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广东省粮食生产的影响

2009-10-27 10:22蔡博淳马志雄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25期
关键词:广东省建议

蔡博淳 马志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粤北粤西典型村的调查研究,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广东省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提出要解决当前广东省粮食生产下降的问题,关键要注重改善粮食补贴方式,切实提高粮农的收入;切实改善粮食生产的条件,加强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合理引导劳动力“返乡”,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为经营型农场发展创造条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广东省 粮食生产问题 建议

广东农业经济及粮食生产的发展变化

劳动力问题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而粮食问题是维持经济发展低通胀、高增长的基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大量隐性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扩大,广东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粮食生产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从统计数据上看,从2000到2006年,广东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从37.8%增加到47.9%,每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大概在50万左右,并且其中这些外出劳动力以男性为主,青壮年占70%,99%的外出劳动力的工作地点在广东省内;从农业生产总值上看,广东省农业总产值(含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产值)从2000年的1701.1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678.2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5%,并且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迅速优化,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其他行业比重不断增加,特别是农业服务业产值比重从1.1%增加到4.57%;但是从粮食生产上,广东省从1999年之后,粮食作物从1999年的1935.82万吨下降到2000年的1835.82万吨,到2006年为1242.42万吨;水稻产量不断下降,从1999年的1630.13万吨减少2000年的1528.53万吨,再到2006年的1510.90万吨,而水稻种植面积也从4070万亩减少到3166万亩,从广东省农业在全国地位来看,粮食产量从第10位退后到第16位。所以,一方面农业经济总量保持稳步增长;同时农业生产结构在不断变化,粮食生产却正在经历着逐步萎缩和生产逐渐被替代下降的过程。

发展农业生产,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是实现地方和国家国民经济稳定持久增长,低通胀的重要基础。基于以上的重要变化,为了配合广东省对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政策的实施,对广东省农业和粮食问题进行全面的掌握,2008年调查组对省内七个村进行了典型调查,利用抽样的方法、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劳动力转出地的农业和粮食生产现状进行调查,获得丰富的一手数据。本文就是在该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劳动力转移后造成当地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分析,反映广东省农村粮食生产的现状,并对稳定和促进广东省粮食生产的发展提出措施和建议。

样本选择及案例村基本概况

案例村的选择上,调研组根据广东省各地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选取地区的标准是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总量在全省农业生产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并且区位上距离珠江三角洲相对较远,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多以“离土离乡”的“脱农式”转移方式的地区中的农业县区,最终选择了粤北和粤西地区,具体是清远市阳山县、韶关市的乳源县和南雄市、阳江市阳东县其中抽取了乳源县一个村庄,阳山、南雄和阳江分别选取了两个村庄,并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每个村庄抽取30户农户进行访问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出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161份。

从汇总的调查数据上获得案例村人口、劳动力、耕地和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表1)。七个村户均人口都在4—6人之间,户均劳动力数较为集中在3—4人之间,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比重都在50%以上,平均在59.73%;各村的外出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在50%以上,平均水平在56.23%;从人均耕地上,户均耕地由于人口的原因,各村的差异较大,但是从人均耕地上看,各村人均耕地相差不大,都在一亩左右,最高是北股村达到1.92亩,不足两亩。从以上数据可以对我们所调查村的总体情况做出基本的判断:农户人口多,并且劳动力比重较大,但是从人均耕地上看,案例村明显存在一定的农业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减少农业劳动力的隐性失业;从当前劳动力的转移规模上看,劳动力的转移规模户均水平的56.23%,在农户劳动力的一半水平以上,规模较大。

案例村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

(一) 劳动力投入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粮食生产劳动力供给紧张,劳动力工资上涨。从对农户“从事粮食生产是否感到劳动力紧张”的调查上看(表2),各村已经存在不同程度上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紧张问题,其中五洲村调查的25户农户中有23户,几乎全部的农户反映了存在的问题,杨溪村最少,但是也有4户农户反映粮食生产劳动力紧张的问题。从总数上,总共有88户农户,即一半以上的农户感觉到从事粮食生产劳动力的紧张。从劳动力工资的调查上看,各村劳动力的日工资普遍已经涨到40-50元,日工资最高已经涨到70元。所以从各村劳动力情况和工资的情况看,可以肯定的是劳动力转移已经不是仅限在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的转移已经造成了对粮食生产劳动力投入的减少。

