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主义解析先秦艺术

2009-10-10 05:27余志鸿
艺术百家 2009年5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审美解析

摘 要:上古原始艺术是古人用来寄托精神生活和美化物质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审美观念的继承,便规定了艺术发展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发展到春秋战国乃至秦代,既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趋于成熟,并对后代的艺术倾向有着重大影响。秦代艺术跟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一样,体现在美上。从岩画艺术粗旷的野性美,到装饰艺术豪华的精致美,到雕塑艺术雄奇的写实美,到书法艺术的规整美,正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然美和受益于秦王朝强大辉煌的时代美相结合的综合美、结构美的反映。每一种艺术品类,从结构主义解析,我们都能体会到立足于文本分析的神韵,处于秦这个特殊时代的语境,在王权威严和强制性权力作用下的话题,使每个艺术符号具有极其强烈的个性支持下的组合力量和磅礴气势。本文分析了这一时期艺术的风格、特点,并进行了结构解析。

关键词:艺术学;先秦艺术;艺术史论;结构主义;解析;审美

中图分类号:J110.99文献标识码:A

艺术的灵魂是美,而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人的爱美心理,促使着人类从远古时代起,便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山顶洞人以色彩与骨饰装饰自己的身体时,人类便逐步运用绘画的形式来装饰自己的生活环境、美化生产和生活用具,使自己的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变得丰富多彩。从充满神灵崇拜的巫术美,到充满生存野性的实用美;从渗透生存追求的装饰美,到渗透灵魂呼唤的想象美;从投射生活印记的象征美,到投射历史记忆的写实美,原始艺术无不反映出初期人类在宇宙洪荒年代野蛮而壮丽的史卷和对美的追求,展示出人们对过去世界的记忆,对已知世界的认知,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上古原始艺术便是古人用来寄托精神生活和美化物质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审美观念的继承,便规定了艺术发展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发展到春秋战国乃至秦代,既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趋于成熟,并对后代的艺术倾向有着重大影响。下面我们分析这一时期艺术的风格、特点,并试图进行结构解析。

一、岩画艺术

岩画,是一种横亘全世界,绵延数万里的原始艺术形式。这些涂抹或镌刻在岩石上的图画,作为早期狩猎者怀着敬畏和希冀的心理把与他们生存有密切相关的事物形象“投射”在崖壁上的。无数开发出来的岩画,发现原始岩画的表象符号几乎与现代艺术的直觉图式有着内在的联系。原始岩画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1)狩猎、采集、牧放、战争、舞蹈等场面;(2)人物、动物、农作物等形象;(3)村落、房舍、车辆等形象;(4)人面纹、兽面纹、太阳纹、手印、足蹄印、锣鼓、日月星象等符号。它们大多是原始初民在代代相承的巫术观念支配下虔诚的产物,显示了写实——写意——象征的手法。新疆呼图壁县发现一处古岩画,经初步考证:这幅岩画创作于战国时期,岩画很有动感,尤其是岩画下部,雕刻着狼咬住羊的尾巴,羊在拼命挣扎,群狼在后紧随的画面,整幅画面栩栩如生。最为传神的是两头鹿在奔跑,有一个人手持长矛刺向其中一只鹿的脖子,而鹿随即跳了起来。这一动感画面赋予了平面艺术以空间拓展。

在新疆博乐市北40公里,有一个哈萨克人称为“阔依塔什”的山沟,在一个天然洞中发现其东壁凿刻着两人、一犬、一鹿、一只巨角山羊、一个圆圈(见图1)。其中位于画面左上的圆圈直径19厘米。巨角山羊身长20厘米,高8厘米。位于中间扛五股叉的人高8厘米,宽21.5厘米。其左侧的犬身长17厘米,高14厘米。画面右边的有凸现阳具的人高25厘米,宽23厘米。画面下方的鹿身长25厘米,高40厘米。这幅作品反映的是:在一片以太阳为崇拜的羊图腾氏族(羌族)草原上,有两个猎人,一个扛着五股叉、一个带着猎犬去捕猎。一到草原上,就碰到了一只大角鹿和一只大角羊。当然,他们首选大角鹿为捕猎目标。故就出现了画面上右边有阳具的人张开双臂、叉开双腿正面挡住大鹿去路;扛五股叉的猎人正从鹿的左侧迂回、猎犬也张开大嘴在鹿的左侧狂吠。按结构主义解析:太阳和羊是全景的话语环境,张开双手凸现阳具的人是英雄,立于画面正视方主角地位,鹿、犬和执叉的人形成一组对话框,其话题明显是捕捉鹿。岩画凸现了英雄主义的审美构想。岩画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稚拙、简朴的审美类型;二是超时空的综合构想;三是形象具有寓意性,画面富有神秘性,布局呈现装饰性;四是抽象形体的符号图式特征。特别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新疆呼图壁岩画中还发现有部分古文字的衬托,虽然这些文字尚无法辨认,但是运用文字来图说岩画,则是古代艺术中运用文字的意指功能进行“优先解读”的一大发明。①

