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企共生关系探讨

2009-10-27 10:22杨建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23期
关键词:共生银行企业

杨建军

提要本文通过介绍共生理论,说明银行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了解共生理论有助于改善银行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同时作为经济单元的银行和企业将会不可避免地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介绍银企之间的共生关系有相当的必要性。

关键词:银行;企业;共生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银企之间的关系是共生的关系,共生本来是生物学中的术语,共生理论起初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在它发展了一个世纪以后,被拓展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来。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形态;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袁纯清(2002)在其博士后论文中,将共生理论引入金融学领域,并将金融共生理论的概念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研究。他认为,最优的金融共生模式是连续、对称性互惠共生。

一、共生理论的引入

共生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首次提出“共生”的概念,并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范明特、科勒瑞和斯哥特等生物学家发展了德贝里的共生思想,并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在现代生物学中,共生一般被定义为一种相互性的活体营养性联系。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共生理论在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在大多数社会科学文献中,共生被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共存共荣的状态。袁纯清(1998)尝试将生物学的共生学说创新为社会科学的共生理论。他借鉴生物学的共生概念及相关理论,通过创新和界定一系列重要概念,运用数理分析,进行哲学抽象,构建了共生理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必需的概念工具体系、基本逻辑框架和基本分析方法,从而将作为生物学的共生学说创新为社会科学的共生理论。袁纯清(2002)在其博士后论文中,将共生理论引入金融学领域,并将金融共生理论的概念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研究。他认为,最优的金融共生模式是连续、对称性互惠共生。何自力、徐学军(2006)从共生视角研究了银企共生界面的测评,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基于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构建出基于共生理论进行银企关系的量化研究的技术基础,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检验。之后,国内学者对产业共生、企业共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银企共生理论构建

银企共生是企业与银行共生境中其他生物因子基于某种共生基质,通过共生界面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产生和分配共生能量而形成的一种组织间关系。

(一)银企关系共生要素的构成

1、银企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系的基本物质条件。在银企共生体系中,银企共生单元为银行和企业。质参量决定着银企共生单元内在性质及其变化的因素,大多情况下,它不是唯一的,而是一组,一般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只有一个质参量起主导作用,称为银企主质参量,它在共生关系的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银行与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银行的特质从其服务的角度来讲就是其所提供业务的特质,企业的特质从生产的角度来讲就是其产品的特质。银行的质参量有存款数量、各种业务服务、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等,从银企共生的角度,银行的主质参量界定为贷款数量;企业的质参量有企业规模、产品的性质功能、员工数量、员工学历水平等,从银企共生的角度,企业的主质参量界定为生产数量和企业利润。

2、银企共生的组织行为模式。银企共生模式是银企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银企共生单元之间的作用方式,也反映作用强度;它既反映银企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从行为上可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程度上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形式。同时,银企共生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共生单元性质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银企共生环境。银企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即银企共生模式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银企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了银企共生环境。银企共生关系存在的环境是多重的,不同种类的环境对共生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按影响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按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主要环境和次要环境。银企共生环境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环境变量的作用来实现的。银企共生环境相对于银企共生单元和银企共生模式而言是外生的,往往也是难以抗拒的。在我国,影响银企共生的主要环境是经济法律制度环境,包括各种金融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政策。

4、银企关系共生要素之间的关系。银企共生单元、银企共生模式、银企共生环境作为银企共系的三要素是非常重要的,银企共生关系是单元、模式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银企共生关系的三要素中,银企共生模式是关键,银企共生单元是基础,银企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共生模式之所以是关键,是因为它不仅反映和确定银企共生单元之间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而且反映和决定银企共生单元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或贡献,同时反映出银企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的作用。

环境与共生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正向环境对银企共生关系起激励和积极作用,而反向环境则对银企共生关系起抑制和消极作用,中性环境对共生关系既无积极作用也无消极作用。这种积极和消极作用是通过对引起共生过程中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生产和交换的抑制和激励来实现的。反之,共生体对环境的影响也可表现为三种类型:正向作用、中性作用和反向作用。

共生体与环境的关系用共生界面来反映。银企共生界面的动力是收益,阻力是成本。只有当动力大于阻力时,也就是收益大于成本时,银行和企业间才有可能有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

