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2009-10-28 10:15李艳霞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李艳霞

摘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场所,它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开展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参与程度。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则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参与教学活动等。

课堂教学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场所,它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开展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一重要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课堂氛围

创新就像一颗种子,需要一定环境的孕育和科学的栽培,才能发芽成长。教师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过去,我们把课堂看成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师是讲演者,学生是听众。于是,课堂上,教师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就是满堂问。学生应接不暇,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存储器。学生慢慢已习惯将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上的“主角”变成教师,教师也成为表演者,学生有疑问也不敢发言,生怕破坏教师的表演。所以往往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收效甚微。在这种环境下,这颗创新的种子怎能很好发芽成长呢?在教改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首先要从“三尺”讲台上走下来,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想学生所想,理解和尊重每位学生,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把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发言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只作为学生的特殊服务员,多倾听每位学生的意见,引导、指导、辅导学生,加强师生感情。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师生平等的课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与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数学史上的费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曾激发了多少数学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大胆联想、猜想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要知道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与习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所以不要随便否定学生的猜想。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某个问题不明白或是有别的见解,可以允许学生随时打断教师的发言,让学生充分阐述他们的估算和预见,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肯定。所以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激烈的争论,学生还可以上台当“小教师”,阐明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新知,变单一的知识教学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把握时机,渗透德育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善于抓住有利时节,在启发引入、剖析例题、释疑解难、讲评小结的各个环节渗透德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是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饶有兴趣的谈话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勾股定理这个古老的数学问题曾引起过古今中外众多数学家的兴趣,其证明方法竟达365种之多,其中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给出了一种最早的证明方法。同学们,未来的数学家们,你们今天将怎样来证明它呢?”

(2)渗透数学美的思想。进行数学美的思想渗透,是陶冶学生情操、进行学习态度教育的有效方法。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根据对立统一规律,在概念教学中,可渗透有理数与无理数统一成实数,整式与分式统一成有理式……还有常量与变量的相对性、方程与不等式,根据矛盾转化规律,将二元转化成一元,高次降为低次,无理式转化成有理式,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在教学中经常潜移默化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无疑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培养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尝试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探索问题的空间。不要把问题刚抛出,学生还没时间思考,紧接着把答案也放出来了,或是把课本的内容从头到尾细讲一遍。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习惯等待教师的答案或是听教师述说,没有认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上的憜性。这样何谈创新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把45分钟都留给自己的表演,而应留出大部分时间让学生通过他们的努力去找到合适的答案或是方案来解决、验证自己最初的设想。凡是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如简单的例题和练习,教师力求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教师就不必要再浪费很多时间来重复了,而应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把握。这样大部学生可以继续自主学习后面的知识,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暂时落后的学生,从而弥补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所出现的不足,也更好地落实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如在推导完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后,由于这部分的例题都是公式的应用,学生自己很容易掌握,所以这部分内容就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四、鼓励标新立异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勇于质疑,启发学生富于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依赖和盲从他人,敢于发表自己别出心裁的见解。不要要求学生的思维一定跟教师或教材的一致,不要扼杀学生的不同想法,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正确评价其求异思维的价值。即使求异思维中提出一些不正确的想法,也要尽可能肯定其合理的成分,这样才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新。如讲授例题时,由于教材中的例题多数只有一种解法,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例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其他解题方法。在做作业或练习时,都应鼓励学生尽量采用新颖的解法或多种方法解答,允许学生思维跳跃。有了这些机制,创新思维的培养就能很好地开展了。

综上可知,培养创新关键在于孕育它的发生机制。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点滴机会,既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深入观察、展开联想;又要尽量创设更好的情境来孕育这颗创新的种子。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待于我们长期地努力和探索。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