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文化表达:一种新的视角审视校本课程开发

2009-10-12 09:51禹文萃郭正武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开发者校本群体

禹文萃 郭正武

一、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脱离基于文化特质的课程实践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我国课程研究者借鉴西方教育实践经验而引进的适应中国教育改革现状的课程开发模式,它被提出和实施以来,我国教育者就从教育学、课程论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基于群体文化表达的视角下的研究却很少。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保持密切一致。学术界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做了以下阐述“我们要批判地借鉴国外的课程理论和经验,……以本土化的形式内化成具有本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课程理论体系。”由此,要使校本课程开发这个舶来品深深植根于学校教育的沃土中,迫切需要审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文化的视角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将特定文化研究的成果引入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与文化的内涵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依托于学校文化特质而采取的课程行动,以优秀的学校文化传统为依托,以广泛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因而应该成长为具有学校特质的和原生性的特色课程,也只有这样,才能有鲜活的和长久的生命。“课程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主要是就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而言的,后者主要是就课程是一种文化形式而言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也同样具有上述的课程文化特征,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特殊性,决定了在文化的载体的角度上,它尤其体现了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特性,本文就试图从文化中的群体文化的角度来浅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和开发过程,并试图从本质上挖掘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内涵,尝试提出一些有效地指导实践的措施。

二、审视:基于群体文化表达的校本课程开发

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交往的需要决定了人类必然生活于社会群体中,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祇。”人类说到底就是具有社会性的群体动物。但人类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大整体,而是由分化的小群体组成,并且伴随着群体分化几乎都能形成隶属于特定群体的自身独特的文化,群体文化是指不同的群体因职业分工、经济地位、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不同而形成的隶属于本群体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本文所指的群体文化是指学校的群体文化,主要包括教师群体文化、学生群体文化和学校本身的物质、制度文化,在实践中体现于以下三个要素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要开发的内容,校本课程的受众。校本课程开发正是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资源开发出的多样性,充分体现群体的文化,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因此,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的群体文化内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策略对课程改革顺利实施作用重大。可以从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要开发的内容,校本课程的受众三个角度分别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的群体文化表达模式。

首先,从校本课程开发者的角度说,校本课程开发是开发者群体协作的产物,是开发者的群体文化结晶,体现为校本课程对开发群体的文化提取作用。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包括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等,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是一个具有内部层次的立体结构,是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体”。每个开发者活动在不同的校本开发场域,他们身处的现实场景不同,他们能够较好地、全面地了解本地的各种需求。同时,他们每个个体自身都耳濡目染了其地方的独特文化,每个开发者都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代言人,自身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把每个开发者都融入校本课程开发的这个共同体,更好地切合地方和校本的实际,这一切都构成了校本课程开发之中的潜在课程资源。

其次,从校本课程内容角度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有群体文化内涵的表达。“文化就是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而表现和传承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符号,知识系统的整体。”学校文化是和一个学校独特的生存方式相适应的,是学校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学校文化反映一个学校的特色,我们必须尊重这种文化差异。学校文化又是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文化之中的,美国民族学家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中指出:“每一种文化都必须得到尊重和维护的尊严和价值”,承担文化传承重要使命的学校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通过开发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保留群体内部符号观念的共通性,校本课程必须充分体现特定地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区别于其它群体的文化特色,才能使原来属于某个群体的文化在更广泛的空间上得以流动,在时间上得以延续。学校教育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手段。校本课程开发体现出特定群体文化,主要表现在对地方文化符号的传承,校本课程体现群体内部符号观念的共通性,传播群体密码。符号的运用使文化延续成为可能,而随着人类符号系统越来越复杂,人类代与代之间符号的传递又必须依靠专门的学校教育,符号既是学校教育赖以进行的重要工具,又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经之途。校本课程为传承地方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阵地,特别是把传承优秀的地方文化做为校本开发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功能就是指课程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最后,从校本课程的受众角度讲,校本课程是面向一个相对较小的学生群体的课程开发,表达出小群体的认知和学习需要。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受众,在这个共同体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还处于不断成长中的过程,这就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他们的发展特征;其次,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思维和个性,最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对校本课程的需求,这就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关注学生的课程愿望,具有较强的人本性;第三,每个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都是最为广泛的参与主体,他们的参与程度直接反映了课程的实施效果。从这一意义上讲, 校本课程要充分表达出学生群体的认知和学习需要。校本课程开发所表达出的学生群体主要体现为对群体的文化导向作用。校本课程开发的受众即学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群体,从一开始他们自身有其局限性,但是在课程开发共同体里的专家,尤其是每个教师的培养、指导之下,每个学生都有能力成长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柱主体之一。每个学生在未来都势必成为社会的一员,在当下的学校课程开发之中参与锻炼,在将来肯定可以为国家的课程改革集思广益;当下的校本课程开发锻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从小就激发部分学生的自我文化反省和研究兴趣,形成研究和创新意识,也为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生成和价值观形成有重要意义。