图1

在贺兰山岩画发现有“性阴器与男女交媾图”(见图2),一个头戴图腾徽饰直立的男子,赫然英雄形象;脚下是一个横卧的女子,双方的阴器都有原始刻画独特的夸张,给人无限的想象。所以梵•高说:“要善于学会变得象原始人一些。” ②整个场景呈散点透视,平视的男子和俯视的女子,周围是女性阴器的氛围,成为男女交媾的背景话题;男性主角的头饰表示叙事部分的主语,从爱情角度看,既是雄性美的表演,亦是性的镇服。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视点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就像上引男女交媾图一样。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在艺术解析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结构主义具有普遍适用性,艺术的超时空性,也将在结构主义的时空系统中获得合理的说明。

图2

二、装饰艺术

所谓装饰图案,便是人类在建筑物、生活用具、衣物上以线条和色彩点染其美,并形成有一定章法、格式及韵律的各种图案花纹。这种描写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是人们主观臆想的再创造,而且这种抽象成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日益增强。装饰艺术最初是附着在生产、生活用品上的,其载体首先表现为实用功能,而不是艺术自身的需要。比如彩陶纹饰,集实用与艺术为一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原始彩陶的纹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植物类的形象;一类是抽象的符号形象,以几何纹为主。彩陶纹饰表现了古朴、简练、刚劲、单纯的艺术风格。弗朗兹•博厄斯在《原始艺术》一书中写到“原始人的艺术存在两种因素:一种是单纯的形式因素,只靠形式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另一种是形式本身具有某种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含义就赋予艺术品以更高的美学价值。世界上众多的民族艺术品从表面上看仅仅是单纯的形式装饰,而实际上却同某些含义相关联。” ③

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高14.1厘米,口径29厘米,系5000年前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见图3)。反映远古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为庆丰或崇拜自然和先祖以歌舞相祭的景象。那只陶盆既是艺术的载体,又是祭器——成为艺术的背景和话题。盆壁上的舞蹈5人一组,呈飘逸舞姿,用内向柳叶纹分隔,形成了一定形式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秩序,采取重复、排比、条理、节奏等美化手段,及虚实相间、阴阳互补等形式与含义相关联的艺术结构。丰富的装饰语言使器物洋溢宗教意识与审美情趣,显示了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春秋战国至秦时期,随着社会思潮的转变,人性的张扬,神性的低落,装饰艺术出现了清新、明快的风格,比如瓦当纹饰,出现圆润柔和的曲线,呈多种色彩的纹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思想的空前活跃及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开创了一种新的形式——生活场景画(如图4:秦凤鸟纹瓦当、秦猎人斗兽纹瓦当、秦葵纹瓦当)。其纹饰已经由写实转向写意,有的图案还带有故事情节,反映了艺术思想的成熟及艺术手法的进步。值得一提得是当时出现了文字瓦当,从文字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的角度来说,汉字本身便是高度符号化的艺术,汉字参与纹饰艺术,也一定程度上成为当时艺术创新及变革的基础动力。文字瓦当虽少,但意义重大,它显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诞生。如有配以图案的十二字瓦当(见图5),上刻“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小篆字体,文字与图案融会一体。瓦当只是一种建筑材料,并非实用的生活用品,但是它们以实用艺术的面貌,通过比几何构图更具抽象化的汉字作为纹饰显现,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及对生活的美好希冀。④