(二) 资金投入的影响

劳动力的转移加剧了农户收入的差距,抑制了农户增加粮食生产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从表3对农户2007年收入结构的调查可以看出,这里各村的种植业收入主要是指粮食生产的现金收入,而非农收入主要是来自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收入,各村农户种植业收入远远不如非农的收入,七个村除了暗浪村和湟池村外,种植业收入大体都在20%—30%之间,而非农收入都在60%左右,但暗浪村和湟池村较为典型,农业现金出现负收入,而非农收入的比例达到94.50%和105.09%,接近或是收入的全部。所以,非农收入相比农业收入的收入水平较高,种粮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劳动力转移造成了劳动力投入的减少,必然迫使农户寻找节省劳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经营方式,并通过外出带来资金对劳动力进行替代作用。但是从对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和节省劳动力的生产技术的调查上,从表4可以看出,对“水利建设”、“平整土地”、“购买农机”的调查发现,161户农户中,有136户农户根本就没有进行相关的投资;各村中,“水利建设”除了杨溪村其他的村都有农户进行了投资,主要原因是由于有些田地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干旱,为基本的农业生产进行了简单的修正;平整土地只有暗浪村的两户和东安村一户农户进行了简单土地的平整;总共11户农户,购买了农业机械,其中五洲村就有五户,但是这些农户都是购买了小型的收割机。所以,明显农户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规模较小,非农收入增加的资金替代性不强,并且再通过接下来的分析可知,由于这种差距收入水平的拉大,反而抑制了投入的增加。

(三) 土地投入的影响

在技术水平较高、粮食生产效率较高的前提下,劳动力的转移为促进粮食耕地的集中化、节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为促进粮食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条件。但是从调查的案例村情况看,在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的前提下,土地的转移规模有限,土地出现了粗放式耕作和抛荒。调查发现,案例村平均在有一半水平劳动力外出的前提下,没有发生流转农户占各村中调查农户却也在一半水平以上,其中没有发生流转比例最大的是五洲村,有84%的农户没有发生土地的流转;从转移土地的规模上看,由表5可见,案例村农户总的流转面积为160.6亩,占农户总承包面积为19.74%,不足1/5;水田转入的占调查农户总水田面积比重20.36%,是转出水田比重的4倍,而旱地转入占调查农户旱地面积比重的3.33%,基本与旱地转出比重3.98%持平;全部抛荒面积为15亩,仅为总面积的1.84%,其中旱地抛荒比重为4.12%,是水田比重的四倍以上。所以,总体上各村土地流动规模较小,粮食生产的集中化过程并不明显;同时水田的流动性明显更强,水田的剩余供给都能够被农户较快的吸收,但是相反旱地流动性不足,并同时出现相对较大规模的抛荒水平,所以农户逐渐出现了只耕种耕作条件较好的耕地,逐渐放弃耕作条件较差的粗放式的农地耕作模式,造成抛荒水平的上升,产量的下降。

(四) 粮食生产技术的影响

劳动力的转移,还导致了大量优质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了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制约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从对粮食生产种植、机械技术和组织化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其选种和购买肥料过程进行了反映:“每年我们都是政府的农技站向我们推销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在肥料的选择上,“反正人家撒啥我们就撒啥”,技术认识程度低,使用存在着盲目性;从“2007年是否采用新的种植方法”的调查中,有92位农民是选择了“否”,没有采用新的种植方法,选择有变化的69户农户都是简单的认为选用了农技站推广的新种子就是新种植方法的采用;从各村农户调查发现,案例村农户没有一户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0%以上的农户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没有任何认识;从农业机械的拥有程度上看,仅有11户农户拥有小型的农业机械,而90%以上的农户没有做任何农业机械化的生产过程。明显,由于劳动力素质的差异性,年轻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力的转移,农户对技术化追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且由于劳动力结构的低文化水平和老龄化,限制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和对先进生产技术及管理经营模式的运用。

