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肢体语言促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009-10-28 07:01谢修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肢体古诗文情感

谢修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词阅读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让学生背一些古诗文,从中学习古人表情达意、推敲炼字的方法,学习古人选材取景的技巧,这对培养学生的诗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都有独到的好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辅以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肢体语言是一门艺术,在相声、小品中发挥得好,观众就会爱听、爱看,如果在教学中发挥得好,我们的学生也会爱听、爱学。那么怎样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一、运用肢体语言创设情境

对古诗的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古诗文的过度解读,只会破坏它整体的意境。课堂教学要做到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诗词意境的桥梁,解决疑难生字词,粗通大意,激发阅读兴趣。至于诗句的整体理解和感悟,对经典诗文的精华内化为精神素养,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能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迅速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信心,引着孩子渐入佳境,点燃学生智慧之花。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我利用肢体语言,视己为苏轼本人,为学生创设对月抒怀的情境: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手把酒杯,对空仰望。“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时,应该如神仙般飘逸的动作与神态展现给学生,用以表现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著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二、运用肢体语言解读文本

将课本上的书面语言转变为口语和肢体语言,转变的过程既是对课文的加深理解,也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又是学生综合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等)的体现。因为表演的基础是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对文学作品的图解;而是为作品作必要的又是极其合理的补充,如动作细节,作品后续。表演要投入,要进入角色必须在感情上认同角色,前提是充分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例如,我在讲《狼》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文中对狼进行神态描写的句子有哪些?教师归纳:眈眈相向,目似瞑,意暇甚。这里描写:“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我们如何惟妙惟肖地模拟出狼狡诈的一面呢?教师可以用肢体语言给学生示范一下。文中对屠户的动作进行描写的动词,教师归纳:投、复投、顾、奔、依、弛、持、起、劈、毙、断。老师同样用肢体语言,把屠夫的勇敢、果断的决心表现出来。

再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尝试让学生模仿文章中“吃牡蛎”细节动作,模仿于勒遇到我们一家时的情状,回家后我们一家人会有哪些表现,假设于勒衣冠楚楚地站在家门口,我们一家又是怎样的表现。让学生根据提示与要求,进行艺术再创造,进行想象。由此,学生就学会了欣赏小说的一些方法:从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绘,人物心理的刻画,环境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挑细节认真欣赏、分析,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从模仿中学会深入思考,再进一步地挖掘小说的主题。

三、运用肢体语言培养语感

优美的古诗文的语言是学生积累的基础,更是一个培养语感的好的载体。但是对有些学生来说,背诵古诗文是一个难点,特别是一些写景的文字,没有情节的描写。根据这些孩子的记忆特点,我一般倡导他们用“肢体语言记忆法”,用上手势动作等,就能促使他们专注,降低背诵的难度。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读”的要求,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读完后,能弄清“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其次,用“读”来感悟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还文言文以生命和活力。诵读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语文学习的真正魅力。

再如,讲授杜甫《石壕吏》时,笔者采用随堂编演课堂剧的形式,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自编剧本,现场进行表演比赛。学生兴趣高涨,在演出时,甚至把教室里的卫生工具当作了道具,拖把是拐杖,笤帚是刀,老翁的惊慌、老妇的无奈、差吏的残暴无不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文章的深层意蕴已在表演过程中得以感悟,不讲解而胜于讲解。

四、运用肢体语言激发情感

众所周知,情绪会传染,尤其是教师的情绪,上课时对学生潜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多数古诗文名作中作者抒发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教师如能在课堂上把这种强烈的感情恰当地表现出来,这对学生背诵乃至理解文本是大有裨益的。

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教学为例,观赏醉翁亭变幻的山景,固然其乐无穷,但在醉翁亭观看人们出游,并在那里宴饮,更是别有一番乐趣。背着东西的,边走边唱;走累了的,在树下休息,怡然自得。人们前呼后应,老人小孩,往来不绝。这里有静有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滁人游乐图。接着又写到肥鱼泉酒、山肴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夹杂在众人一片欢乐之中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醉态。在极写欢乐中,把太守复杂的心境,也微妙地表达出来了。

再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教师就可以边背诵边表演:“居庙堂之高”左手向上高举,“则忧其民”右手向下平移,下一句动作正好相反,学生说老师在讲台上打起了太极拳,学生也在座位上进行表演,很快地记住了背诵的内容,效果极好。课讲完了,学生不但会背了,也理解了。

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就必然会出现学生与文本交流、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动人情景。当然,情感在转化为语言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形,而且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复杂、微妙的情感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如德国哲学家狄德罗所说:“没有语言的帮助,你几乎什么都记不住,而要准确地表达我感觉到的东西,语言几乎永远不够使。”鉴于此,教师必须要借助自己面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补充有声语言的不足,在师生情感对话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深入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经历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肢体古诗文情感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世界各地的肢体语言
情感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肢体语言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台上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