图3

图4

图5

秦代的装饰艺术,相对来说逐步跟艺术载体融成一个整体,纹饰本身就是艺术体的一个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尤其在秦始皇帝陵出土的铜车马上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秦陵铜车马上的图案遍布了整个铜车马,几乎所有的部件上,由车辕、车衡、车轼、左右栏板、车棚、伞盖、伞柄等,均布满花纹图案。其图案组成按不同部位有蟠螭纹、夔龙纹、云气纹、夔凤纹和几何纹等。图案均施色。其图案线条粗细有致,色彩则斑斓多姿,有黑色、淡黄、朱红、粉绿等。如铜盾边栏17厘米,为朱红色,边栏内为天蓝色的流云纹,流云空白外为白色的谷壁纹,中央为两两相聚,四条腾云驾雾,仙气十足的夔龙。盾的背面图案与正面所绘图案相似,色彩相近,而布局不同。还有就是精美的夔凤纹,如秦一号铜车马伞杠中部的一段错金银纹样长17厘米。环伞柄一周的空间,用环带纹分隔成上下相叠的四段图案。每段内有两组互相纽结的变形凤鸟纹,其冠羽长翘,羽饰华丽,身体屈曲折转,尾部回旋上翘,显得异常生动美丽。这些图案,可以代表秦代装饰纹样的基本形式。

另外,在车轼、车窗、车后舆等处,同样有白色、天蓝、粉绿等组成的四方连续菱形图案。整个图案装饰使铜车马显得华贵清丽,精美绝伦。特别是它吸收借鉴了战国漆器的彩绘方法,采用了在青铜器上,直接用矿物颜料绘饰的新工艺,突破了铸纹和金银错的局限,使图案具有五彩缤纷的浅浮雕效果。这种新的装饰技法,使其颇具战国漆器的灵动、华丽、轻松、潇洒之气韵。铜车马纹饰中到处可见运气萦绕、夔龙和夔凤盘旋,充满浪漫联想和神秘色彩,而车马却跟现实中帝王的威仪相一致,充分显示秦帝国的空前强大及千古一帝始皇帝的好大喜功,穷奢极侈的性格特征,这里充分表现出追求现世的权威和幻想来世奢华的矛盾性结合。而且,车马上的这些图纹是装饰艺术,铜车马本身则是雕塑艺术;纹饰是抽象的写意,铜车马是真实的写实,写实和写意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结合。铜车马装饰艺术上的开朗、明快、博大、深沉、华丽及追求至善至美的时代特征,充分展示了秦代艺术的总体风格(见图6)。

图6

三、雕塑艺术

秦的一统天下,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文化整合、艺术的定型化的一个缩影。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发现的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兵马俑形象生动,而且数量众多,规模宏伟,气势磅礴,不仅再现了当年秦国兵强马壮、气吞山河的风貌,也深刻反映了秦艺术的整合和定型化,开创了我国雕塑史上大型群塑的先河。

从陶俑、陶马的造型特征看,形体高大,数量众多,形象逼真。基本上是写实性的群雕。所谓形体高大,是跟后世人体雕塑相比而言,实际上并不高大,只是跟真人一样。秦俑高度一般约1.8米,古代称身高八尺(秦代一尺合今23厘米,八尺为1.84米),为彪形大汉。符合武士高度。所谓数量众多,指作为从葬秦始皇陵的陶俑、陶马、战车、兵器等数量之巨。据初步统计,三个俑坑内有各类武士俑7000多个,陶马600多匹,战车140余乘,各类青铜兵器数万件。1、2、3号兵马俑坑组成一个庞大的军阵编列体系。所谓形象逼真,是指兵马俑的塑造追求毕肖的写实作风,严格地模拟实体,力求与实体相似。不管是兵马俑的形体、装束,还是军阵编列、车的形制、结构等等,都一丝不苟地忠实于秦代现实生活。