三、探究:基于群体文化表达的校本课程开发对实践的启示

校本课程开发从开发者、课程内容、课程受众三个角度表达了群体文化的特征和需求,在这个视角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和实践过程中也应该从文化的基础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表达和文化传播作用。

1.积极发挥校本课程开发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作用。“文化已经存在,人不能摆脱文化,除了按其自身条件对它作出反应而外,人是无能为力的。”传承地方优秀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使命。可以从教育体制和课程本身两个方面使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地方的文化特色,发挥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传承作用。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不仅是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传承地方文化方面的主导和协调作用,积极创造条件确保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政府在制定相关的课程评价标准中,校本课程的利用情况也应占一定比重,保证学校在课程与教材方面既具有灵活操作性,又具有规范合理性。其次在课程内容设置与具体实施方面,学校在教材上要有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必须充分发挥地方自身优势,挖掘本地传统文化的隐性课程资源,提倡本地区的优秀题材,增加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基础教育中的比重,从小就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民族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具体实施上,可开办各具特色的地方工艺兴趣特长班;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体育活动;将当地特色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保存传统文化及进行学校课堂外教育的骨干力量培养地方文化的传承人等等,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接受传统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2.积极促进教师群体文化建设。教师群体文化是“指教师共同体的专业范式特征及倾向,是与其专业特征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校本课程开发的群体性,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超越教师个人层面,向教师职业群体专业化迈进。教师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制约着教师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走向。建设教师群体文化,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角色,培养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的意识。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是不够的,教师之间还需要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以及与专家,学者,家长,教育部门等人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健康、民主、和谐、竞争、团结上进的教师群体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大共同体,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社区的地域大集体的集体课程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文化资源价值。另外,在师资培养方面,要加强本土教师的培训。本土教师自身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是很重要的文化资源,要开发这一资源,就要求教师具有校本教研的精神和科研的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教师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人格魅力的展示等。加强本土教师的培训,才能推进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使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学会利用多种手段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把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3.重视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校本课程开发要坚持一切以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为目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首先,要树立每个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开发学生群体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课程共同体,容易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之中的主体性缺失现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自己却不明确自己在这个课程开发立体结构之中的地位和角色,容易形成主体职业懈怠。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思想上树立每个学生主体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他们在心里确立校本课程开发是自己的神圣责任,促进其主体意识的觉醒,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课程开发欲望,激发学生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监督作用。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共同体,是由各个主体在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地互助之下来良性运转的。而当前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单一,教师基本成为了唯一的校本课程开发现实主体、支柱主体,可是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由于教学、课业任务繁重,研究开发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也就出现了校本课程开发后劲不足的现状,必须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监督机制,在校内建立一个由校长及广大师生组成的监督机制,全面听取广大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意见,展开学生校本课程开发评估监督机制,把学生纳入监督机制,赋予其较大评价权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监督作用。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对国家统一课程的有效补充,在传承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同时适应了中国多民族和现代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基于群体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从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内容,校本课程的受众三个层面上表达了不同群体的个性文化内涵和文化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过程中时刻把握文化的导向,不脱离传统民族文化的根基,使教育真正发挥教书育人,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88.

[2]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70.

[3]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82.

[4] (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的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31.

[5]刘万海.从“课程”到“教师”——课程研究领域的转向与教师文化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4,(8).

[6]靳玉乐,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5-28.

猜你喜欢
开发者校本群体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调查
中间群体
“85后”高学历男性成为APP开发新生主力军
16%游戏开发者看好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