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2009-10-15 03:29石洪彬
教坛聚焦 2009年7期
关键词:东施角度课文

石洪彬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是有很大帮助的。罗曼•罗兰说:“生命的第一行动是创造行动。”我们作文更是如此,只有创造出新的东西来,作文才有生命力。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缺乏的恰恰是这种“创新”。每写作文,总是翻来覆去几个人、几件事,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常受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课堂教育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课文材料,作为思维的基础,进行有创见的思维活动,重新组织观念,使之产生出某种新的东西,至少是学生头脑中以前不存在的东西,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使“教材”真正起到“例子”的作用。

一、 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独创性

我们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一些“空白点”,即作者没有写到或略写的内容。我就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对作者没有写到的外貌、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充实,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潜台词、言外之意进行补充,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学生创造力,应该说“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可以让学生想象皇帝光着身子照镜子的丑态,也可让学生想象“游行大典结束后的皇帝”,通过思维,学生对皇帝这个形象的了解会比课文上的形象丰富,而且是学生自己思维的结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高涨。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体较全,各种形式的文章都有。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利用原有课文材料,让学生进行重新思维,或改变原来的语言表达形式,或改变结构,或改变人称,或改变文体,对原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观念,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改写的形式多种多样,可改写整篇文章,也可改写一个片断,可以诗改文,文改诗,也可以小说改剧本等。如《故乡》中有一段文字:“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要求读后把这一节文字改成200字左右的对话。

二、 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学生作文思维

思维的多向性,就是让思维主体(学生)善于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寓言、童话故事和一些文言文,给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提供了极好的材料。我们从一种视角去看问题,只能了解到这个视角范围内的东西,如果换一个视角去看问题,就能使我们了解到更新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可以打开学生作文的一个全新局面。初中一年级学过一篇沈括写的《斗牛图》,在课文结束时,我问学生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大多数学生只从画家角度去考虑,提出“艺术家要深入仔细观察生活”或“凡事不能凭主观臆断”,我就启发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如从牧童的角度,从藏画者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们马上提出不同的看法,如从牧童角度去思考提出“敢于向名人挑战”,“要敢于说真话”等,从藏画者角度去思考提出“不要轻视有实际经验的小孩子”、“不要迷信名人”等。如果要学生以此为材料写议论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维来分析材料,就容易写出深刻而又不落套的作文来。

记叙类文体可以这样做,说明类文体也如此。如:学了《活板》后,我们不能不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而叹服。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维,会发现问题。如我国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比欧洲早几个世纪,而国际社会却不承认?我国现代印刷术要从欧洲学来,这从《活板》中能否找出原因?从本文看,活字印刷工艺要求高,“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火烧令坚”,排版后要“字平如砥”,没有高超的手工艺人,是非常困难的,工艺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推广价值就不大。如果毕升能发明出一套高效率而又易被人掌握的生产工艺,才能被广泛应用,因此,这是活版印刷不能广为流传的本质原因。另外,由于传统小农经济保守思想影响,一些发明创造“传内不传外”,靠“家传”在社会上也难以推广,这可从结尾处“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找到依据。然后让学生就此撰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也就不会一味沉浸在“‘四大发明之一”的沾沾自喜之中了,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维的再创造能力。

三、 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系统性

学生作文思维过程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就是让学生有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所触发,在纵向、横向、逆向不同方向上展示思维活动。教师要积极发掘、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平时的课文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思考、发问,鼓励学生对教材上的说法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开拓思路,引导学生从反向去思考,可以提出自己的与通常说法相左的看法,不一定求得一个“统一答案”。

初中第二册语文有则寓言故事《效颦》,它告诉我们的道理,习惯的说法是东施胡乱模仿、效果适得其反,我们不妨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东施的做法是否有可取之处?学生经过讨论,明确东施效颦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应该提倡,联系到我们生活,就是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改变自己的不利因素,发挥出自己更大的潜能。从这个角度上去讲,东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进行这样的作文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会更开阔,作文时就能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走出作文“模式化”“公式化”的误区。

每篇课文都能作为培养学生作文的创造思维的的一个支点,如何激活学生创造思维,撬起作文教学的这个“地球”,方式方法很多,只要用心去做,学生的作文思维会得以强化,作文能力会提高,肯定能写出富有创意的好作文来。

猜你喜欢
东施角度课文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端午节的来历
记得你是谁1
东施整容
东施整容
背课文
美丽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