兵马俑是典型的写实主义雕塑艺术文本。兵马俑的形象大小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马相似。陶俑装束如铠甲、战袍等是当时军队服饰的模拟,为兵马俑所配备的战车、兵器则是真正的实物。从陶俑的造型来看,不但再现了各个兵种的实际阵容,而且成功地塑造了秦军将卒不同年龄和性格的人物形象(见图7)。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秦军将卒不同生命体的再现。从而构成了兵马俑文本读解的言语单位。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兵马俑的每个个体无疑是独立的雕塑艺术体,就是文本构成的基本单位——词或字。直观地说,它们仅仅是现实形式的模仿,落实在一个字“真”。但从形式背后的内容分析,那些头戴鶡冠、身着双层战袍、外披彩色鱼鳞甲,拄剑伫立,昂首挺胸,体魄魁伟,气宇非凡的个体兵俑形象,显然是大智大勇、指挥若定的将军身份;那些头戴长冠、身着战袍、披长甲、面情严肃的形象,则极有可能是善于谋略、辅佐将军的指挥官身份;那些头绾

图7

发髻、身着战袍、足穿靴履、手持弓弩、背负箭镞的形象,显然是秦军轻装锐士的身份;那些免盔束发、身着战袍、外披甲衣、手持弓箭或长矛的形象,显然又是秦军重装武士的身份。这些不同身份的兵俑以不同的词语功能进入艺术话语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语篇。于是,整个兵俑和马俑的组合,兵俑与兵俑之间的布列,不再是艺术家的随意选择,而由各个话语单位内在的潜因素(语义、语法属性)、整个话语结构的语法规则,以及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在感情上的物化形态,也就是说艺术家对视觉材料的吸收和改造来决定的。而艺术家心理结构的基本因素是艺术家特有的个性、感情强度和视觉敏感性,最重要的是社会、历史意识和审美心理上的层积。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每个兵俑都有着各自存在的话语背景和表现形式:从年龄上分,有长须老者,有威猛壮者,有纯朴年轻者;从职能上分,有骑士,有射手,有马夫;从民族上分,除绝大多数为关中汉人外,还有深目高鼻、两腮飘须的“胡人”。从细部观察,表情各异,有面带微笑,心满意足者;有呆板木然,毫无表情者;有五官端正,面宽体胖者;有稳健风雅,表情随和者;也有神不守舍、忧疑不定者。从面型分析,更是千姿百态,有国字脸、用字脸、风字脸、田字脸、目字脸、由字脸、甲字脸、申字脸等,一一具备。这些复杂多样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各类兵俑造型,真实地反映了秦军的实际状况。因而更具写实主义的艺术特点。这样兵马俑的整个语篇结构形成所有符号的互为背景——地点状语,经过组合最后构成一个宏大的艺术场景。平视则是一个个独立的符号,俯视则构成一支庞大威武庄严、整装待发的军事阵营。这支部队有融入艺术语篇,构成艺术场景中没有显现的话题,其主语则是隐性的主角人物——军事阵营的检阅者和全军统帅秦始皇。于是凸显全语篇的艺术主题:这是屹立于秦陵帝宫的一支冥间军队,种精神饱满的严阵以待,战无不胜的飒爽英姿,他们服务于最高统治者——已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秦始皇;秦始皇坚信他死后仍将统治冥间,并将继续他生前的伟大事业,无限的扩土和连续的征战。目睹这一恢弘场面的人,无不被兵马俑的艺术气势所感染,所震慑。

兵马俑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虽然基本格调是写实的,但又已突破了“写实”的局限。注重视觉效果是秦兵马俑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写实手法中并不排除雕塑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到处可见传神、夸张、概括、寓意、象征等表现手法,给人一种明晰、洗练之感。造型生动中显逼真,夸张中显真实,面对无言的兵马俑,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产生联想而领悟秦俑雕塑艺术风格的深厚底蕴。秦兵马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进行结构主义解析的典型范例。

