一面帮助工人挖煤,一面宣传发动群众抗日,并且吸收了一批工人参军。

罗荣桓率政治部从东冶镇继续西行,拟从忻县过同蒲路,未成,又折返到河北省平山县洪子店(今建屏县县城)。在洪子店,他会见了刚刚成立的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负责人周建屏、刘道生和北方局代表栗再温等。栗再温和李德仲向罗荣桓汇报了中共平山地下党组织的历史,然后请他作指示。罗荣桓在扼要谈了当前形势后,讲了军队问题。他说:“打仗要靠兵。我们的队伍总共改编了三个师,数量不多。但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我们到敌后去,队伍会逐渐扩大的。”他停顿了一下,又用商量的口气说:“我们一一五师人也不多,特别是缺乏知识分子。你们这里地下党组织的基础很好,文化素质也比较高,能不能帮助我们增加一些知识分子?”栗、李问道:“需要多少?”罗荣桓笑眯眯地回答:“百十来个吧,当然,多多益善。”

当时,地方工作尚处在开辟时期,要动员这么多有文化的人参军,并非易事。但是,栗再温、李德仲仍然表示,对抗日主力军的要求,一定尽力满足。半个月后,他们就输送了130多名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到一一五师。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了一一五师的骨干。

开创晋西南根据地

1937年底,罗荣桓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率师政治部从洪子店南下,经昔阳县于1938年初到达晋西南洪洞县的马牧村与一一五师司令部会合,开始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此时,聂荣臻已留在晋察冀。第一一五师政委空缺。1938年1月29日,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即八路军总部,简称集总,下同)发电报向中共中央反映:林彪屡次要求另派政委。罗荣桓仍任师政治部主任。

第一一五师由晋东北南下时,第三四四旅即划归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师部直接指挥的第三四三旅(旅长陈光,政委萧华)下辖两个团:第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政委吴文玉;第六八六团,团长李天佑、政委杨勇。这两个团在平型关等战斗中伤亡较大。广阳战斗之后,师部派杨勇带一批干部到晋东南扩兵。罗荣桓回到师部时,大批新兵已到。师部除把现有的两个团的兵员补满外,又新组建了一个补充团,由邓克明任团长,符竹庭任政委。

日军侵占太原以后,大举南进,一部西犯逼近黄河,威胁陕甘宁边区。为了保卫陕甘宁边区,第一一五师向隰县、大宁一带开进。随即,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西南一带不仅开展地方工作,帮助成立地方组织、建立武装,并且与敌展开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殊死战斗。

1938年2月,为了迅速建立文(水)交(城)地区中共基层组织,开辟敌后山区抗日根据地,第一一五师派六八六团的郭伟人、吕塞等协助中共晋西北省委建立了中共文交工委,郭伟人任书记,吕塞任组织部长,司正卿任宣传部长。郭伟人兼交城县游击大队大队长,吕塞兼任大队教导员,依托这支200余人的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发动和组织群众。

2月上旬,日军兵分三路南下,发动进攻临汾的晋南战役。中旬,第一一五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控制吕梁地区、巩固战略枢纽的指示,进至孝义、灵石地区,侧击由孝义西犯之敌第二十师团左侧支队,先后在孝义县兑九峪、楼底、田家铺三次伏击敌人,重挫日军,毙伤日军400余人,并收复大麦郊(今属交口县)。随后,向石楼、永和、隰县、大宁等地发展。每到一处,便组织群众恢复生产,帮助建立政权,开展游击战争。这时,决死二纵队也跟进活动,有力地配合了第一一五师由侧后钳击南侵日军、开展创建根据地的工作。

1938年3月1日,第一一五师直属队路过隰县以北的千客庄,因部分人员穿着缴获来的日本军大衣,当地驻防的阎锡山第十九军的哨兵以为日寇来了,开枪误伤林彪。罗荣桓立即报告集总和中央军委。当日24时,军委主席毛泽东与军委参谋长滕代远联名致电罗荣桓:“林之职务暂时由你兼代。”但同一天,在毛、滕发电前数小时,集总已决定,由第三四三旅旅长陈光代理师长、李天佑为代旅长。

罗荣桓派人将林彪转送去延安之后,第一一五师的全面工作实际由罗荣桓全面负责。他和陈光重视采用游击战术,率领主力部队迅速进至蒲县至大宁公路一线,在敌人的侧后方,以营为单位,分散预伏在道路曲折、地形复杂的午城、井沟一带的若干个阵地上,此起彼伏地向敌人连续进行袭击。平均一天打一仗,有时一天打两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转移到别处打。从1938年3月14日至19日,连续打了5个昼夜,共歼敌千余人、毁敌汽车70余辆,给猖狂西犯的敌人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敌人西渡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的狂妄企图,稳定了晋西南的局势,为吕梁山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午城、井沟战斗之后,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率领他的指挥机关过河东来。刚刚行至大宁境内,便遭到日军的拦阻。卫立煌进退两难。在这危险时刻,他想到了让友军前来解围,于是要求第一一五师赶快支援。

罗荣桓立即派出司令部侦察科长苏孝顺去找卫立煌联络,并派第六八六团三营前往掩护。第二天,敌人将卫立煌部冲散。为了掩护卫立煌,第三营十一连指战员,在白儿岭顶住了800多敌人的轮番进攻。

猜你喜欢
罗荣桓政治部抗日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政工学刊》2016年优秀通讯员
《政工学刊》2013年优秀通讯员
罗荣桓与萧华
红军时期的前方与后方政治部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何时成立?
罗荣桓的军事理论概述
罗荣桓同志带病坚持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