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

2009-10-28 07:01韦翠鸾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父子语文老师

韦翠鸾

2007年我校首评“我最喜爱的老师”,至2009年,我连续3年荣幸当选。这份荣誉是对我教学的鼓励与肯定。常有人问我:你用什么妙招迷倒每一届学生?闲来静思,妙招是没有,但一些实实在在的功底倒是不能缺。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再借鉴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1.练就一副好口才。吐字清晰,表达流畅,简洁生动,干脆利落,是一个语文老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语言功底。生动流畅的课堂语言既减轻学生的听力负担,又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学生最反感老师有习惯性的重复啰嗦,可有可无的话无谓地重复两三遍;一节课“啊”“喔”地拖音拉尾上百次;极清楚的问题,没完没了地问“是不是”、“对不对”、“理解了吗”、“懂了么”。这样的课让人心烦意乱,昏昏欲睡。为避免这类毛病,我一直以来坚持每天与学生同步早读,练溜嘴皮。每学期听完我的教研课,同组的老师都给一个评价:韦老师的课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2.能写一手漂亮字。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是教师的门面和形象。工整美观,端正大方,如能再提升一个台阶,笔画流畅,刚劲有力甚至飘逸洒脱,带有书法艺术更佳。书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连字都写不好,如何令学生信服?所以从大学至今,我坚持抽空练字,或钢笔,或毛笔,或粉笔;或楷书,或隶书,或行书。上课时,努力做到每节课的板书就是一幅书法作品;张榜上墙时,还能拿起毛笔当众挥毫泼墨。既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又给学生一本活生生的“字帖”,激起学生把字写好的兴趣。此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3.具有良好的朗读能力。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是永久不变的人性,语文教材无不饱含作者浓烈的情感。“老师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语文的精彩、亮点在朗读里。”(于永正)因此,课堂上我时常范读文本,披文入情,激昂之处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沁园春·雪》读出磅礴的气势;《再别康桥》读出淡淡的哀愁;《<琵琶行>并序》读出同病相怜的感伤;《赤壁赋》读出豪放旷达的胸怀……通过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文本世界,让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情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师长期激情朗读的熏陶下,学生自然而然也练就了朗读的内功。2008年“校园艺术节”,“诗朗诵”所设的四个一等奖全归属我所教的学生。

二、具有厚实、广博的知识内功

1.具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学高为师”,只有储备厚实的专业知识,人才能自信从容地站在讲台上。《唐宋词鉴赏》、《说文解字》、《字源谈趣》、《诗词格律概要》等诸多专业书可以使你储备丰厚,让你讲课厚积薄发,信手拈来。

一次我上“字形辨析”专题复习视导课。课堂上对易混字的字源字义,我娓娓道来。“功亏一篑”与“溃于蚁穴”中“篑”“溃”的辨析:“篑”,竹字头,本义用竹子编制的盛土的筐。“功亏一篑”出自“为山九仞,功亏于篑”,意思是筑九仞高的山,由于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只差最后一点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溃”,三点水,本义是水冲毁贵重、重要的东西,后引申为“冲破”(如溃堤、溃决)、“毁坏”(如溃烂、溃疡)、“失败”(如溃逃、溃军、溃败)等义。之后我顺带讲解了“匮”“馈”“愦”“聩”的字义。以此总结:根据边旁部首推断字义,“据义辨形”是辨析字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类似的辨析还有:稗、俾、婢、裨;掇、缀、辍、啜;戌、戍、戊、戎等等。整节课不仅学生听得专心,在场的领导、老师也听得入神。评课时,教务主任高度评价:“这是一节厚积薄发的课。”主管教学的郑副校长则说:“当年我读书的时候怎么没有遇到这样的好老师呢!”

2.具有广博的课外知识内存。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语文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现代的教师更要有长流水,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这样你在学生眼里永远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万事通。老师的知识越多、越广、越深,在学生中形成的影响力就越大,而广泛阅读是扩大内存的有效途径。所以我的案头常放一些“杂书”: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季镇淮《司马迁》、周汝昌《红楼小讲》、李长之《孔子的故事》、周作人《我的杂学》、竺可桢《天道与人文》、翦伯赞《史料与史学》、费孝通《乡土中国》、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等等。睡前读读看看,收益颇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智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而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

三、具有适时拓展课堂内容的硬功

每次作教学调查时,总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希望老师上课的时候能够联系课外,不要只讲课文中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每当教师把课外知识引进课堂时,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尤为集中,课堂氛围倍加活跃,教师受欢迎度也远超单纯的课本分析。由此可见,适时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必将如有源之水,带来几许清新和活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授《六国论》,介绍作者苏洵时,我先引入诗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告诉学生“三词客”指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四大家”指唐宋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三父子合为一家)。后延伸至1995年高考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指:A.杜甫 杜牧 杜荀鹤;B.曹操 曹丕 曹植;C.苏洵 苏轼 苏辙;D.班彪 班固 班超。学生众说纷纭后,我告诉他们答案为C的理由:A项三人生活时代不同,首先排除。D项虽为三父子,但班超“投笔从戎”,是军事家而非文学家,其次排除。B项三父子称得上“都是大文豪”,但家乡是安徽亳州而非四川“峨眉”,最后排除。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特点,适时拓展有关的课外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四、具有灵活激趣的软功

没有幽默感的语文老师,是一尊雕像;没有幽默的生活,则是一潭死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激趣,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趣的语言好比一串鞭炮,一点就响,一讲就笑,而课堂上的笑声是“解压”的“良药”,使教与学变得轻松有效。这样的课堂,必然受学生的喜爱。

教授《道士塔》时,一位音乐艺术生在“垂钓”,提醒几次仍“欲醒不能”,我灵机一动,由正在讲的“落后就要挨打”之话题,引出电影《霍元甲》,点将该生来一小段“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的主题曲,曲中,我打断:“昏睡百年的国人渐已醒,你醒了吗?”一语双关,该生睡意全无。有时个别学生不免“溜号”,哼一句“对面的女孩(男孩)看过来”,既不乏幽默风趣,又起到点醒的目的。此外,我还经常以时下重要新闻、热点问题作为激趣点。比如就2008年奥运会,我讲了“从奥运会看祖国巨变”、“未来的中国与未来的世界”;从2008底的全球金融危机,我讲了“全球经济一体化”;面对当前泛滥成灾的伪劣商品,我讲了“海尔的成功与海尔文化”等等。

我觉得,教师幽默、趣味的讲课,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充满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的老师,必定获得学生的喜爱。

练就四大“功夫”吧,它会让你成为学生心目中“我最喜爱的老师”!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父子语文老师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老师,节日快乐!
父子PK秀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