(五) 农户粮食生产态度的影响

生产态度的改变,会直接改变生产的投入,造成产量的影响。从对农户“种粮目的”的调查如表6发现,七个村的60%以上的农户选择了满足口粮的需求,最高的是湟池村达到94.12%的农户,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户种粮食是为“获得补贴”和“不想荒着”,而真正是想通过种粮获得营利性收入的经营行为,在各村中都占到不足总户数的1/5,在杨溪村调查中甚至是没有一户农户认为种粮是为了获得现金的收入。所以,农户对粮食生产的态度的完全改变,以满足粮食需求为目的,以自供水平为主的粮食生产,这就一方面使得农民满足于维持基本的粮食生产的生产规模,同时限制了资金的投入、生产规模的扩大。

基于以上对案例村粮农粮食生产的五个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粮食生产的下降做出了进一步的判断:从总体的分析上看,由于劳动力转移造成了劳动力投入的下降以及现有技术的限制,资金的替代性不足,土地无法被有效的吸收,造成了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土地经营的粗放式,造成了粮食生产的下降;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的高收入,造成了农户对农收入投入积极性的下降,这就进一步抑制粮食生产资金的投入,粮食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土地的规模化发展;由于收入的差距化,农民粮食生产以满足自供为主,这就完全转变了农民对粮食生产收入的依赖,对粮食生产技术发展的追求,劳动力素质的差异性,转出地劳动力总体素质水平较差造成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进而限制了粮食生产全面转型。

广东省粮食生产问题解决对策

(一) 改善粮食补贴方式,切实提高粮农收入

当前提高粮农收入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关键,而有效补贴是提高粮农收入最直接的办法。所以这就要政府加大对粮食的补贴,增加补贴的水平和范围,包括增加对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补贴水平,减少粮食生产的成本,同时要扩大对农业生产机械的补贴,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增加粮农收入;同时要提高补贴的效率,要改变当前按耕地面积和人头发放种粮补贴方式,实行严格按种植面积进行补贴,切实提高粮农的收入,以保证补贴效应落到实处,提高粮农的收入,稳定粮食的生产。

(二) 切实改善粮食生产的条件,加强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

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的紧缺是促使粮食生产问题的导火线。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还是计划经济时期修建,年久失修、维护成本较高、工程型缺水问题严重等问题加剧了粮食生产人力紧张的问题。政府要保证当前粮食生产的稳定,就必须改变过去由农民出资修建水利的做法,由财政划拨专门经费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修建改造,改善粮食生产的条件,降低粮食生产的耗力程度,减缓粮食生产劳动力紧张造成放弃粮食生产的问题,同时要严格耕地的保护制度,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

(三) 合理引导劳动力“返乡”,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

由于优质劳动力转移造成农业生产劳动力结构的低层次问题,是限制农业生产技术和组织化程度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合理引导外出劳动力的“返乡”和当地劳动力的转移,对种植能力强、种植技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要鼓励进行“返流”,对当地劳动力进行合理引导,农业种植技术的培训教育,提升农业种植总体水平。通过对这些素质水平较高的农民的返乡经营和当地农民的培训,达到传播运用农业的先进技术,提高当地种植、生产和粮食经营的技术水平。

(四) 为经营型农场发展创造条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建立不仅仅是农业技术上的提升,更是经营模式的转变,从传统小农经营模式到经营式农场是中国农业经营模式的重大转变,现在这种转变的时机逐渐成熟。政府必须为这些初生的小型农场主创造发展的环境:建议普遍推广对租地农民进行租地补贴,规范农地流转,做到租地双方一定要签订合同,确定合理的土地租赁年限和条件,减少土地租赁争议,保障农场的持续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鼓励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和农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让农民能获得优惠和便利的信贷资金,政府对贷款进行担保或贴息;加强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乡镇农技人员待遇,因地制宜地为农民提供他们需要的技术;做好针对农民所需要的农业技术培训,培养职业化的现代农民。

参考文献:

1.井维政.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侯风云.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4

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农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6

4.盛运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和效果[J].统计研究,2007

猜你喜欢
广东省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广东省制冷学会团体会员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广东省粮食局 加强地方粮食安全保障立法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
广东省今后5年将投7226亿建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