四、书法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又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 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8种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式陶文,到象形的甲骨文,到定型的篆文,而后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文字的创生之初就跟巫术、祭祀紧密结合,陶文刻画于祭器,甲骨文应用于占卜,金文铭文于礼器。甲骨文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性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已是语法艺术的雏型。到秦统一文字,随着王权加强,神权下降,文字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秦始皇多次巡游天下,用石刻文宣示王权和展示统一文字秦篆的力量。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立石颁布《秦诏版》,即为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其书法通篇气息规整,而单字欹正多姿、大小随意,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态势。す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峄山,命李斯记颂其德,刻立《峄山刻石》;后至泰山,刻立《泰山刻石》。す元前218年,秦始皇巡游至琅邪山,立《琅邪台刻石》;又至芝罘山,立《芝罘刻石》。す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至碣石,刻立《碣石颂刻石》。す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第五次登会稽山,刻立《会稽刻石》。で厥蓟世年率众出巡,观览山河,所到之处,立碑刻石,以颂扬其“横扫六合,威震四海”之伟业。传为均由李斯书写。秦代刻石在实现其精神目的的同时,创造了一种使书法得以长久留存的方式,开拓了一个书法艺术的新形式。中国书法艺术有两大派系,一为碑派,一为帖派,而秦代刻石则无疑为开碑派之先河。石刻起源于战国的石鼓文,其书体介乎古籀与秦篆之间,结体方整而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转型期代表作。但是,秦利用专制制度强制地使石刻演化为小篆。从社会应用角度看,统一的小篆有利于社会的沟通和文化的传播;然而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统一的小篆石刻抹杀了原先六国石鼓文的多样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由于小篆是强制推行的文字,当时普及率不高,书写的人也不多,加之小篆书写很不方便,秦统治时间不长,所以很快被隶书替代。但是小篆书体章法行列整齐,规矩和谐;结体匀称,上紧下松、亭亭玉立,线条则圆润中不失劲健,被后人评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演化成了书法艺术。例如《峄山刻石》(见图8)字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其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须仰视而观之。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又如《泰山刻石》(见图9)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本质特征,更简

图8

图9

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流畅,疏密匀停,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最具秦小篆的特点和风貌。故唐张怀瑾对其大加称颂,赞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汉字的书法属于线性艺术,它不同于绘画艺术,也不同于语言艺术,但是它又跟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存在着密切的因缘关系,具有双向能指的结构特征。首先,是它的形式的结构特征,即线条之间组合、配列所构成的审美意识,通过形式美显示出书法家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能力;第二,是它的内容的结构特征,即文字本身具有的意蕴美显示出书法家的思想内涵和表达能力;第三,是字体时代背景的结构特征,即文字形态的历史含义所显示的文化信息;第四,是字形的结构特征与载体之间构成的语境因素,即书法结构的地点状语所呈现的艺术家情感。其双向结构反映在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字体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秦篆书法肥瘦整齐划一、疏密定型有序、章法规矩和谐,这似乎跟大秦帝国的专制统一和强大相一致,也充分体现时代赋予的生命情操。总之,秦篆艺术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节律感、规范的空间感、意蕴的朦胧感和形式化的美感。

五、结语

秦代艺术跟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一样,体现在美上。从岩画艺术粗旷的野性美,到装饰艺术豪华的精致美,到雕塑艺术雄奇的写实美,到书法艺术的规整美,正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然美和受益于秦王朝强大辉煌的时代美相结合的综合美、结构美的反映。每一种艺术品类,从结构主义解析,我们都能体会到立足于文本分析的神韵,处于秦这个特殊时代的语境,在王权威严和强制性权力作用下的话题,使每个艺术符号具有极其强烈的个性支持下的组合力量和磅礴气势。(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参见余志鸿《船舶符号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② 引自常又明译《梵高论画》,《世界美术》,1979年第1期。

③ 参见[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④ 参见刘庆柱《秦瓦当概论》,引自《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Analyzing Early-Qin-Dynasty Art from Structuralism

YU Zhi-hong

(School of Film & TV Art and Technique,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Antediluvian primitive ar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for ancient people to rest spiritual life and to beautify material lif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ideas determines the continuity, hereditability and creativity of art. Till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Qin Dynasty, it becomes more colorful and more mature, exerting significant influence upon the artistic tendency of later dynasties. Qin-Dynasty art, as any time in history, manifests itself in beauty. From the wild beauty of the rock painting art to the delicate beauty of the decoration art, to the realistic beauty of the sculpture art, to the orderly beauty of the calligraphy art,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beauty and structure beauty which combine the natural beauty with its roo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time beauty benefiting from the prosperity of the Qin Dynasty. If we analyze each art form from structuralism, we may feel the aura based on textual analysis. It i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pecial Qin Dynasty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oyal majesty and compelling force that every art code is provided with great force and power with strong individuality. The present article analyzes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t in this period and interpretes its structure.

Key Words:artistics; Early-Qin-Dynasty art; art history theory; structuralism; interpretation; aestheticism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审美解析
结构主义语言学视野下的电影“赋比兴”问题综议
睡梦解析仪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