(二)银企共生模式选择。银企共生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它的共生模式直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采取何种银企共生模式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首先,银行与企业要有分工。企业寻求投资机会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实施;银行负责筹集资金,并转移给有投资机会的企业。这种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提高整体储蓄投资转换效率,并最终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其次,银行与企业要有稳定的相互关系,不至于使企业在有投资机会而寻找资金来源的时候搜寻成本过高。

再次,银行与企业要共同发展。企业发展后,资产规模变大,相应的它从事投资项目的规模也要增大,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源,而银行只有在资产规模变大时才能满足这种增加的资金需求。

最后,银行与企业要均匀分配共生利润。银行与厂商要共同发展,这种发展的基础是各自的资本金要增加。市场经济里,杠杆融资是有极限的,企业只有增加资本金才有可能增加融资数量的机会;同样,银行也有资本重组的要求,银行也只有增加资本金才有可能增加融资数量的机会。银企共生系统有两类模式,一类是银企共生组织模式,另一类是银企共生行为模式。银企共生组织模式侧重反映银企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组织方式,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组织模式。银企共生行为模式侧重揭示银企共生系统的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类别,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四种行为模式。

(三)银企共生关系界面及其基本功能。银企关系的广义共生界面是银行与企业所处的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从狭义上来讲,银企共生界面是指在这些社会经济环境中能够对银企关系的模式、效率以及稳定性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的经济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了借款贷款对象选择机制、借款贷款行为规范制度、利益分配和调节制度等,其中借款贷款对象选择制度主要是以禁止性规定的形式对禁入范围做出的规定,借款贷款行为规范制度主要是金融监管部门对风险管理的过程与结果的约束,利益分配与调节政策主要是利率政策、激励政策等。

银企共生界面作为银企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媒介,具有以下基本功能:信息传输功能、物质交流功能、利润传导功能、共生序的形成功能和分工与合作的中介功能。

银企共生界面与银企共生的共生动力机制和共生阻尼机制具有密切联系。银企共生界面在银企共生动力机制中的作用表现在,银企共生界面是共生动力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银企共生动力机制反映共生过程中共生单元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通过银企共生动力机制的作用,银企共生单元、银企共生体得到发展与进化。银企共生动力机制的核心或本质是什么条件下相互促进、什么条件下相互促退。

银企共生界面对共生阻尼机制的影响体现在银企共生界面是银企共生单元作用的通道,但这种通道的使用是有代价的,即存在银企共生单元或银企共生体系的能量损耗。能量损耗的程度即反映了共生阻尼的程度,能量损耗的过程和机制则反映共生阻尼的过程与机制。前述共生界面的特征量λ即是反映共生阻尼的程度。

为达到目标的银企连续、互惠共生模式,银企共生界面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银企共生界面必须持续稳定;(2)银企共生界面必须减少银企共生单元之间的交流阻力;(3)银企共生界面必须使银企共生利润均匀分配。银企共生界面是经济法律制度规定,它直接影响银企共生的状态。

相对于人,经济制度是可控变量,可以调整经济制度,使银企共生达到理想状态。这里可以把经济制度细分为:(1)内部制度,银企共生单元内部治理制度和组织制度;(2)外部制度,规定协调银企共生单元间的法律制度。

三、银企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

通过以上银企关系之间构建分析得出,银行与企业之间应当是一种共存的关系,具备共生关系的条件。

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是主要的资金短缺者,居民是主要的资金供给者,银行在其中起着使资金短缺者和资金供给者联系起来的中介作用,这就是银企关系的本质。

生物学中的共生是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从经济学意义上说,经济学上的共生是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银行与企业这两个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融资关系。现代经济体系中,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主要为企业融通资金,充当企业运行的润滑剂,如果没有企业,银行就失去了存在的主要依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扩张资本,而通过自身积累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银行与企业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它构成了金融共生关系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同时衍生出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共生关系。

金融共生是以银行与企业之间共生关系为核心,涵盖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共生关系的共生体系。

共生理论试图从一个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角度来探索系统之间、系统内要素之间的共生规律。银行与企业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可以运用共生理论来研究这一系统中的状态和规律。在整个宏观经济中,银行与企业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元素,对整个经济的贡献值占相当的比重,把银行与企业看为一个共生的共同体,可以解决当前银企之间很多矛盾,创造一个更好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飞驰.企业的共生理论——我看见了看不见的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翟卫东.银行市场结构理论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6.

[4]王昭凤.银企关系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

[5]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金晓斌.现代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关系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7]郑跃文.银企关系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8]王继康.再造中国银企关系——论银行债权约束与国有企业治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共生银行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